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年前,高速铁路还是一个刚刚诞生的新生事物。
那时我国为了应对美国“两房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开启了4万亿投资,在国内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
“八纵八横”的铁路网规划,就是始于那个时候。
如今我国的高铁网络已经基本建成,高铁也一度成为了人们出行的首选。
可最近一段时间,坐高铁的人越来越少了,人们开始更多的选择其他交通方式出行,有人说是高铁变味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
一、票价提升带来的乘客流失最核心的问题当然是票价提升。
在高铁刚刚诞生的时候,票价虽然明显超出普通列车,但超出的幅度,还远远没有达到今天的程度,那时的高铁票,拥有着足够的性价比。
再加上刚刚诞生的高铁是一张国家名片,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乘坐高铁出行是一场新奇的体验。
那个时候的高速铁路,是一项少有的“我国完全领先外国”的高科技出行方式,很多新技术、新指标都是在我国的高铁运营中率先使用的。
一时间人们的出行需求爆发式的集中到了高铁上面。
而且那时的高铁,检票流程方便顺畅,车站还在离城市较近的位置(那时很多高铁线路使用传统车站),出行非常方便,相对乘坐飞机出行,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
一时间,航空市场承受了巨大压力。
而且在那时,我国还不能自主生产大型客运飞机,国家也在有意放缓航空客运的发展脚步,大量规划中的机场被叫停,各地政策都优先支持高铁建设,那是一个高铁发展的黄金时代。
可再美好的黄金时代,也不可能永远延续,最近几年高铁开始不断涨价,这让之前习惯乘坐高铁出行的旅客们怨声载道。
而且高铁价格涨了,方便程度、舒适程度、对旅客的服务都没有明显提升,高铁票的性价比被拉下来了一大截。
高铁的出现,也没能改变一直以来“旅客只要进了铁路总公司的管理范围,就买什么都贵”的情况。
在高铁票的价格已经如此昂贵的情况下,高铁上的餐饮依然“物不美但价高”。
现在高铁上的餐食,从15元到88元有7个价位选择,可15元的供不应求,剩下的鲜少有人问津。
这就说明高铁上的餐食要么太贵了,要么不是一分钱一分货,乘客们是被迫选择最便宜的那一档来果腹,完全不是在高铁上享受服务和美食。
铁路管理部门显然也没有把提供餐食当成给旅客留下正面印象的机会,而是继续当成一个创收的来源。
一次“勉强”的体验必然留下长期的坏印象,吃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出行体验。
在吃上的“服务”都没有体现出服务的态度,其他方面看似光鲜的服务就都是表面功夫了。
二、自身限制和车站地理位置的不便现在的高铁站建得离城市越来越远,已经有高铁站建在了距离市区2小时车程的位置,这样的位置选择,已经让高铁失去了原本的优势。
如果一位旅客在出行的时候,需要忍受2个小时的市区交通才能把自己运到高铁站,那他为什么不选择乘飞机出行呢?
说不定票价还更便宜,还有往返机场的大巴免费接送。
而且高铁出于安全考虑,只能在白天运行。
如果一位旅客计划搭乘最早的一班高铁,他就需要在凌晨起床,而且还要有车能够送他前往远离市区的高铁站,这无疑多加了一层不便。
在到达目的地之后,很可能也处在一个距离城市中心很远的车站。
如果是长途旅行的话,到达的时候就已经是傍晚,这个时候还需要忍受1-2小时的车程前往城市中心,一整天就都用来在路上奔波。
没有“夕发朝至”无疑是高铁出行的一个劣势。
还有天气原因对高铁的限制。高速铁路运行对天气的要求比较苛刻,要求整条线路上的运行条件都达标才能开行,一旦线路上有1处不满足运行条件,高铁列车就会晚点或者需要临时停车。
三、其他出行方式的兴起和竞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私家车已经普及,人们可以选择更多的出行方式。
这些年国产汽车强势崛起,而且技术领先,功能齐全,很多家庭换车之后,自驾游成为了他们的选择。
和高铁旅途要在公共空间中待很长时间不同,自驾游旅行的时候,一家人可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而且更宽敞、更自由,也可以带更多的私人物品,舒适度增加了不止一个级别。
而且汽车可以实现“家门口到家门口”的运输,随时停随时走,在出行时间和地点上都有更宽广的选择范围。
相对于只能在固定时间、固定站点上下车的高铁来说,自驾游无疑是汽车时代最为个性化的出行方式。
高铁还有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是国产大飞机。
随着C919投入运营,国家之前有意放缓民航发展的政策必然转,而且这些年在高铁的竞争下,大量民航公司都进行了降价。
如今的它们,已经适应了使用低价来和高铁争夺市场。
在居民收入提升和机票降价的“双向奔赴”下,如果国内开启新一轮的大规模机场建设,民航很有可能成功逆转,重新成为长途出行的主流选择。
结语经历了10多年的高速发展,高铁逐渐成为了人们出行的首要选择。
可是近些年,随着高铁建设的大规模推进,高铁站建得离城市中心越来越远,这让高铁的便捷程度大打折扣。
在这样的情况下,高铁票的价格还在上涨,人们自然会选择其他的出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