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武帝统治的晚年时期,发生了一场极为残酷的宫廷内部的变故,也就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巫蛊之祸”。这场灾祸带来的影响极其严重,它直接导致了卫太子刘据陷入绝境,最后竟然被迫选择了自杀这条绝路。而且呢,与卫太子紧密相关的卫氏家族也没能逃过此劫,整个家族遭遇了灭门的悲惨命运。
更为直接产生的结果就是,西汉王朝在仅仅一个晚上的时间,就失去了那个精心培养了长达32年的皇位继承人。要知道,这皇位继承人可是历经了32年的培育,耗费了诸多的心血与精力呢,然而却在一夜之间就没了,这对西汉王朝而言,无疑是一个极为重大的变故。
武帝被逼得不得不再次确定皇位的继承人!当时的情况使得武帝处于一种必须重新考量、重新确立皇位由谁来继承的境地呢,总之就是种种因素迫使他做出了这样重新确立皇位继承人的决定。
汉武帝一共有六个儿子呢。其中长子是卫太子刘据,他在汉武帝的诸多子嗣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次子是齐王刘闳,也在这一众皇子之列。接着是三子燕王刘旦,同样是汉武帝的儿子。还有四子广陵王刘胥,也是这个皇室家族中的一员。五子是昌邑王刘髆,在这些皇子当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而最小的儿子则是刘弗陵啦。
这里要提到的是,齐王刘闳早在元封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10年的时候就已经离世了。而卫太子刘据呢,是在征和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1年,因为遭遇了“巫蛊之祸”这样的事件,最终选择了自尽这条路。
在汉武帝晚年的时候,情况是这样的,他膝下的儿子里只剩下了四个庶子。在这仅存的四个庶子当中呢,要论起排行来,刘旦是年龄最长的那一个。
这么来说吧,在古代一直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依照这个制度呢,燕王刘旦其实是应当最具备继承皇位资格的哦。
然而,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昌邑王刘髆居然在汉武帝后元二年(前87年)的正月离奇离世了。紧接着,到了二月十四这一天,汉武帝也与世长辞。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之后继承皇位的并非旁人,而是年仅八岁的幼小皇子刘弗陵。
对于一心盼着能够继位的燕王刘旦而言,这一情况无疑如同晴天霹雳一般,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从朝野上下的角度来看,这件事似乎也完全出乎了众人的意料,大家都未曾料到会是这样的一种局面呢。
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是这样的,
在汉武帝去世之后,燕王刘旦收到了一封以汉昭帝名义颁发赐下的书信。按常理来说,面对先皇驾崩这样的大事,接到相关诏书之类的,应当是要行哭丧之礼以表悲痛与敬重的。可这刘旦呢,他居然不肯进行哭丧。不仅如此,他还找了个颇为牵强的理由,说是装玺书的封袋太小了。就因为这么个封袋小的事儿,他便声称“京师疑有变”,对京城那边的情况起了疑心,觉得可能发生了什么变故呢。
那么,为何最终继位的会是年仅8岁的刘弗陵呢?这里面其实是有诸多缘由的。要知道在当时的局势下,各方因素相互交织,才使得刘弗陵登上了皇位,而这一情况确实也让不少人感到疑惑,不禁会去探究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让年仅8岁的他成为了皇位的继承人。
那么,在这之中究竟是发生了怎样的情况呢?
当我们试着去拨开那笼罩在历史之上的重重迷雾时,就会很容易察觉到,实际上很多事情压根就不像其呈现在表面上的那般简单直白。这段特定的历史呢,已然被涂抹得让人感觉是那样的扑朔迷离,就仿佛是被刻意隐藏起来了一般,它就这么被遮蔽在那看似一片祥和的太平景象之下,让人难以一眼看穿其真实的面貌呢。
武帝是否早有立幼子之意?
在武帝离世之后,燕王刘旦心里十分关切长安那边的情况,于是就派出了自己极为信任的亲信王孺等人前往长安去打探一番消息。王孺到了长安之后呢,经过一番找寻,找到了一位身份颇为尊贵的人物,此人正是位列九卿之一的执金吾郭广意。王孺见到郭广意后,赶忙询问起了心中最为关切的几个问题,那就是武帝究竟是因为患上了什么病症而去世的,还有如今继位的又是哪位呢,以及这位继位者年纪有多大啦。
郭广意给出的回答含含糊糊不太清晰。据他所说,当时他正在五榨宫担任待诏这一职务呢,就在那个时候,宫人们忽然之间喧闹起来,原来是传来了皇帝驾崩的消息。之后呢,是诸位将军一同拥立太子登上皇位。那太子年龄大概在八九岁的样子,在丧期期间并没有出宫来临朝处理政务。
从二人的交谈当中能够了解到,燕国那边对昭帝的情况完全是一无所知的状态。而且,就算是距离长安城很近的执金吾,那也是相当有身份地位的,可就连他对昭帝的情况同样是不清楚的呢。
这里面其实隐隐约约地透露出了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一直等到昭帝继承皇位的时候,宫外面的人才终于得知了刘弗陵的相关情况呢。
据褚少孙补录的《史记·外戚世家》记载,当时皇上住在甘泉宫,还专门召来画工,让其绘制周公背负成王的图画。就因为这事儿,皇上身边的众多大臣们便都知晓了武帝心里是想要立少子为嗣的想法。
据《汉书·霍光传》记载,当时宠姬钩弋赵婕妤生了个儿子,皇上心里想着要把这个儿子立为皇位继承人,还安排大臣去辅佐他……之后,皇上就命令宫中的黄门画工画了一幅周公背着成王接受诸侯朝拜的画,并把这幅画赏赐给了霍光。
依据上述所提到的史料内容来看,当时武帝是在甘泉宫这个地方召见了诸侯王以及诸位大臣的。其目的呢,是希望这些被召见的诸侯王和群臣能够对刘弗陵予以拥戴。
话说啊,当时汉武帝想要立昭帝的这个想法呢,其实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啦,那些诸侯们以及朝中的群臣们可都已经知道这件事儿了。可奇怪的是,燕王刘旦呢,却偏偏表现得好像压根就不知道自己还有昭帝这样一个弟弟似的,这到底是为啥呢?
甚至还到处散播相关舆论,对那位年少的皇帝进行恶意攻击,声称他并非武帝亲生之子,而是由霍光等人伪造身份扶立起来的。不仅如此,还和刘长、刘泽等宗室人员一同谋划着写出文告,随后派人将这些文告传送到各个郡县,企图以此来扰乱视听,让百姓们对皇帝的身份产生怀疑,进而动摇百姓们原本的认知。
刘旦一直对皇位怀着勃勃野心,于是便打起了刘弗陵身世的主意,妄图借此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不过,这其中的具体情况暂且先不去深入探讨。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居然凭借着这样一个堪称“拙劣”的理由去煽动舆论。从相反的角度来审视这件事的话,
最起码,从相关情况当中能够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除了霍光等为数不多的内朝官吏之外,绝大部分的官员对于刘弗陵的太子身份其实是并不知晓的。
据史料记载可追溯得知,武帝立幼子作为继承人这件事,其开端乃是以后宫中某一个地方的命名而引发的。
钩弋夫人怀孕之后,经过了足足十四个月的时间,才生下了弗陵。要知道,一般孕妇怀胎大多是十月左右,可钩弋夫人这情况确实比较特殊。当时的汉武帝得知此事后,就联想到了上古时期的尧帝,传说尧帝也是在其母亲怀胎十四个月后才降生到世间的。汉武帝觉得这事儿挺奇妙的,似乎有着某种特殊的缘分或者寓意。于是呢,汉武帝就做了一个决定,他把钩弋夫人所居住的那处宫门特意命名为“尧母门”。通过这样的命名方式,也能看出汉武帝对这件事的重视以及他心里那种别样的感触吧。
有这样一个宫门,它的情况十分匪夷所思。而正是因为它呈现出的这种让人难以理解的状态,使得不少人在心里有了一种倾向的看法,那就是觉得这道门其实就是武帝想要更换继承人、把年幼的弗陵改立为太子的一个相当明显的信号。
不过呢,仅仅依靠一个宫门的命名情况,是没办法确凿地证实汉武帝早就有册立幼子刘弗陵的想法。
要知道,这段相关的记载是出自《汉书》的。然而在《史记》里面呢,并没有关于钩弋夫人十四个月才生下孩子以及“尧母门”的这类记载哦。就算是褚少孙补写的那部分《史记·外戚世家》当中,同样也不存在这样的说法。
西汉时期的宫廷实录如今已经没办法进行考证了,也就是说,那些原本记录着西汉宫廷中诸多事宜,像是宫廷里发生的大小事件、帝王及皇室成员的日常活动、各类宫廷礼仪流程等等详细情况的实录资料,随着时间的流逝,历经岁月的沧桑变迁,或是因为战乱动荡、或是由于保存不善等诸多原因,已经找不到能够确切证实其内容的依据了,所以其真实性和具体所记载的详细情形,都难以再有清晰明确的探究了。
通常情况下,正常人都是经历“怀胎十月”便会分娩生育。可要是说到刘弗陵,据说他是“十四月”才出生的,这情况和普遍的“怀胎十月”相比,着实是太与众不同了,简直可以说是惊世骇俗。
汉武帝刘彻不见得就会相信,而长乐宫的卫皇后呢,也未必就不会对此产生质疑呢。
实际上呢,这恰好表明了一个情况,那就是所谓的“尧母门”以及“昭帝十四月而生”这些事件,都是后来有人特意去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昭帝的出身给美化一番,同时也是为了让他继位这件事更具有合法性呢。
后患既消,自当尽快立储,为何武帝迟迟不动?
要是只看刘弗陵的身世背景的话,就会发现他在众多皇子当中,实际上并没有任何能够占据优势的地方。
刘弗陵的生母乃是钩弋夫人。在史书当中呢,这个钩弋夫人刚一露面出现,就仿佛浑身都带着一种阴谋的气息呢。让人感觉她从一开始登场,就好像和某些不为人知的阴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似的。
关于这个人,其个人信息是相当模糊的。在史书中仅仅记载了她姓赵氏,至于具体叫什么名字,并没有明确说明。她是河间郡这个地方的人。再看她的父亲,在历史的记载里都没能留下姓名呢,只是提到因为犯了法,遭受了宫刑,之后便进入宫中做了宦官。
据说在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件事儿。汉武帝有一次在出行途中经过了河间郡这个地方。当时啊,身边跟着一些擅长“望气”的人,这些人呢,据说有特殊的本事,能够通过观测云气之类的来推断一些事情。就在经过河间郡的时候,其中有个“望气者”站了出来说道,在这河间郡当地,存在着一位非常奇特的女子呢。
话说在那个时候,武帝碰到了钩弋夫人。这位钩弋夫人啊,有个颇为奇特的情况,那就是她从出生开始,手就一直是紧紧握着拳的,怎么都没办法伸展开来呢。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她见到武帝的那一刻,这从小到大一直都张不开的手掌,居然就这么神奇地展开了。
汉武帝那时候,就把她带回宫中啦,并且册封为婕妤呢。后来呢,她生下了刘弗陵,因为这个缘故,她又进一步被进封为“钩弋夫人”啦。
大家都晓得,人的手掌要是从一出生就一直紧紧握着拳不展开的话,那么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手掌部位的肌肉肯定是会逐渐萎缩掉的。就这么个情况,其实也算不上是什么高明的手段,恐怕也很难瞒得过武帝的眼睛。可即便如此,赵氏最终还是达成了能够进入皇宫的目的。这事儿细想起来就挺让人琢磨的,在这整个过程当中,到底有多少人在背地里悄悄地使力、推波助澜来促成这件事呢?
我们能够从中看出,钩弋夫人和方术以及宦官集团都存在着颇为紧密的联系。虽说这种联系要想确凿无疑地加以证实是比较困难的,但从情理方面来考量的话,却又是很说得通的。
当我们回顾“巫蛊之案”发生的那段时期,会发现方术集团、宦官集团以及李氏家族这三方势力,都在那场事件当中直接参与到了对卫太子进行迫害的行动之中。
假如存在这样一种说法,就是李氏家族谋划着要拥立昌邑王的话,那么与之相对应的,方术集团以及宦官集团这两方势力呢,是非常有可能有着他们自己的盘算的。他们极有可能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想要努力将和他们利益紧密相关、息息相关的刘弗陵推上太子之位。毕竟在那样复杂的局势下,各方势力都可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采取行动,对于关乎未来朝堂走向的太子之位,自然也会有着不同的谋划和运作,就像这里所说的李氏家族与方术集团、宦官集团分别围绕不同人选所做的布局一样。
在卫氏一族被全部剿灭之后,昌邑王的母族李氏集团同样未能逃过一劫,遭到了汉武帝的清算处理。而当初引发巫蛊之案的罪魁祸首,那就是江充和苏文,他们也都被依法处死了。没过多久,钩弋夫人也落得了被处死的结局。
史书记载她是死于“立子杀母”这一情况,从这一点来看,似乎是意在从侧面着重体现武帝想要立幼子的那种意图呢。
然而,这一说法其实是很容易遭到人们质疑的。
钩弋夫人大概是在征和三、四年(也就是公元前90年、公元前89年)的时候离世的。要清楚的是,在这个时候,汉武帝的诸多儿子,其中包括弗陵,算起来还有四位在世呢。
假如说燕王旦以及广陵王胥这两位王爷是因为存在诸多过失,所以才与太子之位无缘的话,那么实际上,汉昭帝刘弗陵也并非是当时唯一能够被立为太子的人选。
在当时那个时期,昌邑王刘髆其实还是在世的。不过呢,关于他去世的时间存在不同说法,有一种说法是他死于后元元年,但经过实际的推算,应该是死于后元二年的。
并且与弗陵相比的话,刘髆其实是更应该得到武帝去加以考虑的。
首先呢,刘髆的母亲李夫人去世得比较早。这就不存在那种母亲势力强大而儿子相对较弱所可能产生的隐患情况啦。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哦,在巫蛊案发生之后没多久呢,刘屈氂和李广利这两个家族就先后都覆灭了。要知道,刘髆的母族方面主要就是和这两个家族关系紧密呢,现在他们衰败了,也就意味着刘髆这边不会出现外戚专权这样让人担忧的状况喽。
那么,武帝明明是惧怕“女主干政”的,可奇怪的是,他怎么就不考虑一下有现成条件的那个儿子呢?却非要费好大的周折,通过杀钩弋夫人来实现“立子杀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据一些说法,武帝对弗陵这个儿子向来是极为喜爱的。也正因如此,外界有观点认为,武帝才会花费诸多心思去做一系列安排,其中就包括处死钩弋夫人,而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顺利地将弗陵确立为皇位继承人。
这确实可以算是一个理由。
可以这样说,但这种说法其实很难解释得通。你想啊,既然汉武帝实行“立子杀母”的举措是因为急于确立皇位继承人,那按常理来说,在钩弋夫人死后,应该很快就立刘弗陵为太子。可实际情况却是,直到汉武帝自己病危前夕,他才正式确立刘弗陵的太子之位。这中间的时间差实在让人疑惑,很难用之前所说的急于立储的理由来圆满解释清楚。
既然后面可能产生的祸患已经消除了,那么当下自然应当尽快确立储君,只有这样做,才能彻底断绝其余各位皇子产生争夺皇位之类念头的可能呢。
要知道啊,弗陵是汉武帝的幼子呢。在古代皇位传承的规矩里,一般情况下长子或者更有嫡庶之分等特定条件下更具优势的皇子才更有继位的正统性。而弗陵作为幼子,在这方面相对来说就不占优势啦,其继位的合法性自然就存在欠缺之处。所以呢,当时的情况是,弗陵特别迫切地需要汉武帝帮他把通往皇位的道路给铺垫好,只有这样,他后续继承皇位才可能更加顺畅、更具合理性呢。
不过要是结合史料来进行分析的话,就会发现这么个情况:在钩弋夫人去世之后的大概二三年时间当中呢,汉武帝压根就没有针对刘弗陵去制造什么舆论。说得更明白些,就是当时天底下绝大多数的人,那是完全不知道还有刘弗陵这么一个人的存在呢。
也难怪后来燕王旦会拿昭帝的身世来大做文章。
这里要提到霍光,他其实早就被授予了“周公负成王”图呢。可即便有了这样的特殊授予,在此之前,他也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奉车都尉”。一直等到汉武帝临终之际,他才获得擢升呢。
这也就是说,钩弋夫人的死其实是存在其他原因的。
需要说明的是,汉武帝时期虽有“立子杀母”的情况存在,但就年幼的刘弗陵而言,绝不是因为武帝秉持“立子杀母”这样的立场,所以他才获得继位方面的优势,实际上他并没有因所谓的“立子杀母”缘由而在继位这件事上占据有利地位呢。
确实如此啊,在昭帝刚刚即位的时候,整个政局呈现出十分不稳定的状态。要知道,之前卫太子所留下的一系列影响就如同笼罩的阴霾一般,迟迟都没能消除干净呢。而且,昭帝还有两位异母兄,这两人也没消停,老是在那儿频繁地制造出各种各样的事端来。在这样的局面下,昭帝这个皇帝当得可真不容易,好多人心里都对他不太服气呢......
从种种迹象来看,要说汉武帝早就有立汉昭帝为继承人的心思,这确实是很难站得住脚的。那么,在汉武帝生命垂危、即将离世的那个时候呢,他是不是真的有把皇位传给年幼的儿子的这样一种意愿呢?
关于这一点,现在已经没办法确切地去证实它是真的,也没办法确凿地去证明它是假的啦,只能说它存在着很大的可疑之处。
满腹狐疑,王忽的质疑声
话说在后元二年(也就是公元前87年)的二月,汉武帝出行来到了五柞宫。可没想到的是,就在这短短数天的时间里,武帝突然就染上了重病,而且这病情那是相当的危急。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呢,就在乙丑日,也就是二月十二这一天,武帝赶忙册立弗陵为皇太子啦。紧接着,第二天的时候,武帝躺在病榻之上,把后事托付给了霍光等一帮人。然后呢,到了丁卯日,也就是二月十四这天,武帝就驾崩离世了。再往后,到了十五日,也就是戊辰日这一天,刘弗陵便正式即位了,他就是历史上的汉昭帝。
在汉武帝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弥留之时,短短两日之内,他匆匆忙忙地完成了两件对西汉王朝命运而言至关重要的大事,那便是诏立太子以及在病榻之上进行托孤安排。
暂且先不去讨论武帝在染病之后,遭受着病痛的百般折磨,那时的他,意识是否还能保持十分清醒的状态。
据史书记载,卫尉王莽有个儿子叫王忽,其身份是侍中。在得知武帝留下遗诏,封金日磾为秺侯、上官桀为安阳侯、霍光为博陆侯这件事后,王忽当时心里就充满了疑惑。他直接扬言道:“武帝驾崩的时候,我时常在武帝身边伺候着,哪里有什么遗诏来分封这三个人的事儿呢!这不过是他们几个人自己互相抬高身价罢了。”
我们先来聊聊王莽这个人。在《燕王旦传》里面有这样的记载,说刘旦“独患大将军与右将军王莽”,从这一处记载去分析的话,就能够发现王莽其实是霍光的心腹,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那可是相当亲密的呢。
在这样的一种背景状况之下,王忽他自然是不会特意去诬陷霍光从而制造出一些麻烦事来的。
就是说呢,王忽是武帝身边的近侍人员。在武帝托付后事的那个时候,王忽是站在禁宫之外的。按常理来讲,如果武帝留下了遗诏,像王忽这样作为近侍的,他应该是会知道的。可实际情况却是,他压根就没见到过武帝的遗诏呢。
正因为这样的缘故,他才把这件事情给点明说破了。
由于处理的速度比较及时,所以当时王忽所发出的那些质疑声并没有能够掀起多么大的波澜。
这里其实给我们透露了这样一则信息:在武帝临终之际,他只是通过口谕的方式来嘱托后事。而关于这口谕当中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当时也仅有站在室内病榻旁边的霍光、金日磾等寥寥几人是清楚知晓的。
由于根本不存在遗诏文书,所以这便导致了一系列令人心生疑窦的情况出现。一方面,霍光等人得以封侯这件事就显得十分可疑,让人不禁去猜测其中是否存在着某些不为人知的隐情或者不合规矩的操作;另一方面,霍光接受诏令来辅佐朝政这件事,同样也是疑点重重,整个过程仿佛笼罩着一层迷雾,让人难以看清其中的真实状况,仿佛背后有着诸多值得深究和推敲的地方。
有趣的是,关于霍光等人受命来进行辅政的那份具体名单,在史书当中居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呢。
据《昭帝纪》所记载的情况来看,当时接受遗诏来辅佐朝政的大臣仅仅只有霍光这一人而已。不过呢,在《金日磾传》当中的说法却有所不同,那里明确提到接受遗诏辅政的是霍光和金日磾两个人。而到了《霍光传》里,又有另外一种说法,说是接受遗诏辅政的大臣变成了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这四个人呢。
说来有些怪异,在《车千秋传》当中居然给出了另外一种说法呢。这里面提到,当时接受命令来辅政的人总共有四位,分别是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以及车千秋哦。
关于受命辅政大臣的名单,居然存在着好几种不同的说法呢。当我们去仔细地分析这些说法当中存在的差异和出入时,就会很容易发现,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霍光的名字那可都是在这份名单之列的哦。
这件事本身就显得十分奇怪。
大家知道霍光吧,他,可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弟弟呢。不过在那个时候,霍光担任的职务仅仅是武帝身边的内朝官,也就是奉车都尉哦。这个奉车都尉主要负责的事情呢,就是护卫武帝的安全啦。从身份地位来讲,他其实就是皇权的附庸罢了,离那种能够在朝廷中称得上是重臣的级别,可还差得远呢,根本算不上。
汉武帝在进行托孤这件大事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让人觉得十分匪夷所思的情况,那就是他竟然选择了霍光来担当如此重要的职责。要知道,霍光在当时可算不上是朝廷里的重臣,而且他也并没有掌握着实权,可汉武帝却偏偏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这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按理说,首选应该是丞相车千秋(也就是田千秋)这样级别的人物。可实际上呢,他不但没能当上首辅,甚至在辅臣的名单里都显得可有可无。而且,史书上还说他一同接受了遗诏,这事儿怎么琢磨都感觉不太能说得通呢。要知道,在武帝去世的时候,车千秋应该是在长安负责镇守的,并不在五柞宫那个地方……
我们再来聊聊出现次数仅次于霍光的金日磾。他同样是内朝官员,而且是武帝临终之时在场的人呢。不过,金日磾的匈奴身份确实很值得琢磨一番。要知道,他这个身份对于霍光掌握胡骑部队是有一定帮助的,所以很难排除他有被霍光拉拢的这种可能性啊……
在当时的情况中,有一个人颇为令人心生疑窦,那就是上官桀。要知道,那时上官桀担任的官职是太仆,这个职位是身处外朝的。正常来讲,在武帝卧病在床的时候,他应该是很难直接接受武帝在病榻之旁所下达的命令。可奇怪的是,他的名字却出现在了相关的名单之上。这么看来,倒更像是霍光有意将他拉来作为自己的援助力量呢。这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呢,是因为上官桀和霍光之间存在着姻亲关系,有着这样一层亲属关联在其中。另一方面,上官桀曾经有过出征匈奴的经历,这种在军事方面的背景,恰恰是霍光当时极为需要的。毕竟在那样的局势下,有军事经验的人能够在很多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霍光把上官桀纳入其中也就不难理解了。
桑弘羊被认为是“拜卧内床下”这种情况,意思就是他只是在受官御史大夫的时候行拜卧之礼。但关于他是否在前面所提到的接受遗诏的人员之列,这一点到现在还是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去商榷探讨。
另外,霍光接受诏书的时间也是存在疑问的。
《霍光传》里面提到,霍光是在武帝去世前一日,也就是丙寅日就已经被受封为大司马大将军啦。但是呢,《百官公卿表》却给出了不一样的说法哦,它明确指出霍光实际上是在“二月丁卯”受封的,而这个“二月丁卯”恰好就是武帝去世的当天。这么一来,就出现了一个疑问啦,霍光到底是不是在武帝生前就被任命的呢?这可就成了一桩让人捉摸不透的疑案喽。
其实,关于托孤大臣具体是谁,又总共有几个人的这个问题呢,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一个能让大家都认可、达成统一的说法哦。
然而,关于昭帝究竟是不是武帝在临终之际所确立的皇位继承人,以及霍光是不是真的接受了武帝的遗诏来辅佐朝政,这两件事着实存在诸多疑点。从现有的史料情况来看,似乎有被篡改过的迹象。班固在撰写《汉书》的时候,秉持着疑则传疑的态度,于是便把这些存在疑问的内容也都一并收录到了《汉书》里面。
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对于昭帝即位这件事存在的疑问呢,也只能暂且说一说啦,想要完完全全地去证实它或者证伪它,那可太难咯。不过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就算昭帝是霍光假传诏书擅自拥立的,而且霍光自己也是自行宣称要辅政的,可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无奈之下采取的做法呢。
实际上呢,霍光当时真的是没有别的选择。要知道,在武帝去世之后,整个政局的情况可不像史料从表面上所描述的那样平稳呢,这里面其实是存在着诸多复杂状况和潜藏的不稳定因素的。
借去世的武帝之威
燕王旦这个人呢,很有能言善辩的本事,而且学识相当渊博,对于经书以及各类杂说都有所涉猎。除此之外,他还对星历数术这类带有神秘色彩的学问感兴趣,同时也热衷于倡优表演、射箭打猎之类的活动,为此还招揽了不少四方游士呢。再看广陵王胥,他特别喜好倡乐,就喜欢那种轻松游乐的生活方式。而且他力气很大,能够扛起大鼎,甚至敢赤手空拳地去和熊、野猪等凶猛的野兽搏斗。
确实,这两位王爷也许并非是那种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不过就像后世学者所评论的那样,燕王旦以及广陵王胥,他们都没有身为一国之主所应具备的品格。在为人处世方面,他们的做法很难得到当时人们的认可与好感。
反倒是年纪尚幼的弗陵,表现得十分乖巧聪慧呢。
所以呢,当时面临着去世却没有留下遗诏这样的状况。霍光他们这帮人其实是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可选的,只能采取一种比较特殊的手段,尽快把昭帝的皇位给定下来呢。为啥要这么着急且用这样特殊的方式?那是因为要是不这么做的话,燕王旦以及其他诸多有野心的势力,就会为了争夺皇位而纷纷起兵挑起纷争,真要是那样的话,那产生的后果可就太可怕了,简直都不敢去想象会乱成什么样呢。
要知道,当时的局势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而这种动荡的局势是急需得到稳定的。因为局势如果一直这样动荡下去,会引发诸多的问题,比如社会秩序难以维持,百姓生活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各项事业的发展也会遭受重重阻碍,所以尽快让局势稳定下来是非常迫切且必要的。
那我们再来看看昌邑王刘髆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刘弗陵在皇位竞争中存在一位仅存的竞争者,那就是刘髆。然而十分巧合的是,刘髆竟然在昭帝继位之前就离世了。
昌邑王刘髆究竟是怎么死的,这事儿确实交代得相当含糊。在相关的记载当中,并没有非常明确、详细地说明刘髆离世的具体情形,比如是因病去世呢,还是遭遇了其他什么变故等等,都没有清晰的说法,所以让人感觉关于他的死,实在是太过模糊不清了。
据《汉书·武帝纪》所记载的情况来看,刘髆是在后元元年离世的。然而呢,同样是在《汉书》这本书里,《诸侯王表》以及《武五子传》却有着不一样的说法,它们表示刘髆是“立十一年薨”的。
存在两种说法,这两种说法所涉及的时间相差可不小,足足达到了一年之久呢。
这里得注意一下,《诸侯王表》它是依据宗正府的档案来进行编制的呢。大家都知道,宗正府那可是专门管理皇族事务的机构,它所留存的档案那是相当有权威性的。所以从这一点来看,《诸侯王表》的记载就明显要比《武帝纪》的说法更靠谱一些哦。按照《诸侯王表》的记载以及相关的推断呢,实际上刘髆应该是死于后元二年的啦。
那么现在问题就出现了,大家想一想,他到底是在武帝之前离世的呢,还是在武帝之后才去世的呢?这确实是个有待明确的问题。
更为奇特的是,在他的本传里面,居然一个字都没有记载其生平事迹,就连他前往自己的封国这样的记录也不存在。
这难道不奇怪吗?武帝一共有六个儿子,其中齐王刘闳可以说是最没什么存在感的了,而且还早早离世。即便如此,史官都还记下了相关情况呢,记载着他的母亲王夫人是很受宠爱的,而刘闳本人也是“尤爱幸”的。
武帝对李夫人极为宠爱,而刘髆正是李夫人所生之子。按常理来说呢,刘髆他这一生的种种行迹、状况,那是应该多多详细地去讲述才对。
很可能刘髆去世时间方面存在的差距,其中是隐含着不少故事的。
也许是刘髆发生了意外而身亡,并且十分不巧的是,他死亡的时间正好是在昭帝继位的前后时段。面对这样的情况,霍光出于某些考虑,不得不对刘髆死亡的消息进行隐瞒处理。他充分利用了昌邑这个地方距离都城比较远,消息传递容易受阻的特点,非常巧妙地把刘髆实际死亡的时间向前推移了一年,将其说成是在一年之前就已经去世了。
要是不这样做的话,众多的大臣们必然会对昭帝产生怀疑。
霍光呢,他借着武帝遗愿这块招牌,把刘髆已经去世的母亲追封为皇后。这么做呢,其实就是想要掩人耳目罢了。
如此一来,就算武帝并未留下遗诏,可从各方面情况来看,昭帝继承皇位也是完全合乎正统、名正言顺的。毕竟当时的局势以及诸多相关因素等综合起来,都足以支撑昭帝能够顺理成章地登上皇位,即便不存在武帝专门所立的那份遗诏,也并不影响昭帝继位这件事在名分和道理上的正当性。
当时霍光等人的威望还不够高,没办法,为了让昭帝继位这件事更具权威性、能得到众人认可,他们不得不借助已经去世的武帝的威名呢,对外宣称昭帝能够继承皇位那可是武帝生前留下的遗命。
然而,即便拥有这样的威望,却依旧没办法让政局稳定下来。从表面上看,权力的交接似乎是顺利完成了,可实际上呢,激烈的政治斗争这才算是刚刚拉开帷幕。
因为昭帝年纪尚小,而且他是在并非寻常的状况下被确立为继承人的。
在即位之初的时候啊,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儿。有个人竟然冒充已经去世的戾太子刘据,还搞起了叛乱呢。那是始元五年的时候,出现了一个男子,他乘着一辆黄色小牛拉的车,车上还竖着黄色的旗帜,自己呢,则穿着黄色的直裾禅衣,并且戴着黄色的帽子,就这么大摇大摆地前往北阙,还自称是卫太子呢。
燕王刘旦因为自己没能继承皇位,心里觉得十分不平衡,于是便在暗中不断寻找时机,企图篡夺皇帝之位。
话说汉武帝还有一个儿子,那就是广陵王刘胥啦。这刘胥,可没干多少正事,净搞些迷信活动,弄出了不少事端呢。而且,他对皇位那也是满心的觊觎,野心勃勃地想要谋取那个至高无上的位子哦。
然而,昭帝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危机状况是,霍光和上官桀这两人之间产生了争斗。
金日磾去世的时间比较早,在昭帝这一朝的时候,朝廷的大权差不多都被霍光和上官桀两个人把控着。
霍光和上官桀二人原本是儿女亲家,从常理来讲,这种关系那应该是最为稳固、最为牢靠的才对呢。毕竟儿女亲家的关系,就意味着两家人通过联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关系纽带是相当紧密的,本应是牢不可破的呢。
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句话叫“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政局呢是一步步地稳定了下来。这时候啊,上官桀心里就有了想法啦,他特别渴望能够分到更多的权力呢。而霍光呢,这个人向来是让人感觉深不可测的。就这样,上官桀和霍光之间慢慢地就开始变得貌合神离了,表面上好像还过得去,可实际上已经不是一条心咯。
当时那两人各自心里都有着不同的想法。在这之后呢,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提出了要把自家五岁的女儿送进皇宫里这件事儿,而恰恰就是这件事,仿佛在原本的局面上撕开了一道裂口。
霍光并不同意相关事宜,而上官桀对此却心有不甘。在这种情况下,上官桀便与昭帝的姐姐盖长公主以及燕王旦等人暗中谋划,企图将霍光除掉。
值得庆幸的是,汉昭帝并没有被欺骗而中了圈套。当时面对那样的情况,种种迷惑人的表象摆在眼前,但昭帝却有着自己的判断,没有轻易掉进别人设下的陷阱里,没有顺着那些别有用心之人的算计走,从而避免了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呢。
霍光成功地做到了先发制人,把上官桀、盖长公主以及燕王旦等这些人一下子全部都给收拾了,一个都没落下。从这之后呢,霍光就开始大权独揽啦,在朝廷当中那可是权势滔天,威望极高,整个朝野几乎都在他的掌控之下呢。而且,不光是他自己手握重权,他的家人也纷纷在朝廷里占据了各种重要的职位,可谓是风光无限呐。
那时候的汉昭帝,还处于自身势力尚未充分发展壮大的阶段,就好比一只幼鸟,羽翼尚未丰满呢。在很多方面,他都不得不受到霍光的诸多限制,行事往往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很多时候都得依从霍光所定下的规矩或者安排呢。
在他成年之后,按照以往的惯例,本应该亲政,接过统治大权了。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他并没有如期亲政,反倒是依旧由霍光掌握着实权,继续进行实际的统治。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六月的时候,汉昭帝刘弗陵离世了,那时他仅仅只有21岁。从始至终,他都未曾充分享受到身为帝王该有的那份尊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