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认为人性是矛盾的混合体,既有伟大的一面,也有渺小的一面,充满不确定性和自相矛盾。人既追求伟大、幸福和完美,又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可悲和缺陷,这种矛盾构成了人性的复杂本质。
2、帕斯卡尔以独特方式看待人类价值,既主张尊重人性中美好天性,又强调应警惕人性的卑劣面。他认为人具备认识真理和获得幸福的能力,却往往无法真正掌握真理。
3、帕斯卡尔虽不认同"人性恶"理论,但深刻洞察人性的软弱与阴暗,指出其根源在于人既不能认识上帝,也不能认清自我。他强调,若不接受耶稣和承认自身罪性,人就无法真正认识上帝或自己,最终陷入自我欺骗与虚伪。
4、帕斯卡尔认为,人认识自己与认识上帝密不可分,这种上帝观具有人道主义色彩。他将人性的邪恶根源归结为"罪",即缺乏对上帝的充分信仰。上帝被视作人类的拯救者,通过理智和神恩将宗教置于人的精神与内心。人唯有认识到自身的罪性与可悲,才能真正认识上帝,这种自我认知恰恰体现了人的伟大。
5、帕斯卡尔敏锐指出人性的矛盾:人们常忽视自身脆弱,盲目自信能把握理性和正义,即便屡屡受骗仍归咎于个人而非认知方法的缺陷。这种自认智慧实则愚蠢的表现,被他直觉地捕捉为典型的人性弱点。现代心理学证实,这种现象属于自欺欺人或认知偏误的范畴。
6、帕斯卡尔强调的是人的两面性,人的心灵的真实图画是:人既不是天使,也不是禽兽;但不幸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帕斯卡尔是在基督教的教义框架中相信,人有天使的一面,也有禽兽的一面。
7、基督教认为,上帝规定人的本性,上帝创造的人有神的形象,但并不具有神的品格特征。人是上帝最高级的造物,人类被创造得像上帝,但并不是在全知全能方面。人类像上帝(但不是上帝)的方式包括我们与上帝建立正确关系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自由选择、推理、创造、交际、对其他被造物的支配,等等。
8、然而,人类始祖的堕落深刻改变了人性。罪使人悟性变暗、意志受损,欲望变得邪恶。虽然堕落后的人仍保有上帝形象并可能获救,但必须依靠信仰才能向天使升华,否则会堕落成禽兽不如的状态。
9、人处于这种不确定的存在状态中,既有高尚与喜乐,也有不幸与悲哀。即便堕落,人仍未完全失去灵性之光,常渴望表现为天使。但这种显意识的善良愿望下,常隐藏着禽兽不如的邪恶,而人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这些恶。历史上许多罪恶正是以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善良愿望之名大行其道,最终将人引向地狱。
10、人类常陷入的自我欺骗状态:人们往往虚伪地谈论美德(如谦卑、贞洁),却缺乏真正的实践。帕斯卡尔指出,真正的智慧在于直面人性的双重性——既要承认人与动物的相似(兽性),也要看到人的崇高(天使性)。只强调其中任何一面都是危险的,唯有同时认识这两方面,才能获得有益的自我认知。
11、帕斯卡尔观察到人性中存在一种矛盾现象:人们对小事(如金钱、职位)异常敏感,却对生死、信仰等重大事情麻木不仁。他认为信仰上帝是最重要的事,但若将这种信仰普遍化为抽象原则,可能导致人们过度崇拜某种主义、政党或民族,从而忽视与个人幸福相关的日常事务。这种对重要性的判断会因时代和社会环境而异。
12、帕斯卡尔把宗教信仰视为人最重要的需要,但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人性洞察者。他是一位智者,但我们从他那里得到的并不是某种永远正确、不会错误或不容怀疑的真理。帕斯卡尔自己就是他所观察和理解的普通人类中的一员,而不是像某些“伟大真理的发明者”那样,超越在普通人类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