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临近端午,我的耳边仿佛又响起爱国诗人屈原振聋发聩的呐喊声。
他背着手,吟唱《离骚》,句句铿锵有力又充满悲痛之心,在汨罗江上方萦绕,也在我的心中盘旋。
我在《西南联大文学课》上,听游国恩老师讲述着屈原及其作品《离骚》,深受感动和启发,也为诗人屈原那份爱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不禁双眼朦胧:如今的天平盛世,皆如先生所愿。
屈原作为楚国一名没落的贵族,却始终心怀国家。
他博闻强记,熟悉楚国政治,善于外交辞令,“为楚怀王左徒”,且深受怀王信任。
然而楚国国内政治斗争剧烈,矛盾重重,屈原多次想要挽救楚国于危难之际,但屡次受挫被贬,甚至被君王长期流放。
政治理想未能实现,国内宵小之徒又把持着朝政,他把一腔热血和悲愤化成一篇篇不朽文章,痛斥那些蒙蔽君王,壅君误国的小人。
之后他甚至不惜为国献上自己的性命,投身汨罗江,借此唤醒君王的执迷不悟,表达对腐朽旧贵族集团的不屑,以及死而不屈的斗争精神。
要是屈原随波逐流,与旧贵族集团同流合污,以其贵族身份,家族再怎么没落,他也不会被屡次贬职流放,最终落了个葬身鱼腹的结果。
但屈原之所以伟大,偏偏在于他进步的政治思想,即他在自己所写诗篇中,一再郑重强调的“美政”: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从而让国家独立富强,“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
知行合一,诗人屈原并不是讲空话的理论家,他在任左徒期间,逐一实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游国恩老师列举了两个例子:1、《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就是屈原为了治理国事,培养了一批人才。2、他奉命草拟宪令时,遭受反对派的保守贵族千方百计地破坏。
也就是说,诗人屈原政治理想“美政”的本质,就是反对贵族阶级的传统特权,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所以肯定会受到当时反对派们的仇视。污蔑和栽赃陷害,屈原已遭受多次,却从不妥协和屈服,因为他心中装的是祖国的昌盛和百姓的富强。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每次的大声疾呼,都是屈原扛着莫须有的迫害和排挤,以强大的信念进行呐喊。游国恩老师是这样形容:“他的悲愤的歌唱,一字一句都倾泻了深沉的爱国的思想感情,成为千古传诵的杰作”。
司马迁一句“离骚者,犹离忧也”,道出了《离骚》篇名的意义。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罗曼·罗兰说过:“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也是由于灾难而成为伟大。 ”
而《离骚》的诞生,正是在屈原处于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他已度过大半人生,却未能实现政治理想,如今还要继续被迫害被放逐。于是怀着救国无路的悲愤心情,屈原写下了《离骚》,表达自己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
游国恩老师也评价道:“《离骚》对诗人的理想有清楚的完整的表现。其基本内容就是表现诗人对实现这一崇高理想的热烈追求和不懈斗争。”
不管是“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诗句都表达诗人追求实现理想的强烈愿望,即便他被腐朽的贵族集团排斥在现实生活之外。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既然爱国情怀未能在现实得以实现,他决定以死殉道,来坚持理想和反抗黑暗的政治现实。
这是他倍感无奈之后选择的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