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十年,成功反击姚笛的马伊琍,终于在今年被扒的底裤都不剩

云莳一 2025-02-18 09:34:13

文|云莳一

编辑|云莳一

近期,姚笛在某个演员竞技类节目亮相,疑似要复出的行为在网上掀起了一阵风浪,十年前“周一见”的梗又被扒了出来。

而故事的另一个女主人公马伊琍,虽然在当时凭借着自身实力成功走出这场风波,用行动狠狠反击了对爱不忠的前夫和小三,却在今年被扒得底掉。

本是受过伤害备受同情的伤心大女主人设,却被倒泼脏水,这又从何说起?

“周一见”

2014年,一句“周一见”震荡了整个娱乐圈,也预示着两位女演员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十年后,姚笛复出受阻,马伊琍事业风生水起。

2014年3月,文章与姚笛的婚外情被曝光,一时间舆论炸开了锅。彼时,文章正值事业上升期,凭借《奋斗》、《裸婚时代》等热播剧,稳坐一线小生的位置。

而姚笛,也因《裸婚时代》中的“童佳倩”一角,成为国民好感度极高的女演员。然而,这场突如其来的“周一见”,让两人的事业和形象都遭受了毁灭性打击。

当时马伊琍正怀着二胎,面对丈夫的背叛,她选择了隐忍,一句“且行且珍惜”,既保全了家庭,也维护了自身的公众形象。这看似大度的回应,背后或许也隐藏着更深的智慧。

毕竟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选择离婚,对马伊琍和孩子来说,未必是最佳选择。而对于姚笛来说,“小三”的标签,让她成为了众矢之的,演艺事业几乎停滞。

这起事件并非简单的明星八卦,其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文章、姚笛、马伊琍,每个人背后都有经纪公司、品牌代言等商业利益的捆绑。

文章出轨,直接影响到他自身的商业价值,代言品牌纷纷解约,待播作品也面临撤档风险。姚笛的经纪公司,原本押宝在她身上,希望借此更上一层楼,却没想到遭遇了滑铁卢。

而马伊琍,虽然在事件中扮演了“受害者”的角色,但也需要权衡利弊,维护自身的公众形象和商业利益。

姚笛复出频频受阻

十年间,姚笛多次尝试复出,却屡屡受阻。2025年,她参与录制《演员请就位3》,本以为是一个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却最终以“被消失”告终。

节目中,她的镜头被全部删减,名字也从节目单上抹去,仿佛从未出现过。这背后,除了公众的抵制,或许还有别的原因。

姚笛的复出,触动了某些利益集团的敏感神经,作为“劣迹艺人”,她身上背负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品牌商对其避之不及,平台方也担心会影响节目过审。

在资本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下,姚笛的复出之路,注定坎坷。她的“消失”,不仅仅是节目组的单方面决定,更像是娱乐圈权力博弈的结果。

“劣迹艺人”的标签,像一把枷锁,牢牢地束缚着姚笛。即使她努力提升演技,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也难以改变公众对她的负面印象。

在如今的娱乐圈,道德审查越来越严格,观众对艺人的道德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旦被贴上“劣迹艺人”的标签,就很难再翻身。

姚笛的复出之路,不仅要面对公众的审判,还要面对资本的压力和行业规则的限制。

马伊琍的“涅槃”重生

与姚笛的坎坷复出之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伊琍在“周一见”事件后,事业反而迎来了新的高峰。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我的前半生》等热播剧,让她成功转型为实力派女演员,也赢得了更多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她从“文章的妻子”的标签中走了出来,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女性代表。马伊琍的成功,并非偶然。除了自身的努力和演技的提升,也离不开她及其团队的精心运作。

在事件发生后,马伊琍及其团队并没有选择消极回避,而是积极引导舆论,塑造了一个坚强、独立、大度的女性形象。

她没有公开指责文章和姚笛,而是将更多精力放在了事业和孩子身上。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让她赢得了公众的同情和支持,也为她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马伊琍的“大度”,并非简单的原谅,或许更像是一种“沉默的反击”。在娱乐圈这个名利场,真正的胜利,并非一时之快,而是长久的口碑和事业的成功。

马伊琍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时间和实力才是最好的武器。她没有直接参与对姚笛的“封杀”,但却在无形中影响了公众对姚笛的评价,也间接地阻碍了姚笛的复出之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反击,比直接的对抗更具杀伤力。

马伊琍在离婚后,也开始了新的生活。关于她的新恋情传闻,也时不时出现在娱乐新闻中。

无论是与小鲜肉的绯闻,还是与圈内人士的交往,都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这从侧面反映出,马伊琍已经从“周一见”的阴影中走了出来,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她的个人生活,也成为了她事业的一部分,为她增添了更多的话题和关注度。

马伊琍和姚笛的十年恩怨,不仅仅是两个女人之间的战争,更是娱乐圈权力博弈和公众道德审判的缩影。姚笛的复出受阻,反映了娱乐圈对“劣迹艺人”的零容忍态度,也凸显了资本和市场的力量。

而马伊琍的成功,则展现了个人选择和努力的重要性,以及舆论引导和形象塑造的技巧。这十年,也是公众道德观念和评判标准不断变化的十年。

从最初对姚笛的口诛笔伐,到如今对马伊琍的理解和支持,公众的道德评判标准也在逐渐趋于理性。

这起事件,也引发了我们对娱乐圈双重标准的思考,文章作为事件的另一位主角,虽然也受到了影响,但并没有像姚笛那样被完全封杀。

他仍然有机会参演影视作品,甚至担任导演,这种差异化的对待,反映了娱乐圈对男女艺人的不同标准,也折射出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道德评判差异。

媒体在整个事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最初的曝光,到后来的跟踪报道,媒体的放大效应,将事件的影响力推向了极致。

媒体的报道,既引导了公众舆论,也影响了事件的走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的责任更加重大,如何客观、公正地报道事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笔者观点

马伊琍和姚笛的故事,仍在继续。她们的命运,交织着娱乐圈的权力博弈、公众的道德审判和个人的选择。

这场持续十年的“战争”,没有真正的赢家,也没有真正的输家。它留给我们的,是更多关于娱乐圈、关于道德、关于人生的思考。

0 阅读:32

云莳一

简介:半水半山半竹林,半俗半雅半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