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博士说|王登甲:扎根青藏高原传承团队服务边疆建设的奉献精神

InKr 2021-05-18 14:44:30

开栏语

1919年,五四运动让世界看见了中国青年的爱国力量,五四精神以磅礴之力,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1921年,浩浩荡荡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百年征程波澜壮阔,中华民族在坚韧中奋斗不息;百年大党风华正茂,中华儿女用热血铸就时代的里程碑。

秉要执本,继往开来。奋斗与创新的精神始终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炼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踏实肯干的三秦儿女正在积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承担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在众多国家重大工程中做出重要贡献。

“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

献礼建党百年,在第102个“五四青年节”临近之际,inkr数字传媒联合青年博士智库推出“青年博士说”系列采访,旨在聚焦陕西青年科技从业者在工作生活中的点滴,以多元视角,闻青年之声,集博士之智,看他们在平凡日子里勇攀科学高峰,迎难而上、勇于奋斗动人故事,彰显新时代陕西科技青年的精神与力量。

——inkr品牌主理人 荷颜

本期嘉宾

王登甲,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太阳能建筑与环境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长期专注于青藏高原建筑节能和太阳能供暖领域研究与推广工作。

中国西部,有一座“世界屋脊”,它是离天最近的地方。在这里,如天堂般的风景源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极端环境带来绝美独特景致的同时,也带来了宜居问题。

但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十几年如一日地奔波在高原之上,承受大自然对身体与精神的考验,接受大自然对藏区民生的挑战,代代相传着“奉献西部”的情怀,他们就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太阳能建筑与环境研究团队。

西藏

第三代学人代表

用阳光解决西藏群众取暖问题

相较于平原等地带,西藏高原煤油气资源匮乏,牛粪、柴薪等燃料是西藏群众家里的常备品。落后的取暖方式既无法实现有效采暖,也不利于环境保护,成为西藏民生和环保工程中的一大“症结”。

2004年,团队第一代学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加平初到西藏了解到此现状,就萌生了利用太阳能资源解决西藏群众取暖问题的想法。

此后,帮助群众结束原始的取暖方式、盖“靠太阳就能取暖”的房子,成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太阳能建筑与环境”团队科研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目标。2006年,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藏高原节能居住建筑体系研究”。

2007年,在团队第二代学人代表刘艳峰教授的带领下,团队第三代学人王登甲跟随导师第一次前往西藏进行调研。

虽已过十余载,王登甲回忆起初次进藏的经历仍历历在目。“那时团队青年成员都很兴奋,有件比较有意思的事,当时第一次进藏正值青藏铁路通车一周年,但我们没买到去西藏的火车票,只能先从西安到兰州,再从兰州转到西宁,最后从西宁到拉萨。一路虽曲折,好在大家的身体都能逐渐适应西藏的环境,第一次进藏大概待了两周时间才返程。”

2015年来,王登甲已同团队去往西藏二三十次,作为技术支持在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建设各类太阳能供暖试验(示范)工程20余处,共计百万平方米,推广近千万平方米,受益藏牧民人数约50万人。

王登甲与团队在西藏调研

身行力践的历练者

西藏民生事关国防安全和生态保护

在西藏搞科研,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既要忍受极寒温度、低压缺氧带来的高原反应和风吹日晒对身体素质的磨练,头疼、流鼻血、呕吐都是经常的事情,甚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又要承受在恶劣条件下保证科研成果的精神压力。

关于如何克服青藏高原极端环境下遇到的困难问题,王登甲说:“我们团队老师和学生在投入项目之初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建设。针对可能面临的身体健康问题,会在出发前根据高原环境做出周密培训与安排,确保团队成员的身心安全,保障项目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当然,语言不通、地形不熟也是我们工作中遇到的很大的问题,好在经过多年努力,我们与西藏大学、当地的住建厅、科技厅等政府部门及企业建立了良好协作的关系,研究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帮助,不仅克服了语言和地域障碍,更为我们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保障了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即使进藏科研对身体和精神都是考验,但在王登甲眼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边疆区域稳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始终认为,解决极端环境条件下的建筑宜居问题、民生问题就是正确的科研方向,要把研究成果真正落到祖国大地上。西藏是国家的安全屏障和生态高地,西藏高原的民生问题如果能科学有效地解决,藏区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国防安全和生态保护都很重要。”

如今,在他们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相继编写了《西藏自治区民用建筑采暖设计标准》、《西藏自治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西藏自治区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西藏自治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系列地方工程建设标准,并得以实施。在西藏部分地区和当地企业,“真空集热管旋塞限漏技术”、“太阳能新风预热墙”等技术成果已落地当地,为高原藏区老百姓提供了舒适的室内环境,团队不仅有效改善了西藏农牧区民居供暖条件,还构建了西藏高原特有的以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供暖技术体系。

在2019年的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团队成果“西藏高原可再生能源供暖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荣获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以及30万元奖金,但团队并没有收下这份奖励,而是把钱全捐给西藏。“我们觉得这并不是什么高尚表现,只是国家已经支持我们去西藏做研究,不能从那里拿回一分钱。我们只是单纯想服务青藏高原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做有奉献、有情怀的团队!”王登甲坚定地说道。

王登甲指导研究生开展实验

年轻有为的博导

学生应该以国际化视角解决区域性问题

作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最年轻的博导和教授之一,王登甲从2015年就开始协助指导博士,现在他的硕、博研究生共有30余人。

在为自己的团队挑选研究生时,王登甲主要看重对方的钻研精神和组织能力。在他看来,学生应当善于发现、组织并讨论问题,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而在后期的培养阶段,他则着重两个培养方向:“第一,去现场是第一要务,因为我们属于工程领域,学生一开始就去现场能直观感受、亲身体会;第二,我们虽然关注中国西部地区民生问题,但我们始终要求学生有国际化视野、有国际化的研究方法,为此我多次带学生去阿联酋、丹麦、瑞典、英国、日本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

由于青藏高原地区问题,既是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又是极端环境下的科学难题,王登甲他们团队在可再生能源供暖节能技术领域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因团队长期的科研积累和突出表现,团队引起国际能源署(IEA)、世界太阳能大会(SWC)等国际学术届的高度关注,多次受邀在国际学术舞台进行前沿成果交流分享。

如今,在国家3060“碳达峰、碳中和”节能减排战略目标下,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高效利用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且新能源作为“硬科技”关键技术之一,太阳能区域供热、太阳能高效储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制氢等都是当下研究的热点问题。

对于王登甲和其团队而言,面对青藏高原氧热湿的综合宜居环境问题,保障新技术在高原地区的适宜性,新技术与藏区建筑实际需求相匹配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

对于未来发展,王登甲坚信所研究领域肯定会有“质的飞跃”,对青藏高原宜居环境会有更加全面的改善。他认为,“前面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仍需不断努力,继续前行。”

0 阅读:9

InKr

简介:连接最优秀,打造枢纽型共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