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水系——洞庭湖

地理评商业 2025-02-10 04:56:40

洞庭湖水系流域面积26.28×104km2,约占长江流域面积的14%。主要入湖河流有湘、资、沅、澧四水,长江由松滋、太平、藕池三口分流入湖。四水与三口水流经洞庭湖调节后再由城陵矶注入长江。洞庭湖水系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016×108m3,约占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源的21%。洞庭湖四水流域遭遇较大暴雨,洪峰流量超过河道安全泄量,往往造成洪水灾害,以澧水下游尾闾段最为严重。

洞庭湖水系图

洞庭湖北连长江,南纳四水,是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洞庭湖面积2650km2,是全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水系复杂,河网密布,可分为西、南、东洞庭湖三大片。西洞庭湖指赤山岛以西的湖泊,现仅存目平湖与七里湖,主要水系为沅、澧二水尾闾。南洞庭湖指赤山岛以东与磊石山以南的湖泊,介于东、西洞庭湖之间,南接湘、资尾闾,北与大通湖相连。南洞庭湖现存湖泊较大者有万子、横岭两湖,主要是湘、资两水尾闾。东洞庭湖位于湖区东部,在木合铺、新洲、大东口与磊石山、鹿角之间,西有藕池河东支于新洲注入,南受西、南洞庭湖的转泄及湘江的入汇,东有汨罗江、新墙河注入,使东洞庭湖成了三口、四水的总汇合区,再由岳阳向东北流至城陵矶汇入长江。

洞庭湖区年平均降水量1235mm,以3~6月相对集中。每年汛期(5~10月)入湖水量2240×108m3,其中46.4%来自于长江三口,47.3%来自于湘、资、沅、澧四水,6.3%来自于湖区及其径流产水。每年进入洞庭湖的泥沙平均为13610×104m3,其中82.3%来自于长江三口,17.7%来自于湘、资、沅、澧四水。城陵矶(七里山)多年平均出湖泥沙3510×104m3,占入湖泥沙总量的25.8%。每年大约有1×108m3的泥沙淤积在洞庭湖中,占入湖泥沙量的74.2%。由此可见,洞庭湖的泥沙主要来自于长江。

秦汉以前云梦泽南连长江,北通汉水,“方九百里”。到南北朝时,云梦泽萎缩到“方三四百里”,而洞庭湖则与南面的青草湖相连,由过去的“方二百六十里”扩大到“方五百里”。到唐宋时,云梦泽不复存在,分解成星罗棋布的小湖群,洞庭湖则向南扩展,西吞赤沙,横亘“方八九百里”。1542~1852年,洞庭湖湖面超过6000km2。1860年以后,藕池、松滋先后溃口分流,分泄了长江大部分的洪水,使下荆江河段因流量剧减而淤塞蜿蜒,形成九曲回肠,同时加剧了洞庭湖的淤积和水患。洞庭湖自此陷入不断萎缩的过程,到1949年洞庭湖缩小到4350km2,如今洪水水面只有2650km2。湖区不少地方历经沧桑变迁,原为陆地,后沉陷为水面,继而又退出复为陆地,成为江湖演变的历史见证。

0 阅读:31

地理评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