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人将军是抗战名将,在第二次入缅作战时任新一军军长,共击毙日军3万3千余人 ,是抗战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生前,孙将军生前曾留下话来,自己死后要与印缅抗战阵亡将士埋葬在一起,并在广州市白云山马头岗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纪念陵园为自己留出了一块墓地,但他1990年去世距今已有30多年,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
01.有只“雄鹰”,弹壳做成,重1.5吨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纪念陵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山马头岗,面积100多亩,由公墓、纪功亭、纪念塔3部分组成。由著名设计师杨元熙设计,1945年10月5日始建,1947年9月7日落成。
陵园内的纪念塔矗立在一座平台上,方型的底座高4米多,正面开有一门进入塔内。门的上方镶嵌着孙立人题写的“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纪念塔”石碑。底座安放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铜鹰,重1.5吨,是用新一军在印缅作战时发射后的空炮弹壳熔化铸成。鹰为该军军徽。底座左、右、后3面墙上刻有新三十八师副师长齐学启等2万余名新一军阵亡将士的名字。底座上耸立着4条尖顶石柱,直指云天,高达20多米。
在今天的资料里,人们还能看到这样的描述:陵园内的墓门在今濂泉路28一30号处,为一高4米,宽30多米的3门牌坊,水泥灰沙结构,石米批荡。在“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门额题写的两侧门柱上,是“顶天立地”、“震古铄今”的题词。题词下站立着两座头戴钢盔、手执冲锋枪的新一军士兵塑像。
陵园内有纪功亭两座:一座在今广园西路沙河段1号;一座在单位的宿舍大院内。均为八角攒尖顶,上盖黄色琉璃瓦,面积30多平方米。亭正面悬挂蒋介石题的“勋留炎徼”匣,背面是该军军长孙立人题的“浩气长存”匾额。到达纪功亭后可从牌坊进去,再经过一座小桥。
然而,因为历史原因,原陵园已被广园东路、濂泉路和广深铁路分割成不相连接的几部分。西门坊和东门坊在濂泉路益民服装城附近,西门残留的基座已被用作搭建杂货店棚架,东门是一个大院入口,门口“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字样已被铲除。一纪功亭残留于广园中综合市场内,而纪念塔则保留在路对面的部队单位大院内。
“雄鹰”还在飞,用弹壳铸成,是军人职业的天性与情怀,1.5吨虽然只是个数字,但在这种情怀里,显然已重过千斤。
02.曾经在陵园内为自己留下一块墓地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纪念陵园在广州修建有着这样的历史背景:1945年9月上旬,新编第一军最先进入广州,接受日军第二十三军军部及直属部队、独立第八旅团、独立第二十三旅团、独立第十三旅团投降。
孙立人将军部设在广州沙面肇和路。除军军直属部队外,当时,新编第一军有3个师:新编第三十师、新编第三十八师、新编第五十师。军直属部队和新编第三十八师驻广州市区及郊区,新编第三十八师师部设在广州维新路市警察局内。该师第一一三团驻市中心区,第一一二团驻西关、芳村、石围塘地区,第一一四团驻东山、沙河、石牌地区,工兵营驻北郊白云山、越秀山地区,炮兵营、辎重营驻河南地区。新编第三十师驻以石龙为中心的广九铁路沿线,新编第五十师驻以清远为中心的粤汉铁路南段英德、花县沿线。
新一军是当年9月7日进入广州的,在受降令中命侵占广州的日军于当月16日前放下武器投降并离开广州。在新一军到来之前,广州的一些杂牌部队和一些地痞流亡曾有过趁机抢劫商铺和日军仓库的行为,但随着新一军的到来,广州的社会治安逐步恢复正常。9月9日上午,在广州中山堂举行受降仪式,由第二方面军总司令张发奎接受日军第二十三军投降,孙立人代表新一军现场观礼。
云南松山中国远征军雕塑群
接受日军投降后,孙立人开始着手修建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纪念陵园。因为政府没有专门的拨款,孙立人便动员新一军5万将士捐出了一个月的军饷,而广州的一些开明人士,听说此事后,主动捐了100多亩地。经历11个月的时间修建完成。
纪念陵园安葬了4543名新一军阵亡将士,孙立人为他们撰写了这样的挽联:立马望南方,故垒迷离,每怀野火残烽,战血长随伊水碧;提师归故国,疮痍满目,忍看孤儿寡妇,忧思独共白云深。还亲笔撰写了这样的墓志铭,其铭曰:
蕞尔岛夷,入寇邻邦,我军衔命,长征遐荒,同心一德,挞伐用张,备历艰险,收昨缅疆,浩然正气,声威远扬,大哉成仁,万古流芳,黄花岗畔,白云山阳,义勇忠诚,八极永张。
在典成奏哀乐时,新一军从缅甸带来的3只大象突然发出3声大吼,随后默默流泪,增添会场悲戚气氛。而孙立人则在园陵为自己留置了一块墓地——这块墓地长3米、宽1.5米,留下话来,自己死后不进忠烈祠,要和印缅抗战阵亡将士安葬在一起。
03.动用日本战俘修建陵园,并这样训话:“我罚你们流汗!”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纪念陵园修建过程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细节,即:孙立人动用了600名日军战俘,并对这些战俘进行了这样的训话:“你们让我们流血,我要罚你们流汗!”这些日军战俘都曾在战场上屠杀过中国人,在被中国军队打服后,他们身上没有了武士道的精神,一个个变得老老实实,抬土搬砖、垒石挖沟,像换了人一样。
在缅甸战场上,与中国军队交战的日军有第2、18、49、56、56五个师团以及34独立旅和其他特种兵部队。中国军队共击毙日军7.4万人,击伤日军7.5万人,共计歼灭日军甲级战犯108581人。新一军与日军的伤亡比例为1:6,孙立人因此赢得“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的美称,被盟军称为中国最优秀的前线指挥官。
然而,这并不是说日军不堪一击,孙克刚《中国远征军缅甸荡寇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为人们还原了中国军队在攻克缅甸北部城镇八莫(属克钦邦,缅北军事重镇)时的场景:
因为后方没有将弹药及时输送上去,步兵的子弹打完了,整夜和敌人拼刺刀……在窄狭的战壕里,一切的武器连冲锋枪都无法施展,大家都拿着刺刀肉搏,一个轻机枪兵被敌人戳死了,预备枪兵陈云兴右胁下也挨了一刀,他手无寸铁,只有两只手,急忙用左手顺着来势把敌人刺过来的枪按在地下,右手迅速的抓住敌人的咽喉,他的五个手指,立即变成了五支钢钩,戳通了敌人的喉管,最后他用力一扯,连敌人的舌头都从喉管里抽了出来……
文字只向人们还原了当年战事惨死的一小点儿,而远征军的很多男儿也根本没法回到祖国的土地上。《中国远征军缅甸荡寇志》还为人们记录下了这样一个镜头:营长张琦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但还是喊出了“兄弟们,杀呀”的呼声,士兵们看到自己的长官倒下了,心头火辣辣地默念着长官发出的最后的命令,含着眼泪,冲向火网,和敌人展开了白刃肉搏的大战……这些作战的身影,让后世时刻铭记着他们的同仇敌忾之心、精忠报国之志,使得远征军成为一种不死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而新一军的烈士也因为纪念陵园在祖国的土地上,英灵永存,真正得到了安息。
1990年11月19日,孙立人将军去世。据他的家人透露,他去世前,曾喃喃自语着这样几个字:“我的对得起国家……”他的灵柩被暂厝在自家果园,按照他的次子孙天平的想法,打算将父亲的遗骨迁至大陆,如今30多年过去了,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英魂回家!浩气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