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2月24日凌晨,是刘源此生都难忘的日子。这天,他带着为数不多的行李来到了人头攒动的北京火车站。
此次,刘源不是去学习也不是去探亲,而是跟随当时绝大多数青年一起去上山下乡。
在拥挤的人群中,刘源只能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这个人就是刘源的妹妹,她也是当时家里唯一来送刘源奔赴乡下的亲人。
想到兄妹就此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聚,再想到不知身在何方的父母双亲,刘源的心就堵得慌。
妹妹更如此,她的脸上写满了哀伤的神情,似乎有千言万语要盯着哥哥却不知如何开口。
感受到妹妹内心情绪波动的刘源,甚至不敢多看妹妹一眼,生怕自己情绪失控,他拿起背包就踏上了列车,甚至都没有回头。
躲在角落里的刘源,偷偷地看着窗外已经哭成泪人的妹妹,自己的泪水再也不受控制。
妹妹探着头拼命地朝车厢内望着,可刘源不敢抬头,直到列车启动,刘源才突然站起来望向妹妹。
兄妹相视那一刻,他看到妹妹喊着“源源哥,保重!”一直到列车将妹妹甩在后头,刘源才回过神。
和其他青年不同,刘源的内心既没有那种响应号召的狂热,也没有对未来艰辛生活的恐惧。
当列车驶出北京站时,刘源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物,他心里想的念的都是父母和姐姐、妹妹们,脑海中放映着一家人在一起的画面。
身为刘家最小的儿子,原本刘源的生活是平静的,虽然当时生活并不富裕,可他内心里的幸福指数依然很高。
但突来的变故,却让他的家变得支离破碎,最痛苦的是,他无法得知亲人们的下落,这种未知带来的恐惧超越了一切。
列车将刘源带到了山西,当时他和其他20多位知青被分到了山阴县白坊村,村民的反应让刘源很意外。
到达村口时,他看到村民们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正拉着横幅迎接他们,虽然村民们穿着朴素,可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着真诚的笑容。
村民们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刘源也驱散了笼罩在他内心深处的阴霾,他沉寂的心瞬间被点燃了,告诉自己说:“一定和村民们好好相处,为支援农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当时刘源单独居住,虽然宿舍很简陋,可他并不觉得孤独和冷清,相反因为有了独处的机会他很高兴。
知青生涯正式开始后,刘源很快就适应了农村生活,白天他和当地农民一起下地干活,到了晚上他大多数时间就看书、学习。
除此外,刘源还会帮老乡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算算账或者写写家书,老乡们对刘源也很真诚和友爱,有些长辈经常邀请他到家里吃饭。
尽管都是简单的粗茶淡饭,但刘源却找到了家的感觉,他终于体会到父亲曾说过的那句话:“中国的农民是最好的农民!”
到了1972年,是刘源下乡的第三个年头,虽然他已经适应了农村的一切,但他心里还是有担忧,挂念不知在何方的父母。
于是这年秋季,刘源决定回北京,寻找父母和姐姐、妹妹们,当时交通还很落后,刘源走了三天乡间小路才坐上通往北京的列车。
望着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北京,刘源内心是百感交集,真正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物是人非。
几天后,他终于和三姐妹团聚,但四个孩子都不知道父母身在何处,内心的焦虑已经达到了顶点。
商量后他们决定给上面写信,可收到的回信却让刘源和三姐妹痛哭不止,原来,他们敬爱的父亲已经早在1969年就去世了。
父子一场,竟然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这也是刘源此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得知父亲不在后,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快见到母亲,请示终于得到了批准,可母亲的境况似乎也不好。
短短三年时间,母亲的头上就多了一些白发,脸上的皱纹也越发明显,唯有那双眼睛依然很明亮。
母亲的表现更加激动,虽然孩子们就在眼前,她却觉得一切都不真实,不停地打量着,生怕这是一场梦。
过了一会,母亲才哽咽说出几个字:“没想到你们还活着!”随后母子无人相拥而泣,那种劫后余生的感觉,没有经历过的人不足以体会。
这次分别后,刘源又在农村生活了三年,这期间刘源一直牢记母亲的盯着,踏实做事,多都为人民服务,空闲时间就多学习。
所以在农村的七年也是刘源成长最快的阶段。重返北京后,刘源在工厂工作了两年,并于1977年重新走进了高考考场。
因从未中断过学习,刘源成功考入了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中断的求学梦再次被开启,和万千学子一样,刘源内心很激动。
毕业后的刘源并没有留恋城市生活,和母亲商量后,他再次选择去基层,他知道只有贴近人民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
刘源的工作能力得到了上下的认可,曾一度坐到了河南省副省长的位置,后来的刘源又服从安排,主管水电部门。
水电部是一个苦差事,但刘源从未抱怨过,他也是出了名的能吃苦,哪里有需要他都会亲自前往,忙到顾不上吃饭、换洗衣服都是常态。
但凡跟刘源接触过的人都盛赞说:“他没有丝毫的架子,而且事事都为老百姓考虑,是真正的父母官!”
如今的刘源虽然已经年过七十,但他没有选择安详晚年,而是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虽然父亲去世时,刘源才十几岁,但他从未忘记过父亲的教导,那就是,终其一生都要为人民服务。
刘源做到了,他没有辜负九泉下的父亲,不愧是红色后代,向刘源将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