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唯行:丹青須用活水

美术人王唯行 2025-04-04 09:29:03

文/圖 王唯行

古人作畫,對水之取用總有份固執。檐前承接的雨水,竹筒引來的山泉,石井汲出的活水,各有其妙處。唯獨不喜河水,想是嫌其裹挾泥沙,失了清透本味。清人鄒一桂在《小山畫譜》中細細記述:冬日若無泉眼活水,便取冰塊融作甘露,或以雪水替代;暑氣蒸騰之際,則以天降甘霖為佳。若三者俱缺,便用古法蒸滴,覆碗於鍋上,取凝結水珠。此法與今之蒸餾近似,所求不過"淨"字。

今時不同往日,坊間隨處可見瓶裝淨水,價廉物美。然常見作畫者仍取自來水調墨,實令人費解。自來水經化學處理,水中雜質遇墨易生異色,紙上墨痕便如染了塵埃。憶起幼時聽聞‬私塾‬先生作畫,必使童子清晨持陶罐往後山接泉,如今方知其中深意。

古書中常見"活水"二字,非獨指流動之意。山泉自岩隙滲出,經年累月浸潤礦脈,水中自含微末礦質。此等水液觸之滑潤,若以指腹輕拭,能覺出三分黏稠。調墨時傾注此水,墨色便如新硯初磨,潤澤中透著靈動。筆鋒蘸此墨汁,落紙時自生糯性,恍若筆尖裹了層薄紗。這般妙處,恰似老畫師以舌尖潤筆,借唾液中黏性助墨色勻淨。然此法終究不雅,幸得今有礦泉可代。

常見初學後生不解其中關竅,以爲水清即可。曾見人用蒸餾水調墨,紙上墨色雖潔淨,卻失卻三分溫潤,筆跡如枯枝劃沙。反觀山泉所調之墨,濃淡相宜處似有氤氳水氣,枯筆飛白時仍存筋骨。想來正如江南人家醃製醬菜,井水與自來水所出滋味終究不同。

老輩人常言"筆墨相發",實則水亦是其中樞紐。觀宋元古畫,墨色經數百年仍見華彩,除卻紙墨精良,調和之水亦不可輕忽。今人作畫若求長久,除卻避用自來水,更當細辨各類淨水特性。礦泉雖佳,亦需擇其清冽者;雨水雖古法,現今恐染塵埃;雪水雖潔淨,北地或可試之。總歸須知:水非死物,與墨相融時自有千般變化,正如琴弦遇良指,清泉濯新茶,皆在細微處見真章。

0 阅读:9

美术人王唯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