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海湾战争的硝烟仍旧弥漫,战场上散落着成堆冒着黑烟的坦克残骸,有的炮塔已被炸飞,有的则如同拉链撕开一般,被炸为两半。中国专家们面露愠色,并非因为国产69-Ⅱ式坦克被摧毁得如同废铁般令人痛心,而是痛心这批精良装备竟被不当使用,仿佛成了随手可弃的“板砖”。
奖牌挂胸前,炮弹砸脸上?科技“特等奖”的尴尬1985年,中国创设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项,此奖项堪称全国科技领域的“巅峰荣誉”。荣获此殊荣的,必须是集合国家之力推进的战略性项目,诸如导弹、核潜艇、氢弹以及卫星等重大成果。这阵仗,一眼望去便知是国家级顶尖科技团队的展示。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一位“身披铠甲”的参赛选手,赫然跻身于这份豪华阵容之中。它的名字非东风,亦非巨浪,而是69-Ⅱ型中型坦克。我们中国人自主研发坦克,历经从59式的“模仿苏联起步”,到69式的“步入正轨”,每一步都坚实有力。1963年,中央军委与第五机械工业部联合布置任务,旨在研制属于我们自己的首批主战坦克。1965年,样车成功问世,至1974年,其设计最终确定,并被命名为“69式中型坦克”,代号为WZ-121。尽管当时条件艰苦,工业基础薄弱,但这辆坦克却惊人地装备了激光测距仪、红外夜视装置,以及一门能够发射脱壳穿甲弹的100毫米滑膛炮,该炮炮弹的初始速度高达1490米/秒。
1981年5月,一份合约悄然降临至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的案头。合约的发起方乃伊拉克共和国。彼时,该国正与伊朗深陷战火纷飞之中,迫切需求一批战斗力强大的主战武器。因此,一项巨额订单应运而生——共计2800辆69-Ⅱ型中型坦克,辅以280辆救援车与工程车,整套装备,悉数出口海外。契约上明确标注:首批100辆坦克应于1981年年终前交付,而全部则需于1984年完成。中国不仅严守交货期限,还积极响应伊朗方面的要求,对69坦克实施了超过20项的技术革新,并将其重新命名为“69-Ⅱ型出口型坦克”。
然而,时至1991年,这款坦克竟被冠以“战场废铁”之名。年初之际,海湾战争爆发。美军凭借着1848辆M1A1主战坦克、Apache武装直升机及A-10攻击机等尖端装备组合,在伊拉克南部势如破竹。伊拉克陆军身为一线作战主力,其装备的众多69-Ⅱ式坦克,在为期百小时的地面激战中,大片大片地被摧毁殆尽。遍地皆是中国生产的69-Ⅱ型坦克,部分坦克的炮塔已不翼而飞,有的则被生生撕开,露出大块装甲,更有甚者,履带尚未转动几番,便已在原地遭遇了爆破的命运。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一些坦克内部油箱充盈,弹药完备,车门竟也敞开着,宛如一场现成的展示。专家们心知肚明——问题不在坦克本身的质量,而在于使用者的“武德欠缺”。
我们需要回溯至70年代。那时,中国正处于武器装备升级的关键时期,尽管59式坦克性能可靠,却已难以与世界新趋势并驾齐驱。为了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中国军事工业着手在59型基础上进行改良,最终诞生了一个焕然一新的版本——69式。69式坦克虽沿用了59式的低矮外形与构造布局,但其内在核心已焕然一新。发动机性能跃升至580马力,相较于原先的520马力有了显著提升,且开创性地装备了100毫米滑膛炮,这标志着中国拥有了首款能够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坦克武器系统。装备上激光测距仪与主动红外夜视装置后,其综合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依据当时的技术衡量标准,这辆车的性能已跻身世界中等行列。
然而,鉴于当时国家致力于优先推进导弹、核潜艇等战略性计划,地面战斗装备诸如坦克这类“陆地行者”,在财政预算中总是处于次要位置。尽管69式坦克设计已经完成,但未能即刻投入大规模生产,仅在1976年部署了两个师进行初步试用。在此期间,经历了持续的测试、优化与修正,最终衍生出了外贸型号——69-Ⅱ式坦克。真正令其声名大噪的契机,在于向伊拉克的大规模出口。1980年9月,随着两伊战争的烽火燃起,双方在伊朗的霍拉姆沙赫尔等地展开了殊死搏斗。伊拉克前线迫切需要主战坦克的增援。而69-Ⅱ型坦克脱颖而出,原因直白而有力:价格低廉、性能可靠、易于维护且能快速交付。这批坦克抵达伊拉克后,初战便展现出色表现。于1980至1988年的两伊冲突期间,69-Ⅱ型坦克协同T-55、T-62等苏联制造坦克,在南部前线既参与防御亦担当进攻重任。得益于其高部件通用性、优良的适配特性以及便捷的维修,赢得了伊拉克方面的高度赞誉。
然而,到了1991年,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军装备了第二代M1A1坦克,不仅拥有强大的装甲和充足的动力,更配备了热成像技术和数字火控系统。美国军队依赖于体系化作战模式:卫星指引方向,联合侦察情报共享,空地协同实施攻防。伊拉克陆军则强行出动69-Ⅱ坦克应战,这好比让老黄牛顶着枪林弹雨去冲撞大炮阵地。就算这些坦克在性能上不处于劣势,但双方的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较量。然而,伊拉克陆军所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他们的装甲部队在战场上显得应变能力不足,组织纪律涣散,就连最基础的伪装措施也未能妥善实施。一旦指挥系统崩溃,前线士兵要么勉力战斗,要么选择逃离。
我们来探讨一下那场使69式坦克“声名狼藉”的战争最终结果。1991年1月,美国军队对伊拉克发起了名为“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在空袭拉开序幕的第一天,利用精确制导武器,伊拉克的雷达站、防空设施及通讯枢纽就被直接摧毁。长达42天的连续轰炸,使伊拉克陆军仿佛从“深度休眠”中被猛然惊醒,随即陷入了“信息隔绝”的境地。2月24日之际,地面冲突正式爆发。伊拉克陆军在前沿阵地密集部署了众多69-Ⅱ型坦克,这些坦克主要集中在科威特北部与伊拉克南部交界地带。战线延展甚远,却缺乏深度与后备力量,指挥亦欠统一。美军巧妙地从右翼实施穿插,出动阿帕奇直升机专攻坦克,随后派遣M1A1主战坦克进行清剿。这一系列动作,仅仅历时100小时,便导致伊军防线全面瓦解。
据数据显示,伊拉克军队遗失的69-Ⅱ型坦克数量逾千,部分因战斗损毁,部分则是士兵因心理崩溃而选择遗弃逃生。此时的伊拉克军队,其败象并非仅体现于战场失利,更在于心理防线的全面瓦解。众多前线战士一听闻美军逼近的消息,立刻舍弃坦克,拔腿逃命。专业人士后续在科威特战场实地勘察时发现,部分坦克内弹药满满,油箱尚盈,甚至午餐盒中还留有未竟的食物。此景非败退之状,实为未曾真正投入战斗之迹。这也揭示了中国军工领域的遗憾。历经艰辛研发的装备,竟遭遇如此命运,即便是坦克中的“奢侈品”,也只能无奈地成为陪葬。当媒体见到那些照片,便称中国坦克为“易击目标”,却无人提及那场战役中伊拉克军队连基本的阵型都无法维持。
事实上,中国国防工业早已明了,外贸军备的成功不单是“售出即止”,关键在于客户能否有效运用。69-Ⅱ坦克虽不具备隐身能力,也缺少热成像探测装置,但其设计理念明确、成本效益高、战场兼容性出色。若能搭配恰当的战术部署与训练方案,它不仅非失败者,实则为一款被误解的战斗利器。正因如此,专家们在现场除了“气得顿足”之外,还搜集了大量照片、弹壳及战斗废弃物,并在回国后进行了全面的反思。他们的目标是,为后续的88式、96式乃至更先进的99A型坦克,提供更为贴近实战的反馈信息。这些宝贵资料,成为了推动中国下一代坦克发展的重要基石。
就此而言,69-Ⅱ并未遭历史遗弃,而是被置于不当之处,蒙受了一场冤屈。它被冠以“失败”之名,实则源于战场纷乱与敌我实力悬殊中的“无辜受损”,而其真正的意义——在于中国坦克工业走向世界之路上,镌刻下了深刻而显著的印记。深度解析:中国坦克技术与氢弹工程并重,却在战场上历经严峻考验——新浪军事,2016年3月21日报道
别逗了,69这种一代坦克改型,连老萨的共和国卫队的T72m都比不上,还想与联军掰腕子?就连2代的国产88式坦克,面对美国m60a3,对,还不是m1a1和a2坦克,纸面推演都得3辆对付1辆m60,换句话说,就是解放军亲自操刀69-2,甚至79式,也是白给。装备差距太大了,连伊拉克军队都不如。
不是91年的海湾战争,惊醒了中国国防科技,不会有现在的国防装备“大暴发”模式。
69这种垃圾一代坦克改进型连T62都不如,更不要说T72了。连T72都扛不住联军,69算个屁啊,有什么好冤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