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各级机构深化合作,探索慢病管理新模式

寒天看健康 2023-12-03 09:31:08
视频加载中...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防病已经成为目前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自2016年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来,相关工作已初见成效,但仍需要继续贯彻落实。 2022年的最新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正在不断加深,以江苏省为例,65岁以上老年人占比已经达到17.8%,比2021年提升4.2个百分点。这既是我国医疗水平提高的体现,也是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挑战。 为提高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减轻社会医疗压力,国家卫生部号召各级医疗机构共同协作,推动社区慢病管理,以未病先防、已病防重为主要目标,全面防治社区内居民慢性病。 天津市职业病防治医院也相应国家号召,除继续做好本院职业病防治工作外,还设立骨科、皮肤科、特色心理医疗等科室,以及职业病公卫项目为主的专科,给周边群众提供健康监护,作为医院的发展方向、定位。 为此,我们特别采访了天津市职业病防治医院的唐兆贺副院长,与大家一起了解当前慢病防治工作推行时遇到的问题,以及经验和展望。 唐副院长认为,作为社区管理慢病工作中的一环,医院首先要分析自己的患者来源,以天津市职业病防治医院为例,除了医院设立之初的职业病,还有周边群众的常见病的防治、随访。 根据数据统计可知,目前社区慢病以高血压为主,疾病可占到所有慢性病的80%以上,这提示高血压发病率高,造成医保、家庭负担大,同时还是社区内人员死亡的主要诱因,可超过70%。医院目前在慢病方面只能关注到大部分的治疗环节,预防方面工作占比较小。 唐副院长认为慢病管理,尤其是高血压管理,主要还是医防结合,但普遍存在防、治中治大于防的问题,医防结合的推行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四个方面,第一是相关部门与医院沟通过少。现在医院在临床中采集到数据上报后,并无明确反馈信息,也就是说信息发布和治疗机构和疾控部门之间的沟通十分有限,导致信息传递之间存在滞涩,怎么结合还需要继续探讨。 第二是很多慢病依赖社区,需要建立档案,但健康档案中不会记录治疗过程,重要的干预措施存在缺失、脱节。疾病发展是个慢性过程,需要综合多种信息分析,治疗信息十分重要,患者自身传达信息时缺乏专业性,且各个医院之间的就诊记录、治疗记录不能互通,严重妨碍了慢病管理。 第三则是学术方面,以高血压举例,目前临床血压达标率不足,且群体防护目标筛选不到位,导致收益率仅在10%左右,而且受限于技术层面,目前对风险的控制也不能达标。也就是慢性病总体用药,整体控制差,个体不达标,两个极端问题共同存在,是慢病管理更深层次的问题。 第四从社会层面,慢病管理人员不足,各机构责任不清,机构间流转无有效信息沟通,慢病人群对疾病认知不足,且存在较大差异,以高血压吃盐为例,这些需要群众自控的环节,机构很难干预或监控。 而且慢病进展缓慢,出现并发症的拐点差别大,患者自己认识不足也没法掌握,不够重视,依从性差,导致就诊时多半是因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影响难以挽回。 发病率高、危害程度大、经济负担大、管理人员不足、慢病人群意识不不到位,是目前慢病管理的主要问题。唐副院长满怀忧虑地这样总结道。 在谈到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时,唐兆贺副院长认为慢病管理首先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按规范推行工作,另外还要在工作中积极提高被管理人员的医学素养。 以近期的呼吸道感染高峰为例,存在大量轻症人员集中在大医院,造成了医疗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强调社区医院的重要性,同时要让患者明白固定医生就诊的必要性,稳定由同一个医生治疗,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和病情,对慢病管理非常有益。另外生活方式干预对降低慢病,尤其是高血压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非常重要。 谈到慢病管理的未来,唐副院长提到了目前5G对信息传输速度的积极影响,也表达了对数据安全的担忧,他认为这需要在未来由研发机构与临床医生共同解决,慢病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都应积极探索,而他也会为慢病事业殚精竭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