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如果时间前移10年甚至5年,咱们对买房都坚定不移,一是有实实在在的需求,结婚、养老、上学都需要房子,另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房价持续上涨,虽然有时候涨得慢,但行情在这,对楼市都很看好,可是从2022年开始,特别是到了2023年,情况就不同了,内行人甚至直言:楼市可能会有“后遗症”,这是真的吗?下面来看看吧。
记得在去年底,就有媒体发表了文章《楼市极为特殊的一年, 2023年还能买房吗?》,当中有两点,值得你我关注:
1、房地产既是动力也是风险,大家普遍认知,房地产对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贡献,占gdp比重约为7%,如果把建筑业也算在内,占比更是达到了14%,可与此同时,不论是个人还是房企的资金来源大多是贷款,而这就风险,如果把房地产贷款和以房地产作押品的贷款都算上,直接占到贷款余额的39%,要知道这个比例很高了。
2、影响最大不是供求关系,而是预期,其实这点不论是房地产上升期还是现在都是如此,很多人买房都是看氛围,除非是特别着急,例如子女要结婚,否则都会推迟买房时间,一旦预期不高,2023年房地产热度自然也会受影响。
每次说到这,笔者就想起了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的那句话,在楼市中狂欢的日子不多了。这句话对当下的房地产同样适用,今后自住买房没问题,但投资买房不可取。无独有偶,也有业内人士表示,2022年以来,房地产楼市最大的变化——房价上涨预期被打破,如果这点不改变,那么就会成为2023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后遗症”,房价也很难再出现类似五年前、十年前的大幅上涨了。
基于此,咱们可以得出结论,如果说2023楼市有没有后遗症?那么短期买房预期不高或是最大的后遗症。不过,近期高层也对未来房地产做出了新的表态,特别是这两个新信号,值得关注,涉及到3类人:
1、近期,高层刘鹤表示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这点就能看出,短期内房地产的作用依然存在,但不走老路,而是向新的模式转型,例如保交楼,原本房子交付是行业内问题,可是如果不能保障,那么就是民生问题,
2、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表态房地产是支柱,不能大幅度摆动,而是保持总体平稳。按照咱们的话来说,就是特要坚持房住不炒,继续投资炒房只符合一部分人的利益,想实现房地产健康发展,就要逐步“去金融化”。
毫无疑问,按照高层表态的2个“新信号”,今后的房地产走势就基本清晰了,并且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也会受到影响,笔者总结,主要有3类人:
一是纯刚需族,对于这类人来说,保交房是最关键的一点,很多人都是首次买房,要么是定居,要么是做婚房,不论怎么样都很着急,可辛辛苦苦攒的钱,最后虽然买了房子,可始终交不了房,还得继续租房;二是改善族,2023年住房消费将成为中国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改善性购房需求有望“挑起大梁”。原因很简单,不少人早就买了房子,可是要么是不够住,要么是想换到更好的地段,未来置换人员占比也会逐步提高,而稳定房地产就是很好的保障。
还有一类就是房企,不论是高层表态的保交楼,还是近期提出的“现房销售”,这些都对房企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么是转型求发展,要么是逐步被淘汰,二者只能选一。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