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博大精深,其涵盖的范围大和内容繁杂,也影响了中华整整五千年的文明进程。
虽然许多人穷其一生都未能完全参透,但只要习得其中的一丝精华,便能受益终身,所以才会有无数圣贤纷纷投身于国学研究。
闲来无事,我翻看了《西南联大国学课》,在罗庸、汤用彤、冯友兰、闻一多、蒋梦麟先生们的讲解下,对国学又有了一丝明悟。
而钻研国学就必定离不开诸子百家学说,在其中,我对道家尤为好奇。
但在道家和道教的关系上,我未能理清,常常将二者混淆在一起。
此事是有争论的,有争论就必定会因某方利益,得出有失偏颇的结论。
比如爱护老庄的一派人,始终认为道家和道教并无联系,只不过是老庄的道家思想被道教强取豪夺,并作为了立教之本。另外一派多少对道家怀有恶意,认定道教就是堕落了的道家。
此时闻一多老师站出来,不仅没有着急站队,反而分别批判了这两个派别:前者没有把握“道家思想的真谛”,而后者是着了“皮相”。
并且他直指道教和道家的本质根源:道家是从古道教衍生出来的哲学思想(精华部分),而古道教剩下的部分,经由岁月演化,形成了如今的道教本体。
我仿佛被闻一多老师的讲课思路给吸引了,也迫切想要得知这所谓的“古道教”与道家有何干系?
“我常疑心这哲学或玄学的道家思想必有一个前身,而这个前身很有可能是某周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
为了辩证自己的猜想,闻一多老师首先从“道教护身符”——庄子的思想入手,从而推断出道家的哲学思想,在很大程度是从古道教衍生出来的。
宗教最基本的出发点之一,便是灵魂不死的信念。
而庄子那套思想便十分契合,他将灵魂人格化,并替代为所谓的“道”或“天”,宣扬灵魂是不生不灭:只要离开了躯体便是彻底的自由。即真的是“天”,假的是“人”。
足以见得,其思想自带浓重的神秘色彩离宗教最接近,再加上庄子在道家的尊崇地位,妥妥的信誉背书,新道教哪有不尊其为鼻祖的道理?
可以这么说,新道教本身就延续古道教的传统,是一个系统的发展。而哲学中道家,是从古道教分泌出来的质素,自成一系,既与道教在“族谱”上脱不了干系,但与现如今道教的形态无关。
有趣的是,闻一多老师讲述了儒家和道家在灵魂问题的分歧:“儒家所谓死人不死,是形骸不死,道家则是灵魂不死。”
在儒家思想中,形骸的重要性远高于灵魂,所以人逝世后需要厚葬,并长期祭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所以只有形骸的存在,才是证明“如在”的真实性。
所以国人根深蒂固的土葬观念,估计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颇深。
而道家恰好相反,认为形骸可死而灵魂不死,而灵魂又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所以它丧葬祭祀并不是很重视。
《庄子·列御寇篇》载有庄子自己反对厚葬的一段话:“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
灵魂既是一种“无形无声”超自然的存在,自然也不用祭祀供养。
总之,儒家是重视形骸的,即便死后灵魂仍依附于形骸,而不会脱离之而独立存在。道家则是重视灵魂,一旦形骸死去,灵魂便被解放出来,得到绝对自由。
联系实际生活,我貌似明白了一点:人们大概是把儒家和道家的观念融为一体了,在崇尚形骸祭祀的同时,也承认灵魂在世上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