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开中成药的中医是假中医!中医治病“一人一方”(一)

鸿朗说健康 2025-01-17 15:08:36

蒲辅周先生有一句名言:“中医治病有一个秘诀,就是一人一方。”“善治病者,一人一方,千人千方,如一锁一钥,千锁千钥,务期药证相符,丝丝入扣。如见便秘即通之下之,遇遗精则涩之固之,见热退热,见血止血,执通套之方以治活人者,又岂能应临床无穷之变乎!”此语道出了中医治病的一大学问——因人制宜的原则。

清医家曹仁伯有一段话说得好:“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中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大约工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苟同,始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

中医治病注重个体的特异性,中医治病,治的是人。

比如一个孩子发烧,但是不怕冷,无食欲,便秘。另一个孩子也发烧,但是咽喉疼痛,怕冷,无汗。这两个小孩的治疗思路,不会因为仅仅病名都叫“发烧”而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的治疗是对证,就是根据身体给出的症状,用中药辅助身体把障碍扫除,身体自然恢复健康。所以中医不治病名,只看生命发展的趋势而进行调整。趋势不同,顺势利导的方向就不同。

中医注重疾病的发展性、多层次性。中医研究的对象是人体,而每一个人病情,因各种内因外因,是时刻变化着的。中医治疗,就是治疗这个病情发展的过程。

而病情发展的过程,是多层次的。这种严密的层次是为了保卫自己在受到侵犯时不会直达要害,而是一层一层传导,病情越来越严重。例如阳性病都会出现发热的症状,但会由表证转为里证,可能会出现体温低落,功能低下的里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慢性病,治疗难度加大。

这种层次,在中医治疗学中通常使用六经、三焦、卫气营血等方位来定位疾病的所在,以及排异的趋势。

就是把握住疾病发展的传导路径,阻断病情往更深层次发展,把病情向着浅的层次引导,直至消失。“比如一个脾胃病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慢慢开始怕冷,然后出现疼痛问题,这都是疾病由深往浅的一个过程。”

所以在面对一个患者时,张医生清楚的知道针对该患者的治疗路径,对患者吃完药的后续变化,也会事先有一个预判,会清楚告知患者吃药后注意哪些反应,而哪些反应是好的变化,让患者心里放心。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在于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即针对具体病人和具体病情,相应的作出具体处理。“病同,其证也同,也未必用同样的方药,还要看体质、时令、地域、强弱、男女而仔细斟酌,不要执死方治活人。

“方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概以死方去治活人。学医的人,不要去死记硬背几千几百首方剂。临床组方,切忌浮泛。方不在多,药不在杂,执一可以驭万,左右而可逢源。一首桂枝汤,能变化出小建中、当归四逆汤许多方子,既治外感,又治内伤。

西医囿于一种病因一种疾病一种治法,同一疾病可以千人一方,显得呆板。事实上,西医大家张孝骞院士也说过:“疾病就像人的脸,没有哪两张脸是完全相同的。”确实,“人有千面,病有百变”,与西医相比,中医治病更讲究因人制宜,有如量体裁衣,按锁配钥,有着高度的灵活性。清医家李冠仙就说:“凡人有病,如锁错锁,医者治病,如以钥开锁。不善开锁,虽极用力而锁不开,甚且将锁损坏。铜匠善开锁,只须铜线一根,轻轻一拨,而锁自开。故不善治病者,虽用重剂,而病不解,甚且加增;善治病者,只须一药,即可得效。初学治病,当自审其能治则治,否则以待善治者,不可未识病情,孟浪用药,将人损坏,虽有善者,未如之何。夫锁可损也,人亦可损乎哉”。

西医囿于一种病因——一种疾病——一种治法,同一疾病可以千人一方,显得呆板。事实上,西医大家张孝骞院士也说过:“疾病就像人的脸,没有哪两张脸是完全相同的。”确实,“人有千面,病有百变”,与西医相比,中医治病更讲究因人制宜,有如量体裁衣,按锁配钥,有着高度的灵活性。清医家李冠仙就说:“凡人有病,如锁错锁,医者治病,如以钥开锁。不善开锁,虽极用力而锁不开,甚且将锁损坏。铜匠善开锁,只须铜线一根,轻轻一拨,而锁自开。故不善治病者,虽用重剂,而病不解,甚且加增;善治病者,只须一药,即可得效。初学治病,当自审其能治则治,否则以待善治者,不可未识病情,孟浪用药,将人损坏,虽有善者,未如之何。夫锁可损也,人亦可损乎哉”。

中国中医研究院名医冉雪峰以辨证精细、“析入微芒”而为人称道。某年,武汉流行霍乱,有夏姓夫妇二人均受染易。同天发病,症状都是大吐大泻,汗出,四肢厥逆,六脉俱无,腹痛转筋,症状相似,似乎病情相同。但冉雪峰细心诊查,发现一个是苔白、津满,不多饮水,喜热,吐泻之物不很臭。另一个则是苔黄、津少,大渴,饮冷不休,吐泻之物甚臭。因而考虑为一人偏寒,一人偏热。前者用四逆汤温补,后者用甘露饮清热。三剂后,夫妇吐泻均止,四肢转温,六脉皆出,二人均获痊愈。

按: 同是霍乱,夫妇一同发病,似乎可用相同治法。但冉雪峰辩证”析入微芒”,察出同中之异,寒热之别,因而同病异治,均获良效,尽显“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功夫。这也正是中医治病不同于西医的高明之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