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出殡时,为何要让长子“摔瓦盆”,并流传至今,其中有何道理

澹秋映亭 2025-03-28 11:44:13

大家对逝去的人都很尊重,毕竟死亡这事儿,不分男女老少、不管种族病痛,谁都得碰上。因此,我们心里都对死亡有点怕,也都盼着走了之后一切能好好的。很多宗教都说,人死亡后会面临审判,然后再投胎转世,而他们的家人呢,就盼着死去的亲人能保佑他们。所以,古人就把这两种心愿都放到了葬礼上,想通过一套特定的仪式,既让死者安息,也让家人得到安慰。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里唯一一直传到现在的国家,情况也差不多。虽然现在进入了新时代,殡葬的流程变得简单多了,但古代时候,殡葬可是个很有讲究的文化,步骤特别多,每一步都有明确的要求。

在葬礼上,有个老传统,就是死者的长子要“砸破陶盆”,现在有些地方还在这么做。那么,这个“砸陶盆”的习俗背后有啥讲究和感情呢?它又是从啥时候开始的呢?【古代殡葬的演化】《史记·礼书》里头详细写了先秦时候的丧葬规矩。人一旦没了气息,家里人就会给他洗个澡,干干净净的,然后搞个叫“复”的仪式,想要把他的魂给招回来。家里人拿着去世亲人的衣服,爬到屋顶上,朝着东南方向连喊三声亲人的名字,希望亲人能回来。喊完后,给亲人穿上整齐的衣服。做完这个“叫魂”的仪式,接着要给亲人做“楔齿、缀足”的准备。就是拿勺子轻轻撬开死者的嘴,为之后的“饭含”仪式做准备,再用小凳子把死者的双脚托起来,好给他们穿上鞋子。接下来,死者的家人会开始布置房间,把所有鲜艳的东西都收起来,换上朴素的衣裳。

接着,主人把酒菜放在去世的人旁边,好让逝者的魂魄能吃到。等都安排好了,家里人就会通知大家,这时朋友亲戚,还有官场上认识的人都会来悼念。完成这一步后,家人会给逝者嘴里放些东西,这叫做“饭含”。皇上放的是黍米,诸侯放高粱,大夫放小米,士兵放稻米;皇上和诸侯还会放个玉璧,卿和大夫放个珠子,士人则放个贝壳。接下来,就到了“小殓”的环节。先是给逝者按规矩穿戴整齐,这叫“袭”,还得用裘皮把遗体盖好,这叫“设冒”。然后,得挂起一块写有逝者简单经历的“铭旌”,再摆个临时的神位,让大家缅怀追忆。第二天,要举行“入殓”仪式,就是把去世的人放进棺材里封好,还得在棺材周围放些鱼和腊肉在筐子里,目的是吸引虫子,不让它们去咬遗体。忙完这些,大概已经过去四天到一个星期了。接下来还得“守灵”,普通老百姓得守三个月,身份尊贵的人,守的时间还得更长。

大葬的次日,就是入土为安的日子,接着还得走好几道程序。要先算个吉日吉时,还有选好墓地(这就是占卜);然后把遗体送到祖庙(这叫启殡);家里人会代替逝者向祖先道别(这步骤叫朝祖);还得装饰下灵车(饰柩车);最后就是备好陪葬的东西(陈明器)。最后,大家把去世的人的棺材放到了丧车上。接着,家里人哭着走在前面,亲朋好友有的扶着车,有的拉着绳子在前面带路,一直到墓地,这个过程叫“出殡”。这样,一整套古代的葬礼流程就走完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丧葬的风俗也慢慢有了些新样子。到了秦汉那会儿,儒家思想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孝顺”这事儿就深深刻在了大家心里,连汉朝政府都觉得,“孝”是衡量一个人品行和能力的好标准。所以,老百姓又开始看重那些能展示孝顺的丧葬习俗了。可统治者不久就察觉,过于讲究豪华复杂的葬礼大大干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

就这样,汉朝、宋朝、明朝和清朝都试着让殡葬变得更简单、更有规矩,但说实话,效果不太显著。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靠着政府的严格管理和积极推动,殡葬的仪式才变得简单多了。【“摔瓦盆”的由来】从前面说的可以知道,在秦朝以前,办丧事的时候还没有摔瓦盆这个环节。不过奇怪的是,直到现在,有些地方还保留着这个习惯,这就让人纳闷了,长子“摔瓦盆”的风俗到底是从啥时候开始的呢?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其中大家听得最多的就是和范蠡有关。一方面,范蠡是春秋时期很厉害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个有名的商人。大家都知道他帮越王勾践复国的故事,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做生意也非常成功。据说,范蠡是让制陶变成行当的那个人,但得说清楚,陶器可不是范蠡第一个做出来的。咱们国家的陶器,有快上万年的历史了,早在原始部落那会儿就有了。范蠡的功劳在于,他把制陶搞成了生意,还制定了一套规矩。

以前,做陶器的技术只掌握在官府手里。但范蠡出名又有钱之后,他选择回到老百姓中间,有人就说他干起了做陶器的买卖,还带着周围的老百姓一起做,最后大家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他快不行的时候,做了最后一个陶盆,然后把徒弟们都叫到跟前,问他们谁愿意接手自己做陶盆的手艺。大家正七嘴八舌讨论着呢,突然有个徒弟走上前,一把抢过陶盆,狠狠摔到了地上,把它给砸碎了。那时候,他们跟范蠡讲,“我们已经学会这手艺了,不敢再贪心,就让这个陶盆陪着您往西边走吧。”范蠡听了特别感动,于是收了这个徒弟做干儿子,还把自己的家业都传给了他。后来这事儿慢慢传开,就变成了现在葬礼上死者长子要“摔破瓦盆”的风俗。但这种说法没根据,和真实情况不一样。历史上记载,范蠡其实是去齐地的定陶住了下来,而不是去卖陶器。所以,这可能只是大家对那种习俗的一种自己的理解罢了。

另外,人们还说“把瓦盆搁在灵位前,用来装烧给死人的纸钱,就像死者的饭盆,摔碎了就是把饭盆送给死者,让他们在阴间用”,这种说法比起来,更让人心里接受些。【“摔瓦盆”的讲究】除了前面说的那些故事,这儿还有个传说。以前有个小孩,他爸爸很早就不在了,全靠妈妈一个人拉扯大。可后来,妈妈也因为太辛苦而离世了,这孩子长大后特别想念妈妈。妈妈走之前没留下多少东西,其中有个“瓦盆”,这孩子一直把它当个宝。直到有一天,在村里人的开导下,孩子终于从难过里挣脱出来,然后在妈妈的坟头把瓦盆摔碎了,算是放下了对逝去亲人的执念。日子一天天过去,这个做法就被保留了下来,也含着对老一辈人的怀念。不管怎样讲,不论这习俗是怎么开始的,“摔盆”这个老传统在我国实实在在传了两千年。

在这么久的日子里,大家不光把“摔瓦盆”当成了能带来儿孙满堂、全家平安的好兆头,还给怎么摔瓦盆、谁来摔这些事儿定下了不少讲究。最重要的就是,瓦盆得一下摔碎,所以做的时候就不会做得太结实。摔瓦盆的时候,人们会在地上特意放一块砖头,好让瓦盆能碎得更彻底。这块砖头可不简单,有些地方管它叫“传宗接代砖”,谁要是把它拿走了,就意味着谁家能子孙满堂。就算运气不好,瓦盆没摔碎,也不能再摔一次,得让后面抬棺材的人给踩碎。而且,谁来摔这个“瓦盆”也是有很多规矩的。要是没啥变故,一般得死者的老大来办,老大要是不在了或者回不来,那就得老大的长子顶上。要是这也不行,那就轮到老二或者侄子了。

如今,“摔瓦盆”这种老习俗已经很少见了,大家改用了其他方法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哀悼,不过话说回来,这个习俗确实是流传了好几千年呢。那你觉得这事儿怎么样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