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手:一曲70、80后的青春之歌》第二十八章

执笔冲霄 2025-01-22 00:03:14

(第28篇原创)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水手》各章节内容仅在作者的公众号、头条号、微博、百家号、企鹅号、大鱼号、网易号账号(均为“执笔冲霄”)同步更新,请予认准。文图皆原创,版权归执笔冲霄所有。

《水手》第二十八章

(一百零九)

这圆鼻巨蜥可不简单,它是我国境内最大的蜥蜴和唯一可见的巨蜥品种,十分珍贵。其成熟个体体长可达2米左右,体重可至5、60斤,即便放诸世界范围,也是全球体型第二大的巨蜥,仅次于大名鼎鼎的科莫多巨蜥。

它在我国只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少数地区,多栖息于热带的山区或沿海河口一带,生活在河谷盆地树丛和草丛兼有的山区。而自20世纪50年代海南进行野生动物普查时有过野外记录以来,它再也没有在野外被发现和记录到。

为何圆鼻巨蜥在我国的数量如此稀少?原因还是因为人类——

我国少数民族历来有捕食巨蜥的传统;还有一部分人喜欢猎奇,把巨蜥当做美食。另外,圆鼻巨蜥的皮肤非常厚实柔韧,用来做皮革制物如皮衣、皮包等尤其合适,因此颇受盗猎者的欢迎。此外,它还有一定的食用、医药价值,其肌肉经过风干后,可作为药物使用,能够祛风湿、消淤肿、缓解跌打损伤等……凡此种种,导致中国境内的圆鼻巨蜥数量下降得非常厉害,竟生生来到了灭绝的边缘。

因此,早在两年前的1989年,它就被我国正式认证为一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不允许随意捕捉杀害,否则将可能面临牢狱之灾。

或许是因为鬼谷罕有人迹的缘故罢,各种野生动物得以恣意生存,因此此处居然还能见着这种濒临灭绝的动物,倒是难得。

回看现场。

且说文天突然想起当年李叔所说“大四脚蛇”口水带毒的事情,当下叮嘱其他三位伙伴:“这蜥蜴叫‘大四脚蛇’。大家当心不要被咬到了,它的口水可能有毒。”

可不是,圆鼻巨蜥不是吃素的!它除了性情凶猛、生性好斗外,更可怕的是其唾液中含有很多细菌,兼带剧毒,被咬上一口绝不是闹着玩的。

谷底四人一蜥依旧保持着对峙的状态。时间一秒秒过去,郑跃南渐感不耐,突然发出像狼嚎一般的怪吼声,用树棍撩起地上的沙石朝巨蜥扑扫过去,便想将它吓退。

许是那条圆鼻巨蜥在这谷底称王称霸太久了,竟然不怕人类的吓唬!只见它将身体一侧朝向文天等人,便猛烈甩动又粗又长的尾巴用力抽打过来。

惊呼声中,几人迅速跃开避过。

就在此时,变故再起。头顶蓦然传来“嘶嘶”声,四人身畔的一株老树上突然又跃下一条黑影,朝几人扑杀而来。四位小伙伴定睛一看:好家伙!那是另一条体长同样超过2米的圆鼻巨蜥!却见它挥舞着如刀刃一般的前爪,大张嘴巴露出锯齿状的尖牙,便欲朝四人狠命扑咬过来。

四人再度联袂出手,于电光石火间,疾速挥出手中树棍扫向那条圆鼻巨蜥。

只听“砰”的一声,树上跃下的巨蜥吃痛翻滚到先前那一条同类身畔。

月光下,两条体型相若的圆鼻巨蜥抬头发出“嘶嘶”低吼,恶狠狠地盯着文天四人,蠢蠢欲动。

郑跃南转头看向贾骏翔,俩人颇有默契地点点头,便同时甩起树棍,撩起地上的沙石打向两条巨蜥,同时发出夸张的鬼哭狼嚎声,作势便要往前冲。

这个唬人的招数,今次管用了。

(一百一十)

只见两条圆鼻巨蜥蓦地张开嘴巴,直接喷出一大滩乱七八糟的肮脏东西,看来应该是它们之前吃下不久的食物,恶心至极。

趁着四人微一分神的瞬间,它们“哧溜”一声扭头钻进水里,倏忽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敢情这俩玩意还是游泳高手呢!

文天等人不免发笑:“他妈的!想不到这两条‘大四脚蛇’居然还有如此恶心的逃生保命招数!”

此时已近夜里12点,谷底再度归于平静。

说来奇怪,文天等人已在鬼谷闹腾了好一阵,但头顶上方的悬崖,依旧静悄悄的。

“没道理呀!‘救兵’怎么还没到?”郑跃南嘴里咕哝着。其实,另外三人又何尝不是同样的想法?

“我们再等等吧,顺便看看这下面究竟有什么古怪。”贾骏翔接过话茬,“大家注意一点,说不定还有其他的‘大四脚蛇’。”

郑跃南遂抬头朝崖上大声吩咐:“我们四处遛遛,有什么情况呼一声。”四人便沿着河畔沙滩继续往前查探。

沙石嶙峋,古树横生,凄迷薄雾中,身侧是那宽不知几许的无名河流,耳畔则伴着淙淙水声和各种不知名虫鸟的古怪叫声。饶是四人仗着人多胆大,也不免手心淌汗。

所幸再未见水中、树上跳出如圆鼻巨蜥那般的兽类。但文天等人依旧不敢放松,手执树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小心前行。

如此行得百米有余,前方却忽然绝了去路——只见一堵如巨墙般的宽厚山岩横亘于眼前,将前路彻底封死。那山岩高耸入云,与侧边的悬崖连为一体,绵延横跨整条河流,延伸至四人目力所不及之处。山岩上,依旧蔓生各种老树灌木,遮天蔽日。

水流至此,自山岩下方倾泻下注,发出巨大的声响,轰轰隆隆,近听如雷鸣般吓人魂魄。

山岩下显然有着巨大的水体,承载着河中水流的去向,进入其中当可循着暗河寻找新的出路。但,其内里漆黑一团,实是不知藏有多少凶险,若冒险进入,便有百条命怕也枉然。

四人手执电筒朝河流与山岩连接之处看了看,想想只得作罢,摇头放弃,转而再看山岩。

这一看,却果真有了新的发现。

只见山岩靠近侧边悬崖的地表处,树丛掩映之中,有一块宽、高皆超2米的不规则颜色暗沉区域,和周边山体截然不同。怎么竟似是个山洞洞口?

“难道那些古老传说是真的?鬼谷果然藏有一个与世隔绝的黎族村寨,而这里就是通往寨子的所在?”带着满腹疑问,四人来到山岩前。

拨开杂树灌木的枝叶,眼前顿时豁然开朗——一个幽深不知几许、漆黑一团的山洞呈现在文天等人面前。银色月光下,它静静伫立,似妖魔、像鬼怪,透着不可名状的神秘与诡异。

郑跃南转头朝三人看看,眼神透露着一丝雀跃,那意思很明显:“敢不敢进去看看?”贾骏翔微微点头,算是作了应承。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更别说几人之前已经历过黄猄山探洞之旅,胆子本就较常人为大。即便文天与罗振轩都是生性稳妥之人,但既见郑跃南、贾骏翔都已表态,便也颔首表示同意。

其时皓月当空,满如玉盘。崖上黄一捷手腕上的电子表,也正正指向了24:00。

(一百一十一)

按下崖上四人不表,且说郑跃南手执电筒,带领文天三人小心进入崖下洞窟。

四人已有黄猄山探洞的经验,心知洞穴内里可能存在的危险,皆紧握树棍,随时保持好战斗的状态。

山洞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手电筒的微弱光芒,仅可照见身前几米,然后便被漫无边际的黑暗所吞没。

此洞似是天然生成,未有人工痕迹,进入数米后,便即开阔许多,足可并排行驶两辆小车。通路倒是只有一条,并无其他分支。洞壁两旁皆是大小不一的石头,鬼斧神工,穹顶高数米,垂吊着各色钟乳石。虽临近暗河,但洞内并不算太潮湿。地上满积厚重灰土,并无明显的人畜活动迹象。行走间,四人身后不断有风往前送去——它也表明了,洞穴必有另一个出口连通外边。

堪堪前行近20米,便似已来到洞窟的中心地带。此处广阔,遍布石块,丝丝凉风推背轻吹。好在四人皆是身体康健的青春少年,即便如贾骏翔甚至还光着膀子,也并不觉得冷。

突然,只听郑跃南一声惊呼!

其余三人循着南仔手中电筒的光束朝前看去,也是吓了一大跳。

只见前方数米处,并排立着四个高约3米的木制十字架。那些组成“十”字的木头皆有碗口般粗细,并非完全笔直的木材,其表面乃深沉的红褐色,间杂黑褐色条纹,呈现出如虎皮、鬼脸般的古怪纹理。

但令文天等人更加诧异的并不是这些木头,而是——每个十字架上,均挂着一具头戴军帽、身着军服的骷髅。瞧那些军帽、军服的颜色样式,竟和黄猄山上那具断腿鬼子骷髅的穿戴,一模一样!

“操!又他妈的碰见死人!还没完没了了!”四人皆在心里大骂一声:“晦气!”转而却又不免生疑:这么个人迹罕至、鸟不拉屎的鬼地方,怎么会有日本鬼子的尸体?真是奇哉怪也!

“看来,这是对我们的警告。它在提醒进入这个洞穴的人:不要再往前走了!只是,为什么专门放日本鬼子的尸体?不明白。大家当心一点。”罗振轩始终是保持理性、清醒的那一个。

但或许是因为自黄猄山开始已见过不少骷髅,内心早已免疫,四位少年倒也没感到害怕,于是便趋前观察起来。

只见四具骷髅的军服皆残破不堪,其上遍布大面积的陈年乌黑印记,当是死前受伤出血染印所致。骷髅的躯干、四肢遍布多个骨裂、骨断之处,想来毙命之前曾承受过各种重物的击打、凌虐。

郑跃南“嘿嘿”笑道:“妈的!死日本狗!便宜你们了,没把你们丢油锅去煎!”

莫怪南仔等人对日本鬼子如此痛恨——皆因黄猄山上“百人坑”里那无比惨烈的一幕,实在是太过于震撼,只要是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绝不可能无动于衷。由此而产生的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之情,实是在情在理。

而贾骏翔的关注点显然不止于此。只见他将指甲用力在其中一个十字架上刮了一下,然后把手指伸到文天等人面前:“你们闻闻。”

(一百一十二)

三人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是依言嗅了一下,但觉飞翔的指甲传来一丝很独特的淡雅木香,清新自然,令人心旷神怡。

罗振轩恍然大悟:“我操!这是……”

贾骏翔点点头:“是的,铁头。黄花梨!”

海南黄花梨?那可是名扬天下的木材,被称为“木黄金”,是红木中最贵重的树种,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更被我国政府列为二级保护植物。

其中文学名“降香黄檀”,原生树种在世界范围内只在海南岛生长,早在唐代就被记录在《本草拾遗》中,用于制作床几等家具。明清时期,它成为皇宫高档家具的主要用料,其制作的家具简约典雅、经久耐用,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明清两朝历代皇帝还将它钦定为皇宫御用木材,使得黄花梨家具成为当时的文化代表符号‌。

海南黄花梨木质坚硬、色彩鲜艳、纹理清晰、香气怡人,其成材周期长达200多年,极其珍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药用价值,使它成为古今文人雅士收藏和赏玩的珍宝‌。

也正因为此,本就稀缺的海南黄花梨数百年来几乎被采伐殆尽,野外已难见踪影,以致现代再难看到使用其大材制作的家具,它的价值水涨船高。20世纪80年代,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珍赏》和《明式家具研究》这两部著作问世后,更是掀起了海南黄花梨的抢购和收藏热潮。1991年,其价格已达几十元/斤。其后,海南黄花梨的价格逐年上涨,一些高品质的原料价格甚至达到了七八千万的惊人数字‌……

这些名贵的海南黄花梨,就生长在海南黎族聚居的地区,龙岭县正是其中的重要产区之一。文天等人生长于斯,虽年龄尚小,但平常多少也有耳闻关于黄花梨的那些动人传说。而贾骏翔更是常年跟随父亲来往于周边的黎寨,也曾亲眼见过黎族同胞所使用的黄花梨小物件,是以一看那些十字架便认出了端倪。

因着和黎族同胞打交道比较多的缘故,贾骏翔在“八小雄”中,也是黎话(注:黎族使用的语言)说得最溜的一个。

另外,话说自古以来,黎族就和海南黄花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据海南早期考古历史资料推测,黎族先民早在距今二三千年前,就认识了解了这些生长在黎寨周边的树木的生长周期、木性特征,并开始使用其来盖房、制作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而自唐代开始,海南黄花梨就作为贡品进献给朝廷。因此汉人把产于黎族地区的这种植物也称作“花梨(黎)”,这一被约定俗成、沿用至今的名称,无不打下深深的黎族烙印,也从侧面说明了黎族是海南黄花梨文化的开创者。

像这样碗口般粗细的黄花梨木,其树龄估摸着已有20余年,虽尚未成材,还只能做些小物件,但在这洞穴内竟然被随意地做成了十字架,却未免有些浪费了。

(未完待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