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手足口病高发的季节,关于手足口病,作为家长的您,了解有多少呢?
手足口病是什么
手足口病是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由于小儿机体发育尚未完善,免疫功能和病毒防御能力尚弱,是手足口病的好发人群。
祖国医学把手足口病归纳到“时疫”及“温病”等范畴中,发病多在夏秋季,时疫从口鼻肌肤侵入体内,和体内湿热搏结后,循静脉走行而伤及脾胃和口舌,使热毒郁结,最终形成疱疹,故患儿临床表现以口腔溃疡、口舌生疮及手足疱疹等症状为主。
手足口病症状
临床检查以血白细胞、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超高。5岁以下的儿童最容易感染,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
手足口病治疗
西医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尚无特效措施,主要是对症处理,服用维生素B、C,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干扰素等),解热镇痛剂。中草药以清热解毒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在传统方剂的基础上加减调整,从临床报告上来看都可以达到一定的疗效。
很多患儿发病后,手足口或肛周出现少量斑丘疹或水疱疹,但精神、饮食、二便均正常,5~7d可自然病愈,无需治疗,只需合理调整饮食,勤洗手,吃熟食,勤通风,晒被褥,平时加强营养,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就可预防和减少手足口病的发生。
口腔炎喷剂
口腔炎喷剂是一种纯天然的中药制剂,组方为蜂房、皂角刺、蒲公英及忍冬藤等提取物,诸药联用有消炎解毒、舒缓皮炎及祛风止痛之效,对手足口病口腔溃疡患儿用药更容易吸收,且见效快,无明显的不良作用,治疗效果显著。
中药药浴
中药药浴外洗疗法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指导下将中药煎熬成汤剂,浸泡、擦洗身体的患病部位,从外部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药浴方法:将中药(苦参、大黄、苦地丁、薄荷、艾叶、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连翘)置于4000ml水中煮沸10min,待水温降至37~38℃后,将患儿手、足、臀部等皮疹较多的位置浸泡于药液中,15~30min/次,2次/天。连续护理5天。
中药药浴方中板蓝根具有清热祛毒,凉血利咽之功效;连翘主要疗效为清热解毒、疏散风热;金银花具有清解血毒、疏散风热的作用;薄荷具有清热解毒,养肝益气的功效;艾叶外用有祛湿止痒作用等,全方具有疏风透疹、宣肺清热、解毒化湿的功效。
心理干预
陪护人员应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对待患儿并与其进行交流、疏导,消除患儿不良情绪;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获取患儿的信任,当其不配合治疗时,可采用做游戏、讲故事、听音乐等方式分散其注意力,鼓励其配合治疗。
手足口病饮食
患了手足口病的患儿因口腔疱疹引起疼痛,因此在饮食方面也不能大意,那么手足口病吃什么好呢?
第一阶段:病初、嘴疼、畏食。饮食要点:以牛奶、豆浆、米汤、蛋花汤等流质食物为主,少食多餐,维持基本的营养需要。为了进食时减少嘴疼,食物要不烫、不凉,味道要不咸、不酸。
这里介绍一个小窍门——用吸管吸食,减少食物与口腔黏膜的接触。
第二阶段:烧退、嘴疼减轻。饮食以泥糊状食物为主。例如牛奶香蕉糊。牛奶提供优质蛋白质;香蕉易制成糊状,富含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和果胶,能提供热能、维生素,且润肠通便。
第三阶段:恢复期、饮食要多餐。量不需太多,营养要高。如鸡蛋羹中加入少量菜末、碎豆腐、碎蘑菇等。大约10天左右恢复正常饮食。也有说法“全素,不动荤腥”。完全吃素,把牛奶、鸡蛋等营养品排除在外,营养质量不佳,缺少优质蛋白质,而抗体是一种蛋白质,故全素不妥。
同时,患儿应禁食冰冷、辛辣、酸咸等刺激性食物,治疗期间应注意不吃鱼、虾、蟹。
手足口病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个人卫生很重要。尤其是家长应做好个人卫生,培养儿童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看护人员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而根据中医观点,对易感儿童,在春夏两季,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喝一些清热解毒祛湿的绿豆汤、鸭汤,多食西瓜、葡萄、乌梅、香椿、胡萝卜等食物,既可清热,又能祛湿,进而调节机体平衡,到达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效果。
以上只是一些简单的预防办法,如果婴幼儿出现相关症状还是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父母还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膳食一度,您的膳食指导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