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声下令向马家军缴械投降,战士群情激奋,他扑通给众人下了跪

同巍聊历史 2024-05-28 10:36:34

1937年冬天,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来到延安八路军根据地,一看到根据地同志就开始放声痛哭。

毛主席见到他,也情不自禁落泪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一路辛苦了!”

这个衣衫褴褛的人正是从河西走廊一带回来的王树声。

1936年,北上的西路军和当地土匪马步芳的军队碰上,由于错估对方实力,以两万对战十万马家军败北。

为保存实力,中央决定撤军,要求王树声、毕占云、李先念三人带领剩余五千人退回延安。

然而,在右路军撤退途中,王树声却要求战士们把枪交给敌人。

面对军长缴械投降的命令,战士们一张张年轻的脸倔强地盯前方,没有开枪,也没有放下枪:

“军长!我宁愿战死,也不会放下枪!”

“军长,我们绝不投降!”

“对军长!绝不投降!”

王树声看着面前鲜活的年轻生命,泪水模糊了双眼。

他深吸一口气,面对战士们,笔直跪下:“同志们,放下枪吧!”

那么,王树声在撤退途中究竟遭遇了什么困境,让他做出如此抉择?

而交出枪的西路军战士又将如何面对接下来的道路?

一、临危受命,守住防线

1936年10月,以红五军、红九军和红三十军组成两万人的工农红军西路军,为的是在河西地区建立根据地,意图取得和苏联的联系。

但总部因误判敌人数量和炮火,派两万人对战马步芳十万军队,外加蒋介石在背后推波助澜。

即使西路军是徐向前领兵,也于事无补,西路军最终被青海马家军困在河西走廊动弹不得。

在徐向前已经准备和剩下的五千战士共存亡之时,上级发来撤退的命令:

陈昌浩、徐向前带领总部返回延安汇报情况,剩下的兵力分成三个支队,由王树声、毕占云、李先念带领分开突围。

徐向前着实不甘,但无奈身边人劝阻,只得下达撤退命令,他将三支队分成左右中三路,且战且退,返回延安。

王树声的任务是分散马步芳兵力,守住右路撤退路线,为主力部队赢得撤退时间。

这无疑是一项艰难的任务,且先不说敌人装备精良,粮草齐全,仅马家军的人数就算分成三路围击,也比他带领的部队多出几倍。

王树声并没有畏惧即将要面临的敌人,面不改色接下任务后,直接进行战略部署。

留给他的只有一千人,但这一千人都是精英,作战经验丰富。

王树声心里有了谱,他将这些人按照连队编成几支队伍,开始在祁连山打游击战。

祁连山呈西南走向,横隔在青海和甘肃中间,海拔极高,山顶常年被冰雪覆盖,靠近东部地区的植被茂密,很适合以游击战与敌周旋。

王树声凭借天然的地理条件,硬是用一千人带着马步芳数万人的队伍满山跑。

他带领着游击队将马步芳设在祁连山的部分哨点歼灭,将他们的哨点设为临时根据地,开始部署战斗。

王树声是红四方面军创立人之一,曾带领着红四军打游击,缴获敌人炮火无数,以少胜多的战役打了不少次,对游击战的策略十分熟悉。

但是,现在做有一个弊端,那就是队伍没办法从祁连山山脉撤出去,退回延安。

一旦毕占云、李先念退回延安,左路和中路无人牵制马步芳,那么自己将要面临的就是马家军全部兵力。

凭借着马步芳几万大军,足以将祁连山里里外外全部搜查一遍,那么最后等待自己队伍的只有死路一条。

天空被树木遮挡,只能看见一小片一小片的白色,树底下一群人抱着枪,背靠着背。

一名同志端着还在冒热气的汤来到王树声面前道:“首长,喝了汤,身体就会暖起来了。”

王树声在手中地图的某个位置划了一个叉,抬头问道:‘战士们都喝了吗?’

“回首长,现在正在分,您的我就先拿来了。”

王树声点点头,将碗接过来,捧在手里,透过雾气看向众战士模糊的脸:“你一会儿通知几个连长,一会儿叫他们过来。”

那名同志领命,没过多久那几个连队的连长就过来了。

王树声将碗放下,严肃道:“过些天我们不分散打,聚在一起,将东边山脚下的哨点端了。”

“之后就分散撤退,我们需要快速突围,不然就来不及了……”

“首长,我们都把哨点端掉了,为什么还要分散撤退?一起走遇到危险还能有个照应不是吗?”

“马步芳此人非常狡猾,他将青海和甘肃都视为他的地盘,不可能只在东边设置一个哨点检查,这消息可能有诈。”

二、首长下跪,挽回生机

时间在一次次的胜利中悄悄溜走,战士们缴获马家军物资的喜悦并没有感染王树声,他反而心情越来越沉重。

毕占云和李先念先后撤退,马步芳的兵力果然回撤,王树声这些天敏感地察觉到队伍的吃力。

王树声派出侦查马家军动作的连队归来,果然不出他所料,他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马家军人数庞大,入祁连山的动静大,时间也就更长,王树声准备趁他们还没过来的时间准备强行突围。

时间来到第二天,王树声带领着部队一路来到山脚下的哨点,那个关卡设在一个村子附近,经过侦查,那个村子人数所剩无几,只有一些老人还在。

王树声回身对着战士们说道:

“我们的枪口永远不能对准百姓,在开枪时,尽量避着那个村子,明白吗?”

“明白首长!”

王树声派出去打探的人回来了,汇报称:

“附近没有马步芳的手下驻扎,也没有大批人经过的痕迹,那个哨点只有几百人驻扎,人数和咱们不相上下。”

“归队,五分钟后准备进攻。”

王树声一声令下,几百人冲着哨点扫射,他们被打得措手不及,连忙准备反击。

突然,王树声下令停下,众战士不明白为什么首长会下这么一道命令,但还是停止了射击。

旁边有同志顶着对方的强力炮火,向王树声道:“首长,他们的火力太强了,这个时候如果不反击,咱们迟早要被包围的!”

王树声看着对面透过树的缝隙看到对面那几个被马家军抓着的老人,眼睛透着红血丝,双手握成拳头,用力锤向树干。

“该死的!他们手里有百姓,不能伤害老百姓!”

战士们紧贴着掩体,一个个端着枪,等待着王树声下一个命令。

马家军的人原先还惶惶不安,见那边没打过来,心知他们不敢拿百姓的生命开玩笑,于是强装镇定,向对面喊道:

“对面的人听好了,只要你们将枪和粮食钱财全都交上来,就不杀你们,也会放了这些老百姓,如果还想继续打……”

王树声思考许久,下了一道命令:“全体放下枪!”

“军长!我宁愿战死,也不会放下枪!”

“首长,我们绝不投降!”

“对首长!绝不投降!”

战士们视枪如命,一个个宁可战死也不愿意放下手中枪,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因此都端着枪维持原状。

那边的土匪又开始叫嚷,并且将重型武器抬来,对准他们所在位置。

王树声见此,眼泪模糊住双眼。

他闭了闭眼,再次睁开之时,直直朝着众位战士跪下来:“同志们,我求你们了!”

众战士见首长如此,便纷纷将枪卸下,连忙扶起他。

王树声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在土匪将他们的枪和财物抢了之后,见他们面黄肌瘦的模样,就留下一小部分干粮,放他们走了。

这些人是新加入的土匪,他们枪法生疏,但炮火装备远比王树声的队伍多出几倍,哪怕他们不用这些村民当人质威胁,红军也会在一次次重型炮火的扫射下全军覆没。

哪怕是新手土匪坐镇,同样人数在不同装备下,自己手下的战士也只能是白白送死,王树声清楚这一点,所以他要为这些年轻战士和百姓的生命搏一搏。

所幸,他成功了。

王树声趁这些人还没向马家军内部递消息,将队伍分散,向延安撤去。

三、热心民众,护送出省

王树声预估得没错,马步芳确实在向东的方向设下很多关卡,像是特意将新兵安排在祁连山山脚下引他们上钩一样,往后的关卡布置的人越来越多,战斗经验压根不是第一个哨兵点可以比的。

王树声将粮食全部分给战士们,自己则什么也没有拿,这一路靠着乞讨为生,边问路边向延安行进。

每次有人问起他是做什么的时候,他总是回答称自己是遭遇强盗抢劫的盐贩子,想要找回家的路。

有一次问路遇到一个老大爷,王树声前去问路,老大爷一听他说话的口音就知道他不是本地人,于是直接问道:

“你是红军吧!”

王树声清楚知道,在甘肃和青海生活的本地人大部分都加入了马家军,连带着这里的人民也都十分护着马步芳,生怕自己泄露什么秘密让自己儿子或者老伴在的队伍打仗。

还有一点,马步芳的势力分布太广,管理十分严谨,俨然就是一个土皇帝,底下的民众也不敢反抗他。

所以在听到老大爷问自己是不是红军的时候,他连声否认,生怕对方叫来马家军。

“不是的,我是南方来的盐贩子,前段时间遭到强盗打劫,钱财和货物都被抢走了,想找回家的路。”

老大爷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叹口气:

“不用否认,红军就是红军嘛!我这一生没什么本事,但是盐贩子还是见过很多的,没一个像你这个样子。”

王树声是南方人,说话有口音,老大爷之前出过省,对于他的口音有所了解。

老大爷笑着说:“年轻人,不用害怕,这段时间我已经帮好几个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出省了,你跟着我,先去家里吃点饭,带点干粮。”

王树声迟疑一会儿,还是跟着老大爷来到他的家。

他换上老大爷女婿的衣服,狼吞虎咽地吃着面条。

老大爷给他又添了一碗:“慢点吃,还有很多。”

王树声不好意思地接过老大爷手中的碗,不好意思道:“好久没吃到这么好吃的东西了,还没问您的名字叫什么呢!”

老大爷摆摆手:“我叫俞学仁,你叫我俞大爷就行了!”

“俞大爷!”

王树声跟着老大爷来到关卡,从炮楼处走来一队人拦住他们,王树声紧张得握起拳头,被俞大爷按下。

这群人手里都拿着枪,但没一个有军人的样子,领头一人喝道:“站住,哪里人?”

俞大爷颤巍巍向前走去:“俺们是俞家村的人,这次是为了去省外看我女儿的,我女儿怀孕在医院坐月子。”

领头跟班枪头指向王树声:“他呢?”

俞大爷靠近领班一点,弓着背:“他是我女婿,在军爷那里喂军马!”

领头瞥了俞大爷一眼:“让他过来!”

俞大爷佯装叹气:“这位爷,他是个哑巴,可能回不了话。”

领头怀疑的目光看向王树声:“回不了话还能进马家军?”

俞大爷神秘道:“他是为上头的几位当家喂马的,哑巴不是……”

领头立马摆手示意放行,像是怕粘上什么东西一样,飞快上了炮楼:“行,你们走吧!”

就这样,每次关卡都由俞学仁交涉,一路平平安安出了省。

临走之前,王树声将自己藏在鞋底的金戒指送给了俞学仁,哽咽道:

“俞大爷,等抗战结束,我会报答您老的。”

俞学仁摆手,认真道:“我也不是在意你这报答不报答的,就是看不得你们这样的年轻人早早没命,以后好好活着!”

结语

等到王树声来到延安之时,几个月已经过去了,重新见到红军的同志们,他不由得流下眼泪,也就有了我们文章刚开始的那一幕。

王树声见到毛主席之时不禁潸然泪下,不断忏悔自己的错误,违犯党纪,应该受到处分。

毛主席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安抚他说:“你回来就是胜利!”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王树声在当时那种腹背受敌的环境下让战士交枪实属无奈之举。

他要为自己带着的一千年轻战士的生命负责,要捍卫红军解放劳苦大众的誓言,要完成带着部队回延安的任务,所以他不得不做出这个决定。

面对战士的不理解,他没有过多解释,因为他知道战场瞬息万变,如果错过这个时机,那么等待他们的依旧是一个死局。

所以,他选择放弃自己身为首长的尊严和威望下跪,以保全局。

事实证明,王树声做得没错,这次撤退返回延安的人中,他的队伍最晚撤回,伤亡也最小。

救命之恩,涌泉相报,他在战争结束后也没有忘记寻找那位慷慨帮助他的俞大爷。

俞学仁对他的恩情,他时时刻刻都记着。遗憾的是,那位老大爷找了许久也没有找到,这让王树声在逝世前也一直挂念着。

王树声大将的果决和智谋令人钦佩,他身上属于军人的信念感染着每一个人,使我们相信,他的枪口永远对准敌人,背后守护着和平。

-END-

【文|白玫瑰先生】

【编辑|长庚】

7 阅读: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