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I 钱游 报道 I 电商最前线
无人扶我青云志,辛苦一年尽归零。
没想到,在2025年,有网红带货一年后,一算账发现全部“白干”了。
就在近日,抖音顶流博主听泉赏宝在直播间的一句“这一年白干了,挣的钱全给员工发工资了”,瞬间点燃直播间,引发广大网友热议 。
据悉,听泉赏宝直播时表示:
你很难想象啊,我们几个直播间加起来所有的,注意听啊注意听,加起来所有的销售额,是销售额,销售总量销售额,那再次强调一下,销售额刚好有多么巧,刚好跟整个部门人员的工资,整个公司整个电商部门整个人员的工资持平,没亏知足吧。

图源:听泉赏宝直播截图
兄弟,你是个数学天才吧?什么叫做白忙活,是什么意思啊?白忙活的解释是什么?干了一年等于白干,这个叫做白忙活,这个叫做什么,叫做瞎忙活,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位坐拥3600万粉丝、年度涨粉超3000万的“鉴宝一哥”,一边是自营品牌月销2500万的亮眼数据,一边是合伙人自曝“公司仍在亏损”的尴尬现实。
不少网友戏谑道: “这哪是哭穷? 分明是顶级凡尔赛! ” 、“什么叫白干,工资都给够了”。

图源:微博
然而,这场“哭穷”风波背后,实则是一场直播行业集体焦虑的缩影。
当头部主播们纷纷从带货台退居幕后,当自营品牌成为救命稻草却难填成本黑洞。
听泉赏宝的困境,恰似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流量经济繁荣表象下的肌理——粉丝量≠赚钱力,GMV≠利润率

从“电子榨菜”到“带货顶流”
听泉赏宝为什么亏了?
在电商最前线看来,听泉赏宝的崛起,是短视频时代“娱乐至死”的经典样本。
凭借“抽象鉴宝”风格,他将文物鉴定变成了一场猎奇真人秀:盗墓梗、恐怖名场面、“鉴腿”擦边争议,让直播间化身流量永动机。

图源:微博
然而,娱乐化内容虽的确能吸粉,却难变现。
2024年10月改名“听泉赏宝”后,其商业路径彻底转向——自营文创产品销售额单月冲至2500万元,山鬼吊坠、钱到家挂件等商品屡创“7秒售罄”神话。
表面看,自营模式似乎解决了“为他人做嫁衣”的痛点:砍掉品牌方分成,掌控供应链利润。
但细究账本,成本压力或许远超预期。
首先是人力成本的暴增。据悉,听泉背后的MCN机构以月薪2.5万招募主播、2.4万招聘星探,签约79名矩阵账号运营者,仅人力开支每月超百万;

图源:蓝鲸财经
另外,就是生产文玩产品的重投入,包括合作工厂、品控团队、物流,让轻资产的MCN瞬间“增重”;
流量时代,你可以去试错,但代价高昂。好比说听泉此前的短剧拍摄、非遗文旅合作等多元化尝试,都有可能进一步吞噬现金流。
而看似繁荣的销售额的背后,却是GMV光环下的利润困局。
以爆款“钱到家”系列挂件为例进行估计:单价在199元、7秒销售额破百万的业绩看似风光,但成本拆解后又有多少呢?

图源:听泉严选
其一,是生产成本:含铜镀金工艺、闻德评级认证,单件成本约80元;
其二,是流量成本:抖音投流费用占比超20%,即每件分摊40元;
最后,是售后与退货:文玩类商品退货率普遍达15%,隐性损失约30元/件。

图源:蓝鲸新闻
最终单件净利润不足50元,还需分摊人力、仓储等固定成本。
所以说,月销2500万的背后,净利润可能不足500万,而听泉团队超200人的规模,仅工资支出便可能需400万以上。
可以说,直播行业始终困于“不可能三角”,高流量需娱乐化内容支撑,但娱乐化削弱专业信任。
如果选择低成本依赖外包供应链,却导致品控风险;然而 , 高利润需自营化,但重资产模式会影响现金流 。
听泉赏宝的困境正是典型。
回顾2024年,听泉被自己的内容娱乐化反噬,包括擦边争议、学历造假、内鬼事件接连爆发。
另外就是流量成本的攀升,抖音算法改版后,自然流量占比从70%暴跌至30%,投流费用成不可承受之重。
而传统MCN依靠巨头主播分成盈利,但听泉模式颠覆了这一逻辑。
首先,是去主播化。 听泉本人退居二线,矩阵账号由签约主播运营,但素人主播需巨额流量喂养;
其次是去直播化,转向短视频、短剧等内容,但制作成本高且变现链路长。
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战略,使其陷入“规模不经济”的怪圈: 粉丝越多,成本越高;GMV越大,利润越薄。

网红带货
为什么会越带越“穷”?
先说结论:带货不会亏钱,但运营不善一定会钱。
从李佳琦“打工论”到辛巴“退网秀”,头部主播的“哭穷”早已成为固定剧本。
其本质是 将个体困境上升为行业痛点,换取公众同情与政策宽容 。
不仅是听泉赏宝抛出“白干论”,近期火爆的综艺节目《再见爱人》的嘉宾留几手近日也自曝:带货亏钱了。

图源:微博@留几手
据“留几手”自曝,在抖音带货“首秀”中,他的小黄车只挂了一个标价9.9元包邮的垃圾袋,直播一个小时卖了5000多单,销售额6万多,登顶家庭清洁用品排行榜第一名。
只不过,算上他个人贴补的运费之后,佣金利润仅剩下26元。

图源:微博@留几手
“留几手”还表示:如果再算上公司同事的加班费,给助播同事买奶茶,他非但没有赚钱,还亏本了。
留几手于是总结认为:想靠直播带货赚钱,你不“黑心”,那是不可能的。
回到“白干一年”的听泉,有分析指出,听泉赏宝作为带货界的新生力量,或许要“断臂求生”, 适当砍掉那些低效矩阵,比如关闭带货能力弱的子账号,聚焦主力IP。
值得一提的是,在听泉赏宝的打赏榜单上,清一色的品牌Logo挤得满满当当,仿佛一场无声的“钞能力”大比拼。
这种玩法,与其说是直播带货,不如说是品牌们的一场“氪金”狂欢。
达人不再是主角,而是成了品牌厮杀的“擂台”。
品牌们砸钱打赏,争当“榜一”,本质上是在用真金白银买流量、买曝光、买话题。
观众们看热闹不嫌事大,甚至还会跑到打赏品牌的直播间“捧个场”,仿佛这场商业游戏中的“气氛组”。
就拿听泉赏宝来说,品牌们前赴后继地冲进红人直播间,用“嘉年华”开路,试图在流量池中分一杯羹。
据报道,听泉赏宝开播仅仅几分钟,冷酸灵、欧莱雅、蓝月亮等各大品牌不断刷礼物霸古打赏榜单。

图源:微博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场“三赢”的游戏:达人赚了打赏,平台抽了分成,品牌蹭了流量。
但深究下去,这场游戏的本质,其实是品牌们在获客成本高企之下的无奈之举。
在流量红利见顶的今天,品牌们不得不另辟蹊径,而红人直播间的“榜一”之争,恰好提供了一个看似低门槛的流量入口。
但问题是,这种靠“氪金”堆出来的流量,真的能转化为品牌的长期价值吗?

图源 : 听泉赏宝小号直播 截图
还是说,这只是一场短暂的流量幻觉?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模式正在将直播电商推向一种畸形的竞争状态。
品牌们不再专注于产品力和用户体验,而是沉迷于“打赏PK”的短期快感。
长此以往,直播电商的生态可能会被彻底异化,变成一场纯粹的“金钱游戏”。
说到底,直播电商3.0时代的“榜一”之争,既是品牌们的流量焦虑,也是整个行业陷入内卷的缩影。
在这场游戏中,没有人是真正的赢家,只有流量和资本的无限循环。
或许,当“嘉年华”特效散去,品牌们才会发现,真正的战场,从来都不在打赏榜单上。

图源:听泉赏宝小号直播截图
那么,当潮水退去,谁在裸泳,谁又已然溺水了呢?
听泉赏宝的“哭穷”,撕开了直播行业最隐秘的伤疤:在算法与资本的合谋下,GMV动不动就上千万,甚至上亿,而主播们在虚假繁荣中集体裸泳。
当流量红利见顶、监管铁幕落下,这场游戏的幸存者,只能是那些敢于抛弃幻想、回归商业本质的、踏踏实实的“笨公司”。
还是那句老话:光靠人设混日子的,早晚得翻车。
对听泉赏宝而言,与其在直播间“哭穷”,不如在供应链“深耕”。
毕竟,电商世界的终极答案,从来不在流量池里,而在每一件安全抵达消费者手中的产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