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之间的相处,总有些让人摸不透的“界限”,既亲密又疏离,尤其在婆媳关系里,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碗炸鱼,从不大点的事,却成了家庭中潜藏情感的放大镜。
我妈这双眼睛,看东西越来越不清楚了,手术是不能再拖了。
我把年的事一安排妥当,就抓紧时间带她去做了。
检查、手术、后期药费,一笔下来竟花了一万多。
虽然开销大,但她的眼睛恢复得不错,我心里还是挺踏实的。
让我意外的是,嫂子年前来找我,悄悄塞给我五千块,说是要替我妈分担一半手术费。
嫂子娘家的经济条件一般,但她家里的这份心意真让我动容。
我当然没收,想着自己家条件还算过得去,何必再让哥嫂为难。
其实这些年,哥哥和嫂子的日子挺紧巴的,但一家人血浓于水,有时候真没必要计较谁出多谁出少。
按理说,钱上面是这么个道理,那鱼上呢?
周末回娘家,我妈刚好在厨房忙活着。
我既没吃早饭,也没顾上准备午饭,还想着家里又不缺吃的,赶紧凑合着对付一顿。
正想着吃点啥,哥嫂带着侄子们回来了。
嫂子一进门就兴冲冲地说她娘家准备了一条大鱼,特意炸好带回来的。
鱼金黄酥脆,看得人直流口水。
嫂子客气地问了一句:“晓晓,来尝块鱼吧。
”她两个儿子凑到盘子边,吃得正香。
我肚子咕咕作响,实在没忍住也坐过去了。
结果还没动筷,我妈从厨房一把喊我过去滴眼药水。
等进了厨房,她却笑着跟我说:“别吃!
那鱼是人家娘家拿给外孙的,你去凑啥热闹?”她说嫂子只是客气几句,不是真的要给我吃。
我妈的话让我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接,站在原地发了会儿呆。
确实,我哥一家和爸妈都是一个灶上的,人家娘家给送东西,似乎不关我什么事。
可打心底里我总觉得,这样连块鱼都不能吃,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偏偏我妈却认准了这个“界限”。
其实不光是炸鱼的事,从我哥结婚起,我妈就有种奇怪的“边界意识”。
家里客厅自打哥嫂搬进来后,她跟我爸几乎不大进去。
如果真有什么事,也会先征求嫂子的意见,哪怕只是取个放在柜子里的东西。
更让我想不通的是吃的。
小时候,家里几个鸡蛋都能抢着吃,可现在情况完全变了。
嫂子生二胎时,她娘家送来了好几百个土鸡蛋,大夏天放不住,最后竟然变质了。
我妈愣是一个没动,甚至自己想吃鸡蛋还跑去买。
你说儿媳妇的娘家送的就真碰不得吗?
这分得也太清了点吧。
我哥也替爸妈抱过不平,说他们这样小心翼翼的干嘛,咱们住一起,不至于像陌生人一样。
但我妈的反应总是很简单:“不是不给我吃,我就是不想自己去拿。
再说了,吃多了还被人说,咱图啥?”
可这些话听得我实在有点不是滋味。
婆媳再怎么分得清楚,家还是一个家,何必非得搞得这么见外?
我总觉得,会不会亲情因为这些“分寸”反而疏远了。
其实,像我妈这样的婆媳“谨慎”,村里也不是个例。
邻居李婶总说,她孙子喝的牛奶他们一家从来不动,因为是儿媳妈妈送来的,不好意思吃。
亲戚家也是,家里水果宁放烂,也不直接分给公婆。
聊起这些,村里不少老人都觉得对。
我妈说得最多的一句是:“小心一点总没错,别让人嫌你不懂规矩。”可这种小心的气氛对于家庭来说,真的好吗?
就像那炸鱼,如果我妈不拦着,或许哥嫂根本不会介意这块鱼我是否尝一口。
可是再站在我妈的角度想,她可能是觉得这么一丁点小事,避免误会才显得更妥当。
问题是,当亲近的家庭关系被这样的“谨慎”层层包裹时,亲情之间的温度似乎也少了几分。
家庭是避风港,归根到底,是因为人心可亲。
像我妈这样的小心翼翼,虽是出于好意,却难免显得生分了些。
婆媳之间的界限感确实存在,但细想一下,如果每一步都婆婆先退让,把所有亲密都压在儿媳一家身上,两边都可能会累。
其实,有时候不过是缺少一声“你直接吃吧”这样的简单沟通。
我也理解我妈,这种老一辈的谨慎往往是她们表达“退一步”的方式,但亲情里,彼此走近一点、别太远,或许才是更好的相处之道。
不用在意太多规则,大家敞开心去交流,什么“该不该吃”的尴尬也会少很多了。
走出这炸鱼的小故事,你家里的婆媳、兄妹之间又是如何相处的呢?
我也想听听你们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