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委给了许光达“四颗豆”,许光达问贺龙:若周逸群不死应该给啥

浩舞默画历史 2024-04-13 14:57:13

1955年,贺龙元帅的办公室门被敲响,他抬头一看,许光达来了,这位将军在老首长面前有些急促地说:“老总,军委给我四颗豆,不行啊,太高了。”

他是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不应该接下这份荣誉,看到他一如往昔的倔强和坚持,贺龙元帅笑了。

“哪里高了?让我说,这是不高也不低,刚刚好。”老总一锤定音,让许光达把心放回肚子里,不要怀疑中央对他的公允评价。

许光达

可许光达哪里能就这么打道回府,他想到了一名老战友,顺势问道,如果周逸群不死,能得到什么军衔。

贺龙元帅会怎么回答他的问题?许光达又为何对大将军拒辞不受?

功勋卓著,有目共睹

1927年8月,南昌街头出现了一位青年军人,他东奔西跑,走遍了南昌的各个角落,正隐晦地寻找当地党组织和起义军部队。

国民党反动派背叛大革命,给共产党制造了一场几乎灭顶的灾难,党员同志们隐姓埋名,四处奔走,躲躲藏藏,就连找人也不敢正大光明的进行。

这位满头大汗仍然不知疲倦的年轻人,正是年轻时的许光达,无论多么艰辛,他都一定要找到起义军大部队。

年轻时的许光达

不久前,他刚刚接到党组织命令,到南昌参加武装起义,便一路上昼夜兼程,风雨无阻,可即使如此,他还是没能赶上战斗,南昌城中等待着他的不是党组织,而是空空如也的革命余韵。

后来有人问他:“起义军已经南下,接连遭受挫折,为什么你还要穷追不舍?”

对此,许光达的回答只有四个字,他铿锵有力地说:“虽败犹荣。”

当时的共产党正在经受最残酷的打压,失败成了家常便饭,但在他心中,失败只是成功的前奏,最终的胜利,都是从一次次失败中总结经验而获得的。

追上起义军,参加与反动派的作战,结果可能也是战死沙场,而许光达的态度同样也是四个字,虽死犹生。

只要追着光明的理想前行,就算是马革裹尸,那也对得起来这世上走一遭。

1942年,抗日战争进行中,许光达被调到自己的老首长贺龙元帅麾下,和老首长在战场上重逢,为了保家卫国而冲锋陷阵,这让他感觉无上光荣,身体里的血液仿佛都在沸腾。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是许光达的“革命老家”,他领导全体军民游击作战,一边抵抗日本侵略者,一边搞根据地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解放战争时期,他又带兵奔赴全国的各个战场,哪里有需要,他就去哪里顶上,对组织上的安排没有任何怨言。

1947年,党中央遭受了一次巨大的危机,国民党将领刘戡率部与许光达的部队短兵相接,他们的进攻方向,正是中央机关所在之处。

也就是说,许光达是挡在党中央前面的最后一道防线,他必须守住阵地,为中央领导的转移争取时间,我党的生死,成了压在他肩头的一块沉甸甸的大石头。

许光达深知责任重大,做全军动员时,他掷地有声的说:

“同志们,战友们,敌人现在是要我们的脑壳嘞。中央机关要是损失了一根汗毛,那我三纵官兵断断没有生还之理。”

战士们被他的斗志所感染,纷纷应和道:“誓死完成任务!”

敌人手中的兵力有多少呢?一个军,三个旅,打的是车轮战,目的是消耗我军体力,最后不战而胜。

而许光达的手中只有一个纵队,这就意味着战士们必须用血肉之躯硬生生顶住,就算是打到脑浆迸溅,血流成河,他们也绝对不能放任敌人前进一步。

我们的国家,总有这么一批大写的人,他们能在最危险的时候站出来,能用最大的勇气,保护他们应该保护的对象。

刘戡打着以多胜少、以强胜弱的算盘,但他没想到,解放军硬是在血路中创造了奇迹,成功地将他们阻挡在防线之外。

战斗过程中,许光达只有一个想法,与阵地共存亡,与战士们共存亡。

在他们的有力阻击之下,党中央顺利完成转移,西北野战军主力部队也吃下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把我军作战状态由防御转变为主动进攻。

战场上,主动权就是生命权,许光达的贡献,被周总理称为“党中央的守护神”。

论资历,论战功,论能力,他都是解放军将领中的佼佼者,然而这位佼佼者,却在建国之后的大授衔当中,闹出了一件让中央军委十分为难的事情。

1955年大授衔

坚决让衔,高风亮节

1950年,许光达被任命为装甲兵部队的司令员,对于机械化程度并不高的解放军来说,组建一支成熟的装甲兵队伍,无异于从零开始,平地起高楼。

要说行军打仗,许光达那是责无旁贷,可打造装甲兵部队,难度可就大了不知道多少倍。

不过,即使感觉压力大、难度高,他也把任务干干脆脆地接了过来,他明白,机械化的装甲兵部队是军队建设的重中之重,国家有需要,再难也得顶上去。

5年之后,全国大授衔拉开序幕时,装甲兵部队已经是有模有样,如此亮眼的成绩摆在台面,许光达的军衔只可能高,不可能低。

当得知自己的授衔结果时,旁人都觉得名副其实,只有他一个人不能接受,别误会,他可不是嫌弃级别太低,相反,他觉得军衔太高了,自己受不起。

军委给了他四颗豆,也就是大将军衔,全军之中,大将只有10个人。

回到家,他对妻子说:“一将功成万骨枯,我头顶上的乌纱帽,是那些牺牲的战友们用生命换来的,只要一想到他们,我就觉得自己受之有愧。”

妻子与他是患难夫妻,对他比任何人都了解,见到他这个样子,枕边人如何能不明白他的心中所想。

在许光达的心里,真正该接受最高荣誉的,是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友们,他们的生命被定格在最辉煌的时刻,一瞬间的绽放成了永恒。

如果说对妻子讲讲心里话,是许光达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那么主动找到贺龙元帅,就是他对心里话的付诸实践。

“老总,不行啊,上将军衔太高了,我受不起。”见到老领导,许光达开门见山,讲明了自己的来意。

和他认识这么多年,贺龙完全能够理解他在想什么,许光达一直都是如此,谦虚,无私,宽容,但又非常倔强。

贺老总告诉他:“10个元帅,10个大将,是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反复权衡考虑之后定下来的,除了你,红二军团还有谁能当这个大将?我看啊,不高也不低,刚刚好。”

“您说刚刚好,那我想问,如果周逸群还在,他会被定什么军衔?”

听到这个名字,贺龙也有了一阵沉默,周逸群,还有很多已经牺牲的老同志,是他心中的一块疤。

周逸群是湘鄂西苏区的创始人之一,和贺龙元帅关系亲密,亦师亦友,同时,他也是许光达十分敬重的同志,如果周逸群没有牺牲,那他就是红二军团许光达的顶头上司。

许光达这么问,就是想说,如果这些牺牲的老同志们还在,大将军衔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落到他的身上,都是因为他们牺牲了,他才能捡个便宜,这让他心中不安。

贺老总回答他:“周逸群如果还在,可能会像总理一样,改行做党务或者行政工作。”

在他的软磨硬泡之下,贺老总同意把他的意见带给中央军委,与此同时,他也给军委领导人写了封信,表明自己自愿降级,愧领大将军衔。

后来这封信,被毛主席放到大会上公开表扬,主席说,这是共产党员的一面明镜。

最终,许光达还是被授予大将军衔,不过在他的一再坚持之下,中央同意降低他的行政等级,这才让他心中好过一些。

许光达的美好品质,不仅体现在工作中,还体现在方方面面的生活细节里。

艰苦朴素,多年未变

在国家经济状况最为困难的那段时间,他作为军中领导,积极响应中央提出的勤俭节约的口号,在能力范围内尽量自给自足,不铺张,不浪费。

许光达亲属

他和工作人员们居住的宿舍旁边,有很大一片空地,空着也是浪费,许光达便挽起袖子,和大伙儿一起干活,把地里种满了麦子。

平时干农活儿,只要有空,他必定是亲力亲为绝对不会假手于他人。

有一天,警卫员打算给地里施肥,自己的肥料用完了,便自作主张,到警卫连拉了一车肥料,高高兴兴地干完了活。

结果年终总结时,这件事情就被提了出来,让警卫员好一番脸红。

尽管许光达不知情,但他还是把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当众做了检讨,还对大家承诺:

“警卫连的同志积肥,我们去拉,不劳而获,很不应该,我向大家保证,我们要整顿作风,从我做起,绝不再犯。”

“好!好!”许光达的发言,引来了台下的鼓掌叫好。

艰苦朴素,对自己和大家一视同仁,这是刻在许光达骨子里的原则,身份也好,功勋也罢,都不会成为他谋求特权的理由。

1957年,他的老父亲在老家病逝,亲戚们都盼着他能挣个面子,给老人家来一场风光大葬,好让整个许家跟着沾沾光。

一大家子人中,好不容易出了个大官,很多双眼睛都盯到了许光达的身上。

而他的态度是,他应该为老父亲处理后事,但规格绝对不能超出标准,和老百姓也不能有任何区别。

而且,因为害怕给当地政府添麻烦,再加上工作繁忙,许光达并没有亲自回家,只是请秘书带了200块钱跑一趟,并且反复叮嘱,不能让政府出面,不能超过分寸。

他的做法一度让亲戚们很是不满,于是有人叫嚣:“既然他不配合,那我们就不葬,抗议到底。”

得知此事以后,许光达回复道:“如果他们不葬,那我就以死者儿子的身份请求政府帮忙,动员当地群众,代我安葬老父亲。”

这一招四两拨千斤,亲戚们没料到他会如此果断决绝,终于无话可说,无计可施,只能老老实实照办。

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家人,许光达都有同样严格的要求,他们这一大家子人,绝对不能占公家的便宜,也不能拿老百姓兜里的钱来自己享受。

许家的家风,也是清清白白,堂堂正正。

1969年6月3日,一代大将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他把生命的能量全部奉献给了国家,把经久不衰的美名留给了时间,留给了历史。

许光达墓地

结语:

戎马半生,高风亮节,大公无私,舍己奉公,一切美好的形容放在许光达将军的身上,都是不为过的。

他用生命书写了辉煌的岁月,用时间凝聚如金子般闪耀的品德,他的传奇故事,也将被人们永远铭记。

参考文献:

《人明如镜的许光达大将》

《许光达:“我可不想当瘟神”》

0 阅读:3

浩舞默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