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9月20日,印度军队越过“麦克马洪线”,突然向驻守克节朗地区的中国边防部队发起了袭击。
这一举动,如同点燃了一根导火索。
使得本就紧张的中印关系,瞬间剑拔弩张。
接下来的日子,印军一次又一次越过边境线,气势汹汹。
似乎要将中国边防部队,一举击溃。
然而,他们低估了中国军人的意志和决心。
10月20日,中国边防部队忍无可忍,对入侵印军的正式反击。

这场反击,来得迅猛而有力。
中国军队,以雷霆之势拿下了达旺。
这一战略要地的失陷。
使得印军在中国领土上的前进基地,失去了核心支撑。
尽管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中国始终保持克制。
希望能够和平解决边界问题。
提出了三项和平建议,并命令位于中印边境东线的部队,退至达旺河以北休整待命。
暂时停止了对印军追击。
然而,印度总理尼赫鲁,似乎无法接受在达旺的失败。
他急于挽回面子,重振军威。
不但公开拒绝,反而扬言要占领中国西藏的藏南地区。

这一举动,无疑是在火上浇油。
使得局势再度紧张起来。
西山口一线1962年的深秋。
西山口至邦迪拉一线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息。
印度陆军第4军第4师的12000多名士兵。
如同一条蛰伏的长蛇,沿着公路两侧严阵以待。

这支队伍的配置颇具特色:
西山口重兵把守,犹如铜头;
邦迪拉方向兵力较弱,宛如锡尾;
整体部署紧贴公路,背部紧靠;
中间地带却显得松散。
刘伯承将军以他独到的军事眼光,将印军的这一部署形象地概括为:“铜头、锡尾、背紧、腹松”。
这四个词,不仅道出了印军的布防特点。
也为中国军队,指明了战术方向。

与此同时,印度总理尼赫鲁还不自知。
他狂妄地宣称要:
“不惜与中国战到最后一兵一卒“。
这番言论,不仅显示了印度方面的好战倾向,更是对和平解决争端的公然挑衅。
面对印度的挑衅,中国边防军将士们默默无语,他们做好了一切准备。
1962年11月16日。
西山口——邦迪拉战役正式打响。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夜的阴霾。
枪炮声,就已经在山谷间回荡。
中国军队,如同一把锋利的尖刀。
直插印军防线的薄弱处。

他们的战术灵活多变。
时而如狂风骤雨般,猛烈冲击。
时而又如细雨绵绵般,慢慢渗透。
面对这种攻势,印军那看似强大的“长蛇阵”,很快就显露出了它的脆弱性。
印军的“铜头”虽然坚固。
但“锡尾”和“腹部”的弱点,却被中国军队牢牢抓住。
随着战斗的深入,印军的溃败之势日渐明显。
那些,曾经叫嚣要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的豪言壮语。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短短一天,士气大挫解放军对印军阵地外围,发起了试探性攻击。

印军第62旅奋力抵抗。
这场小规模的交锋,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印军阵营中激起了巨大波澜。
印军第4师师长帕塔尼亚,接到前线战报后。
心中顿时警铃大作。
他敏锐地意识到,部队恐怕难以抵挡解放军进攻。
危急时刻,帕塔尼亚做出了一个看似明智实则致命的决定:命令第62旅立即撤往德让宗,并让第4拉吉普特营垫后掩护。
然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
帕塔尼亚的撤退计划,还未付诸实施。
解放军的主力,便如滚滚洪流般袭来。

第62旅的士兵,还未来得及收拾行装。
就已经陷入了重重包围。
在这场毫无悬念的较量中,印军第62旅几乎全军覆没。
下午三点,战火蔓延到了西山口地区。
印军在炮火掩护下,对驻守江和略克图拉的中国西藏边防部队,发起了猛烈进攻。
结果,反被解放军打得溃不成军。
转眼间,夜幕降临。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战斗的结束。
11月17日晚,解放军再次发起强势攻击。
他们如同一把锋利的尖刀,直插印军防线的心脏。
在这次行动中,解放军一举歼灭了印军在登班地区的一个营,并成功抢占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拉洪桥。

拉洪桥的失陷,对印军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
这座桥梁,是连接德让宗和邦迪拉的咽喉要道。
它的易手,意味着印军的补给线被彻底切断。
短短一天,印军损失惨重,不仅丢失了大量阵地,更是士气大挫。
相比之下,解放军则士气如虹。
迈向另一个更大的陷阱1962年11月18日,晨光微露。
第4拉吉普特营的营地里,突然响起了撤退的号令。
这个消息如同一阵飓风,瞬间席卷了整个营地。
军营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
士兵们手忙脚乱地收拾行装,准备撤离。

撤退的队伍,蜿蜒如长蛇。
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
曾经引以为傲的军队,没想到在解放军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士兵们不再按照编制行进。
而是混杂在一起,互相推搡着向前移动。
恐惧和焦虑在队伍中蔓延。
当队伍来到一个三岔路口时,指挥官们陷入了两难。
面前有两条,通往南面重镇莫兴的道路:
一条,经过名为“拉噶亚拉”的喇嘛庙;
另一条,则沿着一条小河蜿蜒而去。

对于这片陌生的土地,他们犹如无头苍蝇,不知该何去何从。
无奈之下,印军找来了当地向导。
然而,这个决定,却引发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后果。
向导似乎对解放军的埋伏圈了如指掌,多次将印军带入险境。
每一次遭遇,都让本就残缺不全的印军部队更加支离破碎。
士气低落到了极点。
在这种情况下,印军指挥官做出了一个看似明智的决定:
选择了拉噶亚拉喇嘛庙的路。
这座庙宇位于高处,可以俯瞰整个莫兴河谷。
他们期盼能从这个高点,看到安全撤离的路线。

逃离,这个已经成为噩梦的战场。
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变得越来越稀薄。
呼吸变得急促,脚步也越发沉重。
然而,没有人敢停下来休息。
因为他们知道,解放军可能就在附近虎视眈眈。
全力逃跑,或有一线生机。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自己正在迈向另一个更大的陷阱。
18日,西藏边境的寒风中,夹杂着紧张的气息。
西藏边防部队第157团的500名战士,如同一支离弦之箭。

朝着拉噶亚拉喇嘛庙,疾驰而去。
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
在印军第4拉吉普特营到达之前,抢占有利地形。
时间仿佛被拉长,每一秒都显得异常珍贵。
当印军的身影,出现在喇嘛庙附近时。
解放军,早已等候多时。
突然间,密集的子弹如暴雨般倾泻而下,手榴弹的爆炸声此起彼伏。
这突如其来的攻势,瞬间打乱了印军的阵脚。
原本就混乱的队伍,更是陷入了一片恐慌。
战斗异常激烈,双方你来我往,很快就将弹药消耗殆尽。
生死攸关的时刻,战斗演变成了最原始的白刃战。
解放军战士,手持锋利的三棱刺刀。
与印军的弯刀,展开了惨烈的近身搏斗。

金属的碰撞声、士兵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
印军虽然急于逃脱。
但面对训练有素、斗志昂扬的解放军,他们显得力不从心。
三棱刺刀的锋芒所向披靡,印军的抵抗逐渐变得微弱。
这场残酷的战斗,持续了整整四个小时。
当最后一声刺刀碰撞的声音消失时,战斗也随之结束。

包括指挥官在内的126名印度官兵,全部阵亡。
第4拉吉普特营就此覆灭。
这一支曾经引以为傲的精锐部队,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彻底消失。
随着西山口的易手,整个西山口——邦迪拉地区的印军防线,如同多米诺骨牌般迅速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