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夜爆红”到“账号消失”!

2025年3月7日,国内AI创业圈发生了一场戏剧性事件:国产通用AI智能体产品Manus的官方X账号毫无预兆地被冻结。这一动作发生在Manus发布仅48小时后,彼时其因“直接交付任务成果”的创新模式刚登上热搜,邀请码黑市价格被炒至10万元,甚至有用户用特斯拉Model Z的优先购买权置换。
根据X平台页面显示,账号被封原因为“违反社区规则”,但Manus团队迅速回应称,冻结可能与第三方冒用其名义进行加密货币诈骗有关。联合创始人季逸超在声明中强调:“Manus从未参与任何区块链项目,相关诈骗行为已启动法律追责。
而安全专家推测,封号或与异常流量触发平台反洗钱机制有关——封号前6小时,大量加密货币社群用户涌入评论区,甚至出现“生成虚拟货币钱包”等高风险提议。
这场风波像一面镜子,既折射出AI技术落地的狂热,也暴露出初创公司在全球化扩张中的脆弱性。

Manus的核心团队被扒出“硬核”背景:创始人肖弘是华中科大系连续创业者,曾打造年收入2000万元的微信工具矩阵;首席科学家季逸超19岁开发猛犸浏览器,如今构建了中文最大知识图谱Magi。
技术层面,Manus宣称在斯坦福“思维链推理测试”中表现超越OpenAI同级别产品,其多智能体协同架构(规划、执行、验证闭环)能异步处理复杂任务,例如筛选简历、分析股票、购房决策等。
但质疑声随之而来:有从业者指出,Manus并未自研大模型,而是基于Anthropic的Claude和阿里通义模型封装,单任务成本仅2美元。“套壳到极致也是本事”,创始人肖弘的公开回应显得既务实又微妙。
邀请码机制成为争议焦点。尽管团队声称“从未开设付费渠道”,但二手平台上的天价交易和定制脚本抢注现象,让“饥饿营销”的质疑难以平息。更讽刺的是,封号后Manus日活用户反增37%,被戏称为“薛定谔的AI”——越看不见越想体验。

这场闹剧暴露了一个残酷现实:在AI技术尚未完全跨越“恐怖谷”时,用户既渴望颠覆性产品,又对过度炒作保持警惕。正如某投资人评价:“Manus教会了整个行业怎么在钢丝上跳探戈。”
技术主权争夺:Manus事件恰逢中美AI竞赛的关键节点。其单任务算力消耗达传统模型的1000倍,直接推高英伟达芯片管制清单更新频率,华为昇腾芯片订单因此激增3倍。技术路径上,“小模型+多智能体”的路线,正在挑战OpenAI主导的“大模型预训练”霸权。
生态话语权:GitHub神秘下架37个关联开源项目,与DeepSeek遭遇的PTX层优化争议如出一辙。Manus若想打破海外生态壁垒,或许需借鉴DeepSeek的“联邦学习+政务优先”策略。
合规与伦理:X平台封号背后是硅谷对数据主权的高度敏感。Manus团队将开发者信息写入Filecoin区块链存证、添加量子加密水印等动作,或许会成为中国AI出海的“合规样板间”。

Manus的遭遇并非孤例。从DeepSeek因PTX优化遭质疑,到阿里通义QwQ-32B被指“性能注水”,中国AI企业正面临双重拷问:是追求技术理想,还是屈服于流量游戏?
季逸超在采访中坦言:“凌晨三点收到诈骗团伙用我们LOGO发空气币的截图,就知道要出大事。” 这句话道出了所有技术创业者的困境:当创新速度超越社会认知,技术可能反成“犯罪工具”。
或许,Manus的学费交得值——它用一场封号危机,为行业划下三条红线:
技术可以狂奔,但需系好法律、伦理、社会共识的“鞋带”;
用户需求是灯塔,但流量泡沫可能是海市蜃楼;
全球化不是复制中国模式,而是建立跨文化信任机制。
正如Manus命名哲学所述:“知识必须通过行动创造价值。”这场风波若能推动AI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理性繁荣”,或许比十个爆款产品的意义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