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的事,体制外的人永远无法理解。不信的话,来看看石棉县这学校采购的事儿,可太离谱了!中标合同包里,除颤仪29500元,网上才6741元,溢价近两倍;松典单反照相机价格更夸张,采购花14050元,网上仅售631元,超市场价22倍,如此离谱的价差,堪比白粉还暴利!

不选对的,不选价低的,采购的商品高于市场价的好几倍,甚至几十倍,是什么原因?是真的省钱,还是质量超级好?讲真,单拿麦克风来说,学校又不是ktv,也不是电视台,200块钱的麦克风,完全足够用了!找学校要说法,奈何学校领导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轻飘飘来一句没那功夫去了解市场价,程序合法就行了,这理由可真够牵强的!更可怕的是,就这样沸沸扬扬全国皆知,也没人需要担责,骂骂咧咧的发个通告,说我知道了,换个名牌相机,然后此事揭过。合着不是花自己的钱,就没精力去货比三家了解。一句话,没时间了解市场,淘宝京东没用过吗?甩锅一流!要是他家的钱,我不信他会这么说,不然只能信他是马云,不差钱。
说来,集中采购原本是为了批量低价,然而去政采网看了一圈,普遍都比市场贵不少,按道理集采不应该比零售便宜吗?为什么价格反而更高?虽多走了步合规的招投标,但价格比市场高得多,问题也就在这里。你知道他们在表演,他也知道他们在演,搞得好像就是要让别人多赚钱似的,都成公开的秘密了,为何?
除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因素外,之前我也质疑过,但后来业内人士告诉我,板子别打在学校身上。其实,合理利润和程序合规里,光程序合规这一项,就会产生一笔不小的费用。
去翻了下采购流程,的确发现里面有很多门道:从采购意向开始到招标、签合同是一个十分繁琐且耗时的一项工作。首先,拿到采购权的单位是需要竞标的,商家要投标,跑关系,里面涉及陪标费、中标代理服务费、专家评审费、采购网技术服务费、招标费,这是第一个溢价部分;其次,采购有一部分是后期的维护费用,好多都是被采购单位负责后期维护工作。任何故障都得去处理,即使不在质保范围,也需要去解决,哪怕电源线数据线没有插上,你也得上门服务,而且是免费,成本自然就上去了;最后就是资金费用,可别以为中标了是香饽饽,现在政采基本是先货后款,付款周期多久,没有确切时间,很多会拖几年都拿不到货款,更别说进政采网要交10%的质保金,质保期结束才给支付。这些综合起来,就导致政采的价格很多时候比直接个人网采贵了。
仔细一想,确实是这么回事,但却不是最主要的,根本还是在机制上,并不能杜绝其中的一些东西。毕竟,现在市场基本透明情况下,招标真的意义不大了。更甭说招标采购属于保护机制,东西贵是次要的,贵了可以说流程合规合法。只要经过专家评标,一切程序合规合法,纪委就查不到毛病,即使披着合法的外衣雁过拔毛,法律也无可奈何,当然价高有恃无恐!
脑壳疼,大家觉得,该怎么揪出背后的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