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朝3位名将:瞿能、盛庸、徐辉祖,可以击败朱棣

有缺的晚风 2025-02-24 09:51:14

在1402年的时候,地点是在南京城。当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李景隆把金川门给打开了,就这么迎接燕王朱棣进了城。这下局面可就完全变了,朱允炆这边大势已去,没办法了,只能选择逃离京师。关于朱允炆后来的去向呢,有着好几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他出家去当了和尚,从此远离尘世纷争;还有一种说法是他自焚而死了,在那种绝境之下选择了这样一种决绝的方式;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他远渡南洋,去了别的地方。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吧,最终的结果就是朱允炆把江山社稷给输掉了,而朱棣呢,就成了这场争斗的赢家,成功登上了皇位,掌控了天下大权。

在历史上的“靖难之役”期间,朱允炆这边那可是名将云集呢。就好比手里握着一手很不错的牌,有着堪称“三个二”的厉害角色,按说这局势,打赢这场仗应该是没什么悬念的。这“三个二”具体指的是谁呢?就是徐辉祖、瞿能以及盛庸啦。这几位可都是相当厉害的人物,不仅谋略方面十分出众,而且打起仗来那叫一个骁勇善战。要是朱允炆能够充分信任他们,把足够的权力下放给他们,让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估计朱棣就算再有野心,也没办法折腾出什么大风浪来,只能乖乖听话,根本就蹦跶不起来。然而呢,事情的发展却让人十分惋惜。朱允炆下达了“不杀吾叔”的圣旨,这就给朱棣留了一条后路,让他在战场上没了那么多的顾忌。而且还让李景隆来担任主帅,这李景隆的能力大家也都知道,和前面提到的那几位名将相比,可就差远啦。就这样,朱允炆把一手好牌打得乱七八糟的,最后失败也就没什么奇怪的啦,真的是太可惜了。

在1392年的时候,朱标不幸病逝了。要知道,在此之前,像冯胜、傅友德、蓝玉、赵庸等这些被称作“淮西旧将”的将领们,那可都是有着一定地位和作用的。但随着朱标的离世,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他们存在的必要性似乎一下子就没那么大了。为啥会这样呢?原来啊,朱元璋之前可是精心为朱标打造了一套文武班底的,想着能好好辅佐朱标呢。可谁能想到朱标这么早就病逝了,而后来要继承皇位的朱允炆年纪还小,根本就压不住这些资历深厚、战功赫赫的将领们。所以呢,从当时的局势来看,为了能让年幼的朱允炆日后能顺利地掌控局面,朱元璋自然就得着手去帮助孙子清理这些可能会成为障碍的因素啦。时间就这么过去了,到了1398年,朱元璋也病逝了。这时候再看,那些曾经的功臣宿将啊,经过之前的一些变故等等,数量已经不多了呢。

朱允炆虽然没有继承到朱标那样完整的“班底”,但其实他麾下还是有不少可用的名将呢,就凭这些将领的实力,守住大明的江山那是没问题的,甚至要是组织得当,远征漠北也未尝没有机会。先说说那些宿将吧,瞿能那可是相当能打仗的,作战经验丰富,在战场上很有一套。耿炳文也是一员老将了,久经沙场,实力不容小觑。郭英同样如此,战功赫赫,能力出众。俞通渊、顾成、宋晟、刘真等等这些人,个个都是能征善战之辈,打起仗来都不含糊。再看看新生代的名将们,徐辉祖才能卓越,颇具帅才风范,指挥作战很有一手。盛庸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军事才能突出。铁铉更是厉害,面对诸多艰难局势都能应对自如,展现出非凡的将才。平安和吴杰也不简单,他们都有着作为帅才的潜质和能力,在战场上都有着亮眼的表现呢。

我们来看看朱棣和朱允炆在武将方面的情况。和朱棣比起来的话,朱允炆这边在武将序列上可是有着明显的优势呢。当初朱棣起兵的时候,他手底下就只有王府的八百卫士而已哦。再看看他身边的那些武将,像张玉、朱能、谭渊、薛禄、王真、邱福等等这些人吧,他们大多数担任的官职都不过是“千户”“百户”这样的小官啦,而且呢,他们所拥有的战斗经验也并不是很多。

您瞧瞧那场面,阵容可谓是相当豪华啊,可朱允炆呢,硬是把这一手好牌给打得乱七八糟的,真让人忍不住感叹,也是够让人无语的了。时间回到1399年,朱棣在北平这边起兵了。这一起兵可不得了,附近各镇的兵马那是纷纷都归顺到他那边去了,一下子麾下就聚集了好几万的兵马呢。在这种情况下,朱允炆这边就派耿炳文挂帅出征去对付朱棣啦。耿炳文带着足足13万的兵马,气势汹汹地去迎战朱棣。双方呢,就在真定这个地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在这一战当中啊,耿炳文犯了个不小的错误,他有点轻敌冒进了,结果就遭受了失败。不过呢,好在最后还是守住了真定这个地方,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啦。

在朱元璋刚开始创业的时候,耿炳文可是追随在其身边的,他还是著名的“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呢。后来耿炳文负责守卫长兴这个地方,在这期间,他多次和张士诚的军队展开战斗,并且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屡屡将张士诚击败,成功守住了南京的东大门,这功劳可不小。耿炳文特别擅长防守作战,就拿面对朱棣的进攻来说吧,朱棣多次对他发起攻势,可每一次都没能成功,反而在一次次的进攻过程中,朱棣麾下的兵马损失了不少。而且,朱棣还不敢轻易绕道去攻打别的地方,就比如真定,他没办法,最后只好撤兵回到燕京去了。

大家知道吗,在当时的情况下啊,朱允炆其实是有机会成功应对朱棣的挑战的。要是他能够给予耿炳文充分的信任,不做出在两军对阵的时候更换主帅这么冒险的举动就好了。而且呢,他完全可以从各个地方抽调兵马过来,安排好去守住那些战略要地。要是能这样做的话,朱棣那边可就不好办啦,时间一长,他自己先熬不住不说,他手下的那些部众啊,也会渐渐变得人心涣散,没了那种凝聚力,那朱允炆这一方不就占据优势了嘛。但可惜,事情并没有朝着这个有利的方向发展。朱允炆不但把耿炳文给换掉了,还让李景隆去担任主帅之位。这李景隆可不像耿炳文那么有经验、有能力,这一番操作下来,就把原本可能成功的好事给彻底搞砸了。结果呢,反倒让朱棣抓住了机会,一路逆袭,最后还真就成功了,实在是让人忍不住叹息。

李景隆这个人呐,他可是名将李文忠的儿子呢。按说有那样厉害的父亲,应该也差不到哪儿去,可谁能想到,他和父亲比起来那可真是差远了,完完全全就是个纨绔子弟的做派。在1399年的时候,李景隆就带着兵朝着北方进发啦,他这一趟是去攻打燕京的。而这个时候呢,朱棣正忙着另外一件事儿呢,他跑去攻打大宁了。朱棣为啥要打大宁?原来他是想着去拉拢宁王,把宁王拉到自己这边来,好借助宁王麾下那战斗力很强的蒙古铁骑,来参与他发起的“靖难之役”呢。那这时候燕京是谁在守卫着呢?正是朱高炽在这儿守着。

在那场激烈的燕京之战当中,有三位大将表现得极为勇猛,他们便是瞿能以及瞿能的两个儿子瞿郁、瞿陶。这父子三人在战场上那可真是无人能敌,作战十分英勇。他们一路猛攻,竟然成功地攻破了燕京的张掖门。眼看这城池马上就要被拿下了,形势对于进攻一方来说极为有利呢。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候,出现了意外情况。负责此次作战指挥的李景隆心里打起了小算盘,他一方面害怕瞿能父子凭借这一战功抢了自己的风头,把功劳都给夺走了;另一方面呢,他又盲目地认为燕京这座城池很容易就能攻克下来,根本没把眼前的局势当回事儿。所以呢,李景隆不但没有及时派遣援兵去支援瞿能父子,反而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竟然下令让军队撤兵。就因为他的这一系列错误举动,使得原本处于极度危险之中的朱高炽幸运地躲过了这一劫,没有被瞿能父子拿下城池。

瞿能可是明朝时期的一位名将,在平定西南的过程中,他所立下的功劳那是和蓝玉差不多的,可以说相当卓著呢。在“靖难之役”期间,瞿能其实是有两次绝佳的机会能够打败朱棣的,甚至都有可能直接在战场上把朱棣给斩杀了。可谁能想到呢,这两次大好机会最后都被李景隆给搞砸了。要知道,燕王朱棣麾下的那些将士们,他们的家属可都在燕京待着呢。要是南军能够成功夺取燕京的话,那朱棣基本上就只能乖乖地束手就擒啦,这可以说是没什么悬念的事儿。

在那场著名的燕京之战中啊,其实瞿能原本是很有机会一举平定“靖难之役”这场乱局的,可谁能想到,最后好事却被李景隆给搞砸了。这朱棣呢,他可真是运气不错,得到了宁王麾下足足8万的兵马,这里面尤其是那些蒙古骑兵,那战斗力可强着呢。有了这些兵力的补充,朱棣的实力一下子就大增了起来。随后呢,他就马不停蹄地火速往回赶,为的就是去增援在燕京作战的己方军队。等朱棣赶到之后啊,他把兀良哈三卫的蒙古骑兵安排在了最前面当作前锋呢。这蒙古骑兵也确实厉害,他们直接踏破了那结冰的河面,然后出其不意地朝着南军的侧后方就发起了突袭。这一下可不得了啦,南军被打得那叫一个措手不及,而李景隆带领的南军最后就输得一败涂地,完全没了招架之力呢。

话说瞿能父子当时负责掩护李景隆,在撤退的过程中啊,他们所带领的部队损失情况并不是很严重呢。到了1400年的时候,朱棣率领着兵马来往南进发啦,然后就和李景隆在白沟河这个地方展开了一场对决。朱棣这边呢,他采用了一个战术,先是做出要从正面发起进攻的样子,以此来迷惑对方。而他自己呢,则带着主力部队悄悄地赶往河的上游去了,就等着寻找合适的时机渡过河去,好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瞿能这个人可不简单呐,他对朱棣的这套战术那是心里有数的,所以早早地就在河的对面安排好了埋伏呢。等燕军一出现,瞿能就带着手下的人严阵以待,准备好好地迎战这来势汹汹的燕军啦。

瞿能所率领的兵马数量并不多,然而呢,他作战极为勇猛。就在燕军刚刚到达还没站稳脚跟的时候,瞿能果断地发动了进攻。这一下,南军的士气一下子就被点燃了,个个都斗志昂扬,在战场上那可真是以一当十啊。而朱棣这边呢,这可是他的初次战斗,情况可不大妙。燕军在和瞿能所率南军的交战中,遭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没办法,朱棣只能带着燕军绕道到南军的后方去扎营,准备等第二天再和南军进行最后的决战啦。

到了第二天双方交战的时候,瞿能可是立下了誓言,一定要把朱棣给打败呢。只见他毫不犹豫地抢先发动了进攻,带着几十名骑兵就朝着敌军的阵营猛冲过去啦。这一番冲击可不得了,一下子就把燕军的前锋给挫败了,还砍下了一百多人的脑袋呢。这南军呢,也是士气高昂,奋勇地朝着燕军冲杀过去。而瞿能呢,在这个时候,甚至都顾不上建文帝下达的“不杀吾叔”的那道圣旨啦,直接命令手下的士兵们一起用弓弩朝着敌军齐射过去。再看朱棣这边呢,情况一下子变得很紧急,只能仓促地组织士兵列阵迎敌。他先是安排骑兵在正面去抵挡瞿能的进攻,接着呢,自己亲自率领着精锐的骑兵,绕到了瞿能军队的侧后方,然后发动突袭,试图以此来扭转局势呢。

瞿能那可真是骁勇无比,在战场上简直无人能敌。只见他率领着军队,直冲冲地就朝着燕军的阵型杀了过去,而且还不止一次地从燕军的阵型中穿插而过呢,那气势,太猛了。就算是燕军中像张玉、朱能这样厉害的将领,也根本拦不住瞿能啊。后来呢,南军又派来了增援的兵力,这下瞿能可就更厉害了,他带着手下的将士们前后一起夹击燕军,一下子就把燕军打得有些招架不住了。这时候,连朱棣都被陷入到了重重的包围之中。要说这朱棣,那本身也是很能打的,可面对瞿能这般勇猛的攻势,也着实有些吃力呢。你瞧啊,在战斗过程中,朱棣光是更换战马就换了三次,手里的大刀都被砍断了五次呢。而瞿能呢,他和自己的两个儿子一同上阵,那气势,那战斗力,真可谓是锐不可当,太厉害了。

话说在那场战役当中啊,李景隆在阵前居然产生了撤兵的念头,而且呢,他还不敢对朱棣有所伤害。这时候,瞿能的表现可就大不一样啦,只见他高声呼喊着:“燕王都已经疲惫不堪啦,现在不趁着这个绝佳的机会立下战功,那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喊完之后,瞿能就手持着长矛,气势汹汹地朝着敌军冲了过去。这一下可把朱棣吓得不轻啊,朱棣赶忙逃窜,最后退到了堤坝那里进行防守。可瞿能哪肯就此罢休,他紧接着就朝着朱棣所在的地方杀了过来。这一番交战下来,燕军的精锐部队可就损失惨重啦,一下子就有数百人阵亡了呢。朱棣见势不妙,又一次狼狈地逃走了。您说巧不巧,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如果李景隆能够摒弃撤兵的想法,全力以赴地对瞿能进行增援的话,那朱棣很可能就在这一场战役当中被擒拿住啦,整个局势说不定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呢。

大家知道吗,在那场战事当中,李景隆的表现那可真是糟糕透顶啊,而就是他的这种糟糕表现,竟然意外地让朱棣在看似绝境的情况下迎来了生机。当时的场景是这样的,大风呼呼地狂吹着,那风力大得,直接就把旗帜都给折断了,而且还弄得沙尘漫天飞舞,整个战场的能见度一下子就变得很低很低。在这样混乱的局面下,李景隆完全没了主意,手忙脚乱的,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应对才好。可朱棣呢,却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他迅速地重新对自己的队伍进行整合,把士兵们组织起来,然后趁着李景隆慌乱之际,果断地发动突袭,直扑李景隆的大营。这一下,李景隆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只能狼狈不堪地逃走了。这时候,瞿能本来是打算回来增援的,可战场上沙尘漫天,视线受到了极大的阻碍,情况十分不利。结果呢,瞿能父子三人就在这场混战当中不幸阵亡在了沙场之上,想想真的是太可惜啦。

在1401年年初的时候,朱棣又一次率领军队往南方进发了。这一回呢,他搞了个突袭行动,目标直指德州。盛庸得知这个情况后,马上做出了应对之策,派出了一千名骑兵去追击朱棣的队伍。而朱棣这边呢,他居然亲自留在队伍的最后面负责断后。说来也怪,那些南军看到是朱棣亲自断后,居然都不敢对燕军放箭射击,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于是朱棣就非常从容地带着队伍撤退了。可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哦,在这之后,双方的军队在东昌这个地方展开了一场决战。这一战对朱棣来说可就惨啦,他又遭遇了大败,而且败得那叫一个一塌糊涂。怎么回事呢?原来,朱棣不小心中了盛庸设下的圈套,他自己带着军队孤零零地就闯进了对方的包围圈里,结果就被人家给团团围住了,形势对他那是相当的不利。

在东昌之战这场战役里,其实盛庸是有着绝佳的机会可以一举斩杀朱棣,从而让“靖难之役”就此画上句号的。当时的情况呢,要是盛庸果断采取行动,说不定整个局势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了。然而呢,盛庸却因为不敢违背朱允炆下达的“圣旨”,所以在作战过程中,即便面对朱棣,也不敢下令使用弓弩、火枪这些武器对其进行射击。就这样,朱棣抓住了这个机会,成功地从包围圈里突围出去了。经过这场激烈的战斗之后,燕军的损失那可真是相当惨重呢。就说骑兵方面吧,足足有一万多精锐骑兵都阵亡了,这里面还包含了好几千名作战能力很强的蒙古骑兵呢。而且,燕军里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大将,那就是张玉,他可是朱棣极为铁杆的亲信,在这场战役中也不幸战死在了沙场之上,实在是令人惋惜呢。

在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盛庸这个人逐渐崭露头角,势力不断崛起。他的崛起可让朱棣心里头十分忌惮呢,毕竟多了这么一个强劲的对手,对朱棣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可有意思的是,当时朱允炆下达的那些“圣旨”,在其中起了很特别的作用,就因为这些“圣旨”的缘故,朱棣居然还能够在种种危机之下躲过一劫,也算是运气不错啦。时间来到了1401年6月,这时候双方又迎来了一场决战。这场决战的地点呢,是在夹河这个地方。战斗一打响,那场面可激烈了。盛庸指挥着军队,又一次成功地把朱棣及其所带领的部队给包围起来了。按说这时候要是用弓弩齐射的话,说不定就能给朱棣造成重创呢。可也不知道盛庸是出于什么考虑,他竟然不敢下令使用弓弩齐射。结果呢,就趁着这个机会,朱棣带着身边的十几个骑兵,硬是从包围圈里突围出去了,这也让这场战斗的局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朱棣经历初次战斗的失败后,仗着自己仿佛有着某种“护身符”一般,毫不气馁,紧接着又开始组织兵马,准备与盛庸展开一场决战。在战斗过程中,出现了颇为戏剧性的一幕,朱棣竟然率领着仅仅3位骑兵,就那样大摇大摆地从阵前掠阵而过。而对面的南军呢,不知是有所顾忌还是怎样,面对如此情形,竟然都不敢放箭阻拦。这场夹河之战的结果是十分惨烈的,对于盛庸来说,面对这样的战况,内心也是充满了无奈。要知道,朱棣可不是一般人,那可是有着雄才大略的人物呢,而且他还是历史上唯一达成“封狼居胥”这一壮举的帝王。所以说啊,要是单纯在战场上想要斩杀朱棣,或许还不是太难的事儿,可要是想把他活捉,那可就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啦。

在历史的诸多战事当中,瞿能、盛庸最终遭遇了失败的结局。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啊,得归咎于朱云炆犯下了类似“宋襄公式的错误”。怎么回事呢?就是朱云炆的一些决策和做法,不仅让他自己陷入了不利的境地,而且还连累了不少有名的将领呢。就拿夹河之战来说吧,在这场战役里,朱棣虽说最后是获得了胜利,可这胜利的代价那也是相当大,他的军队遭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正因为如此,朱棣在这之后可不敢随随便便就和南军进行正面的决战啦。没办法,他只能转变战术,采取奔袭这种方式,瞅准机会去突袭南京,试图以此来打开局面呢。

徐辉祖乃是明朝开国名将徐达的长子,此人极具非凡之处,谋略十分过人,而且在战场上能征惯战,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当朱棣奔袭南京之时,形势可谓十分危急。徐辉祖得知消息后,反应极为迅速,立刻火速率领兵马前往增援。之后,双方在齐眉山展开了一场至关重要的决战。在这场决战当中,徐辉祖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智慧。他采取了十分有效的“防守反击”战术,凭借着精心的布局和将士们的英勇作战,成功地挫败了燕军的主力部队。不仅如此,徐辉祖还颇有战略眼光,他另外派兵截断了燕军的粮道。这一系列举措让己方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极为关键的主动权,为局势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在炎热的夏季,天气状况给战事带来了很大影响。当时,燕军在这样酷热的天气下作战,渐渐有些支撑不住了,甚至朱棣都面临着可能溃败的局面。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朱允炆在这个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他居然把徐辉祖调回了南京,目的是让其守住京师。要知道,徐辉祖所率领的军队可是能对燕军起到很大牵制作用的,他这一回南京,就相当于把燕军的主力给拖住了,使得燕军难以再有大的动作。而且啊,当时江淮一带可是名将云集,防守极为严密。在这种情况下,朱棣就算有心想要突袭南京,那也是难上加难,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所以说啊,不得不承认,朱允炆在这场关乎江山社稷的争斗中,表现实在是太差劲了。这么好的战机就摆在眼前,他却白白错过,最终也就输掉了整个江山社稷,实在是令人惋惜又觉得可惜。

话说徐辉祖率领军队往南行进,如此一来,前锋部队就没了主帅来统领指挥。这情况可就被燕军给瞅准了时机,他们便对这没了主帅的前锋部队展开行动,各个击破,就这样,燕军一路势如破竹,朱棣更是直接带着军队抵达了长江沿线地带。你看这时候的燕军呢,经过这么一连串的征战,那也是累得不行,疲惫不堪的状态了。而在另一边呢,朱允炆这边要是能够在这个关键时刻,把防线守得严严实实的,坚决不让燕军再有进一步的突破,就那么死死守住,然后静静等待着从各路赶来“勤王”的军队到来。要是真能做到这样的话,那朱允炆还是很有希望能够成功击败朱棣,最终成为这场争斗当中的赢家呢。

咱来说说李景隆这人,那可真是把朱允炆给坑惨喽。这李景隆呢,在战场上那是屡战屡败,手下的兵将折损了一大批。就这种情况,朱允炆都没去责怪他,对他那真算得上是仁至义尽啦。可谁能想到呢,到后来,李景隆居然干出了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儿。他主动就把金川门给打开了,就这么大摇大摆地迎接燕王的兵马进城。这下可好,朱允炆没办法了,只能逃离京师。原本大好的局面,就这么被搞砸了,好好的一副牌,硬是被打得稀巴烂,这江山社稷也就这么输掉了。

所参考的书目为《明史》。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