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朱德孙子犯罪被判死刑,康克清: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青陌读史 2025-02-05 14:53:09

1983年10月,一位名叫朱国华的年轻人,因触犯法律而被判处死刑,朱国华的死震惊了一些人,因为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朱德元帅的孙子。

出生于1957年的朱国华,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为此,他深得家里长辈的喜欢,尤其是爷爷、奶奶。

不过朱德虽然疼爱孩子却从不娇惯,他不但经常给晚辈们讲革命历史,还督促他们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为国家建设出力。

除此外,身为高干子弟的朱国华,和家里其他孩子一样,从未享受过任何特殊待遇,读书后都是自己坐公交车去学校,穿着打扮甚至比普通人家孩子朴素。

因为爷爷的教诲,朱国华从小就很乖巧,不但学习努力,性格也很沉稳,谁也没想到,后来的朱国华竟然会走上犯罪道路。

1976年,朱德因病去世,同年,19岁的朱国华也走出了校门并被分配到天津铁路局工作,因工作努力、谈吐不凡,初到工作岗位的朱国华颇受领导和同事们的喜欢。

彼时的朱国华还很规矩,上班时兢兢业业,下班后的他,因为喜欢画画,经常一个人埋头在房间里画画或者研究工作。

此时的朱国华已经年近20,又因为之前表现得很乖巧懂事,家里人对他格外放心,很少干涉和过问他的生活。

万万没想到,少了约束的朱国华,竟然会沾染上一些不良风气,因为他身份特殊,单位里一些年轻人都喜欢巴结他,经常喊他聚会。

时间久了,感受到自由的朱国华越发的放纵自我,完全将爷爷的教诲抛到了脑后,后来他不满足于简单的聚会,开始出入歌舞厅。

就在家里人以为朱国华踏实工作时,将来可以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时,他已经迷失了自我,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越走越远,已经忘了初心。

到了八十年代,朱国华彻底沦为纨绔子弟,因厌倦工作,他经常旷工,领导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几次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可朱国华就是不知悔改。

朱国华仗着自己是开国元勋的后代,甚至不把领导们放在眼里,他猜想,那些人压根不敢把自己怎么样。

和领导们的约束不同,那些将朱国华拉下水的“朋友”们,把他捧得高高在上,甚至怂恿他看一些禁忌片,这为朱国华在男女关系上犯错误埋下了伏笔。

因朱国华出身于高干家庭,本身形象、气质也不错,他成了许多同龄女子爱慕的对象,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朱国华竟然租了一栋二层小洋楼,和那些社会朋友纵情声色。

如果朱老总地下有知,自己疼爱的孙子竟然如此堕落,内心一定很悲痛也很气愤,可朱国华却已经忘了爷爷曾经说过的:不管到什么时候,都要保持低调、淳朴的生活作风。

除了生活放纵、奢靡外,领导们发现朱国华换女友的速度极其频繁,隐约中有了不好的预感。

要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的思想还很保守,频繁更换女友的朱国华作风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可朱国华压根不在意,每次领导劝说他时,他立即搬出自己的家庭背景,领导们无可奈何,也为朱老总感到心痛。

只是朱国华没想到,张狂的代价是死亡,他终究是自己的错误买单了.....

到了1983年,朱国华因为生活作风混乱等原因被抓捕,据他人提供的供词,朱国华致使50多名女性成为受害者。

可面对正义的审判和法律,朱国华依然不知悔改,要么就不承认,要么就搬出爷爷,甚至当众和审讯人拍桌子,态度极其嚣张。

但法律不会纵容他,最终因为犯罪情节严重,朱国华和自己的同伙被判处死刑,听到这个结果,不服气的朱国华提出了上诉,只不过上诉结果是维持原判。

直到触摸到死亡,朱国华才深感害怕,他幻想着家人可以将自己救出去,却不知家人得知他的罪行后,除了生气和失望外,别去其他,尤其是他的奶奶康克清。

朱国华被抓捕后,消息就传到了康克清那里,得知朱家竟然出了如此道德败坏的子孙,康克清怒不可遏。

与此同时,康克清也想到了丈夫生前的交代:“如果子孙后代们犯了错误,不要生气也不要袒护,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直接登报和他们脱离关系就好!”

所以当朱国华的审判材料递交到康克清手中时,老人家气到手发抖并写下了四个字:同意死刑。

几天后,朱国华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那些受害者的家属们,无不拍手叫好,同时也感叹法律的公正。

朱国华被执行死刑的次日,康克清像往常一样上班,刚上车她就感觉到,司机似乎有话要说。

康克清选择自己先开口:“刘师傅,我孙子昨天被枪毙了!”虽然知道真相,但刘师傅还是心里一颤,他主要担心康老的身体。

一会儿,刘师傅小心地说:“听说您在判决书上签字了!”康克清听后,回到了九个字: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想到朱老总一生为革命南征北战,哪怕贵为开国元帅,生活也是简朴至极,在国家困难时期,工作人员想给朱老总偶尔改善一下伙食,补养一下身体,都被朱老总严词拒绝了。

朱老总经常说,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革命年代有多少人牺牲,虽然现在国家安稳了,可一切刚起步,我们得勤俭。

从革命年代走过来的康克清也如此,家里的床单哪怕漏洞了也不舍得更换,衣服破了就缝缝补补。

所以,得知孙子竟然贪图享乐甚至触犯法律,违背道德底线,康克清的心痛可想而知,但自始至终她都没有为朱国华开脱和求情的想法。

在康克清看来,丈夫若是在世,也会做同样选择的,而且,如果自己去求情,那就是对不起国家,更对不起人民。

就这样,在爷爷去世七年后,25岁的朱国华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而就在他被枪决几天后,康克清再次将家人召集到一起,开了一次家庭会议。

康克清一字一顿地说:“你们要记住你们爷爷的教诲,如果有任何人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下场会和朱国华一样,这个家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会是你们的靠山和庇护所!”

正因为家风严格,不徇私舞弊,此后朱家再也没有人重走朱国华的路,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都是兢兢业业且低调的。

从这件事上,我们也能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真的做到了大公无私,在他们眼里,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哪怕是至亲犯了错误也必须去承受其后果。

这样的精神品质,应该得以延续和传承.....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