最后官渡之战,袁绍曾派使者引诱招降豫州各郡,各郡大都听从他的调遣,尤以袁绍的老家汝南郡为甚,
时袁绍举兵南侵,遣使招诱豫州诸郡,诸郡多受其命。
惟阳安郡不动,
因为有李通坐镇。
李通对曹操忠心耿耿,曹操兵败宛城时,李通曾主动驰援,曹操得以大破张绣(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
但是官渡大战打响后,周围人都劝李通弃曹归袁,理由不外乎以下几点:
1、袁绍势大
2、满郡皆叛
3、袁绍的封赏丰厚,太祖与袁绍相拒於官渡。绍遣使拜通征南将军
当时,征南将军在曹营就是最大的军职,就连曹仁都要到襄樊战役前才能当上。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52b44baea49e03f712ea74b3b911ed3c.jpg)
李通的亲戚和部下都哭了,大哥别硬撑了,快点降袁吧:今孤危独守,以失大援,亡可立而待也,不如亟从绍。
李通手按剑柄怒叱他们:曹公明哲,必定天下。绍虽强盛,而任使无方,终为之虏耳。
随后杀掉了袁绍的使者以示决心。
作为整个汝南唯一力挺曹操的李通,在稳定曹操后方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李通却遇上一个大难题:要不要征税?
不征税,曹操肯定要怀疑你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不是,李通就准备也是这么想的:袁绍和大将军曹操相持不下,军情紧急,左右郡县又纷纷背叛。假如我们再不征收户税绵绢运往朝廷,那些爱探听消息的人一定会说我们是见风使舵,别有企图(绍与大将军相持甚急,左右郡县背叛乃尔。若绵绢不调送,观听者必谓我顾望,有所须待也)
但是征税会不会极其更大的民变,会不会被亲袁势力利用,李通很忧虑。
大家还记得襄樊战役里的侯音之变嘛?为什么要,
不就是因为南阳地区不堪徭役之苦!侯音与卫开及本地吏民共同起兵,拿下了宛城。
一旦汝南真的爆发民变,李通被手下干掉,会对战局产生什么影响!
前线的曹操,兵力已经捉襟见肘,根本没有富裕的人手再去平定汝南。
汝南反叛军和刘备会师,北上许县,别等火烧乌巢了,曹操自己就崩盘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06f96a47f5e15068d7ec7842a66daac6.png)
关键时刻,赵俨劝谏李通:今天下动荡不安,各郡先后反叛,有心归附朝廷的地方再征收户税绵绢,恐怕会引起民怨。况且远近都有忧患,这些都不能忽视
征粮草的确可以让曹操满意,不起疑,但是一旦民变,结合袁绍的撺掇,整个曹操的后方就彻底乱套,再来个刘备火上浇油,汝南能不能守住都是个问题。
你得权衡轻重。
但是赵俨最终说服李通并不是上面这些话,而是这句:当为君释此患
知道你为难,我来帮您解决这个难题
很多时候不是领导不知道问题,关键你得帮他想办法解决。
赵俨给荀彧去信:今阳安郡当送绵绢,道路艰阻,必致寇害。百姓困穷,邻城并叛,易用倾荡,乃一方安危之机也。且此郡人执守忠节,在险不贰。微善必赏,则为义者劝。善为国者,藏之於民。以为国家宜垂慰抚,所敛绵绢,皆俾还之。
周围邻近的郡县已经反叛,只有咱们这个郡执守忠节,虽处险境依然不生二心,朝廷应该怜惜抚慰本郡的百姓,将已经收的绵绢全部退还给他们
潜台词很清楚,如果不退税赋,汝南就叛。
荀彧马上就读懂了,迅速回复说:我即刻将此事上报曹操,公文下发你郡。将绵绢全数退还百姓。
上下欢喜,郡内遂安。
一场惊险的兵变就此被扑灭。
将这个故事其实是为了解释一个问题。
刘备为啥没能一统天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底蕴太薄了!
咱们就先不提曹操的八大谋士,其它诸如颍川四大名士赵俨、陈群、辛毗、杜袭,还有山阳满宠,河内司马朗这种级别的人才,无论是在蜀还是吴,这都是绝对的大才。
刘备、孙权手下的谋士文臣实在太少,就那几个,死一个就少一个!
鲁肃死了,孙权周围再没明白人。
关羽北上,身边有谋士规划嘛?江陵有谋士辅佐嘛?如果有一个,还会轻易丢掉江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