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西安事变,红军何去何从?徐向前回忆:正筹备第二次长征

同巍聊历史 2024-01-16 06:31:05

1936年8月15日,共产国际致电中共中央,指出我党“将蒋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等量齐观是不对的”。

与此同时,结合实际形势,我党也认为,应将国家和民族的矛盾放在首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

但老蒋似乎并不这么想,日兵已经打到家门口,但他还在思考下一步对红军的围剿计划应该怎样实施,反而对日本采取的是妥协退让的政策。

尽管老蒋在抗日战争后期,消极抗日的老毛病又滋生了。但所幸,抗日战争过程中,国共合作还算团结,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也配合有序。

最终也是将侵略者赶出国门。

而蒋介石之所以会选择和我军合作,难不成真的是因为其放得下身段,留得住面子,一身凛然正气,欲求国泰民安?

自然不是,不然后来解放战争又是怎么来的?

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也对于国内时局扭转,中华民族共克时艰,推动全民族抗战起到重要作用。

但很多人只看到西安事变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影响。

实际上,当时的红军也处在生死存亡之关头,西安事变对于红军自身的帮助,也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没有西安事变,红军的命运又将如何改写?

困境重重,千难万险我去闯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取得圆满胜利。

与此同时,我军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单单是要面临即将到来的寒冬,以及自身物资匮乏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提防蒋介石对延安革命根据地的虎视眈眈。

当时,老蒋刚刚平定南方叛乱,从“两广事变”中得以抽身。

他没有选择整顿队伍,而是第一时间站出来,准备将自己最为“关注”的红军全部消灭。

当时我军驻扎在延安地区,经过长征这番考验,人困马乏不说,更是亟需力量的补给。

一旦蒋介石大举进攻延安根据地,对于我军来说,后果将不堪设想。

党中央深谙其中利害,迅速从长征胜利的喜悦脱离出来,整顿兵马,征集粮草,准备下一步的战略部署,以应对国民党军随时可能发动的进攻。

首先,由徐向前挂帅组建西路军,并在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开辟新的根据地,为接下来的战略转移做准备。

说白了,就是进行新一轮的长征。

但根据地从延安转移到河西走廊,无疑在各方面上只会更加恶劣。

当时的中国西北地区,尚处于未开发状态,土地贫瘠,风沙肆虐不说,就连基本的粮草供应都难以维系。

红军总部选择西扩,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即想打通与苏联的交通要道,向苏联寻求援助。

实际上,西北地区还有诸多军阀,诸如马步芳、马鸿逵为首的马家军的兵力镇守,西路军的西征之路并不顺畅,反而导致我军在向西的过程中,兵力渐趋分散,内部防守空虚。

蒋介石见状,便立即召集兵马向陕西地区进发,主要部队便是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第17路军。

老蒋还给张少帅挂了个“副总司令”的头衔,目的就是让他率军,发动新一轮围剿。

但几次战斗下来,纵使张学良和杨虎城的部队损失惨重,也没能捞到半点好处。

这种情况下,老蒋非但抠搜地不给他们增援,还变着法地裁撤部队,这可给张杨二人气得不轻。

要知道,东北军和西北军都是他们出生入死多年的老部下,老蒋这么做,无疑是在削减他们的兵力。名义上的“副总司令”,实际上已经被“削藩”削得成为光杆司令。

所谓的主力部队也就沦为“杂牌部队”,张学良和杨虎城自然不乐意,于是索性停战休整,不再奉行老蒋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而西安事变的爆发,必然与老蒋使出的这番损招有一定关系,但同样,我党也做出不少的努力,而做出“努力”的主要策划人,便是周恩来。

当时,张杨二人的部队来到延安,我党对其奉行的便是“又打又拉,暗中宣传争取,明面谈判协定”的对策。

再加上共产国际同样认为可以把张杨部队拉拢过来,使其成为反蒋抗日盟军的重要力量,王炳楠同志就曾秘密为这两支队伍做过工作。

而甚至说,其实在1936年9月,我党就与东北军签订《抗日救国协定》。

发动兵谏,挽救民族于危亡

反过来思考,在那样艰苦的情况下,我党也面临着生死攸关的时刻,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无疑是缓解我党压力,也影响着我党下一步的走向。

那么如果西安事变没有发生,那么我党的命运又会如何?

而在此之前,毛主席其实也已经给出指示。

“南下平凉、泾川、正宁等地区,结合实际情况完成战略转移,也可向山西、河南、湖北地区进发摸索。”

“在外线的长途作战中为自己寻得喘息的机会,然后再找准时机,随时返回西北根据地。”

大致方针就是先冲出去再说,蒋介石如若大举进攻延安,此地自然不宜久留。

而徐向前元帅后来回忆道:

“尽管大家都没有想好要去哪里,但也都清楚要去外面闯一闯,我们都相信,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一定能找到光明的方向。”

而当时蒋介石就已经制定陕甘“围剿”计划,并准备以3个军外加4个师的兵力,将红军拦截在西渡到河西的路上。

与此同时,出动100多架战机,采取轮番轰炸,聚而歼之的打法,将红军扼杀在路途上。

这样稳当可靠的打法,即使消灭不了红军,也必然会让我军损失惨重。

反观红军这边,我们这里的困难依然不减。陕北贫瘠的土地,面对突如其来的三四万兵员,一时间似乎也有些力不从心。

观察到如此严峻的形势,毛主席专门写信给徐海东,希望他可以援助2500大洋,给战士们置办过冬的衣被、粮草。

可这样的供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就在众人正筹备下一步计划的时候,延安方面收到张学良传来的消息。

大致意思便是希望红军能够在延安根据地继续坚持一两个月,随时关注新的形势变化,并表明其有意愿说服蒋介石,促成国共合作,一致对外。

党中央见状,也反应过来,看来此前的宣传与感召工作还是起到一定作用,至少张少帅还是听进去了。

同样在此期间,蒋介石曾飞赴延安,催促张学良继续实施围剿计划,但少帅不愿意,认为应将国共合作,联合抗日放在首位。

为此,两人最终大吵一架,不欢而散。

随后的两个月里,张学良依然多次上书言谏,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但都遭到老蒋的严词拒绝。

无奈之下,张学良与杨虎城于12月12日清晨,对蒋介石发出兵谏,随后通电全国,呼吁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当“停止内战”等八项主张。

张杨二人此举,结束十年内战的局面,无论是对于国共两党,还是中华民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语

如此看来,西安事变让我党有了喘息之机,也对促成国共二次合作,进而反抗日本侵略者做出突出贡献。

12月17日,周恩来抵达西安,为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敦促形成抗日统一战线,我方代表与蒋介石进行洽谈。

最终,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于12月26日,回到南京。

虽然我们的张少帅也于26日回到南京,但他立即就被蒋介石从南京押到台湾,并被囚禁半个多世纪,直到蒋介石父子去世,他才得以解放。

但其实在历史上,世人对张学良的看法参差不一,有拿他和大帅张作霖作比较的,有指责他当初不该在日军进攻东北时做逃兵的。

但发动西安事变,挽救民族危亡的那人,也是他。

而张少帅始终也处在饱受非议的境地,如果说功过不可相抵,那么请允许二者兼存,只是看待问题的时候,要尽量全面地去分析,抓住其本质。

-END-

【文|此间】

【编辑|长庚】

4 阅读:6579
评论列表
  • 2024-03-18 11:43

    西安事变 确实是很重要

  • 2024-04-11 03:14

    救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