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充足时间来建国的司马昭,为什么非要司马炎来建立西晋?

明月扶摇 2023-04-17 09:08:12

在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和哥哥司马师的不懈努力下,权力传到司马昭手上的时候,司马家族已经消灭了中央和地方的绝大部分反叛势力,并建立起了自己的拥护力量,完成了改朝换代的最终格局,可以说挡在司马昭篡权建国前面的障碍已经被扫清地差不多,而司马昭此时正值壮年,司马氏完成封邦建国,创建社稷的梦想应该由司马昭来实现的,但是最后结果大家都知道,是他的儿子司马炎来建立晋国的,那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才出现如此结果。

自王莽篡汉后,权臣篡位的流程都已经有了固定步骤了,经过司马昭历代前辈们的努力,篡权流程已经差不多完善好了。最先便是获得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和剑履上朝这三项特权,但是在这一步骤是看不出一个人是否忠心的,历史上很多想匡扶社稷的忠臣都获得了这样的荣耀,比如说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但最终完成改朝换代的权臣,无一不在起步阶段获取这些殊礼。

接下来的步骤便是加九锡和出警入跸,这两个特权是作为帝王的标配,到了这一步就已经能看出臣子是否有篡权之心,因为有志于改朝换代的权臣们,无一例外都追求"九锡"和"出警入跸"的殊礼,而忠诚无二的重臣则往往会采取拒绝的态度,到了这一步权臣和皇帝已经没了缓和的余地,双方之中必须有一个要下台。

最后的步骤便是便是封邦建国、创建社稷,到了这一步就说明皇权已经失败无力回天,因为这代表着权臣的权势可以继承下去,并已经逐渐侵蚀原有国家的领土,只差选个好日子让皇帝禅位。

但是司马昭的操作却是没走这套完善的流程,他的操作更骚更繁琐,所需的时间更长,以至于在漫长的篡位流程中出现了不可挽回的大岔子,让司马昭终其一生都无缘皇帝位。

公元255年,司马师去世,临走前把朝廷大权递交给司马昭,此时魏国和司马家族内部的反抗力量早已经被司马师消灭大半,司马昭掌权之路是走得比较平静和轻松。朝廷想封他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助朝政,带剑穿履上殿,但是司马昭他不接受,这个可以理解,老传统,三辞三让。

公元256年六月,朝廷封司马昭为高都公,封地方七百里,加九锡,假斧钺,晋号为大都督,带剑穿履上殿,司马昭又不接受。

就在朝廷和司马昭在不亦说乎的玩辞让游戏的时候,淮南的诸葛诞忽然与东吴勾结反叛,这也是司马代魏的过程中最后一次内部反噬了,不出意料,司马昭凭借着对魏国的大部分地盘的掌控,以绝对的优势平定了诸葛诞的反叛。但是通过这次平叛,就可以看出司马昭与司马懿、司马师的差距。司马昭花了大半年时间,还是靠诸葛诞与文钦内讧,才最终平定叛乱,并斩杀诸葛诞并灭族。同样是淮南反叛,司马懿飞速擒拿王凌,司马师约一个月平定叛党,司马昭拖了近一年,师老兵疲,靠着天气大旱加敌方内讧才拿下。

内部叛乱解决后,在公元258年,朝廷又和司马昭开始玩起辞让游戏,这次司马昭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司马昭干脆一步到位,就直接操控朝廷封自己为晋公,加九锡,设置晋国,但是接下来司马昭却接连九次推让不接受,在一次次的封邦建国的赏赐与推辞下,朝廷众人和皇帝也逐渐开始回过味来,不由得吐槽心累,现在大街上谁都知道你司马昭的心思,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般也就推辞三次就差不多了,你这套把戏还一遍又一遍的上演,非要拿朝廷刷声望,这造型摆的也太繁琐了,大家都快急死累死了,司马昭你行行好,赶快篡权给大家一个痛快。

三辞三让的最初起源是帝皇楷模汉文帝受皇帝位时推辞了三次,才最终登上了皇帝位。但是到了司马昭这里,他非要为了面子和声望,一次次推辞,一次次刺激当今的皇帝曹髦,本来这个流程快点结束,早点让魏帝曹髦死心,但是司马昭却忽略了曹髦才十几岁,正是年轻容易热血上头的年龄段,也低估了曹髦的决心。

公元260年5月6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也是一个将司马家族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日子,往后无论司马家族如何清洗,也洗刷不掉司马氏的罪恶。曹髦见威权日去,国家政事自己不能作主,心中不安,又常忧虑被废受辱,干脆在宫内布置甲士,在司马昭上朝来刺杀他,这个计划很周密,有成功的可能性,但是曹魏的气运传到曹髦的时候好像全用完了,当天下起了大雨,司马昭没来上朝,宫里那么多刺客可以瞒住一晚,但是却不能瞒住一天,曹髦他知道自己要完了,因为这件事情迟早要被司马昭知道,他死志已生,直接在大白天率领还忠心自己的士兵,进攻司马昭所在的府邸,结果便是被心黑的贾充指使没脑子的成济在闹市中杀掉。

魏帝曹髦在闹市被杀对司马昭甚至司马氏接下来的篡位流程是致命的,本来封公建国的大计划被迫停止下来,这下好了,不用推辞了,曹髦在闹事被杀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坏了。皇帝可以死在皇宫里面,因为外面的大臣没有亲眼目睹可以糊弄过去,老百姓不知情可以搪揌皇帝病故,但是在大街上杀了皇帝,那性质可不一样了,百官和百姓都亲眼目睹了,这无论如何也糊弄不过去,司马昭在前面推辞了九次的晋王加封所产生巨大的威望和美好的德性荡然一空,司马昭当街社死,他本人也就此永远的失去了问鼎的可能性。

这样可好了,本来司马家族身为魏臣,吃着曹粟,却惦记着曹魏江山,这视为不忠;司马昭老爸司马懿洛水之誓当众违约,违反了时代主流信任观,让后面新生的晋国不能提倡"信";现在你司马氏当街杀皇帝,把"德"又失去了,以至于后来西晋根本管辖不了朝中大臣,只能提倡"孝"了,就如同李密的《陈情表》开头的那句话"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西晋也只剩下"孝"字了,这也是西晋后来的动荡悲剧的根源之一。

在得知曹髦死了的消息后,司马昭这个聪明人知道建立新政权在自己手里是不可能了,他只能尽量弥补,为后代铺路,思来想去,看来以德来服众的方式是不可能了,那就只能像后世的刘裕一样学习,通过无人能比的军功来再次塑造司马家族的至高无上的威望,来压制整个国家各方各面的不服,让他们没有反对的话说,而这个军功的获得方式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能是灭掉自称华夏正统的蜀国。

本来蜀国是可以在晋国替换掉魏国后再灭的,没办法,现在也只能先提前灭掉了。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迫使蜀主刘禅投降,蜀国自此灭亡。而司马昭也凭借着此战巨大的功劳完成了封邦建国的理想,新上台的魏帝曹奂以春秋时晋国的故地,共十郡,方圆七百里,封司马昭为晋公,晋位为相国,加九锡。

此时,司马昭离皇帝的宝座只差一步之遥,而且只他想,他就能立马让曹奂禅让,他的命运本该和曹丕一样,开创新朝,但是他深知自己不能这样做,因为自己身上背负着弑杀皇帝的污名,他做皇帝的话会为后来新生的晋国带来无穷的后患,司马昭也只能想着靠自己的儿子司马炎来完成这最后一步了。

公元265年9月6日,司马昭病死,时年五十五岁,葬于崇阳陵。仅仅过了3个月,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昭被追封为文帝,庙号太祖。

5 阅读:2080
评论列表
  • 吹水 11
    2023-04-30 20:00

    公然弑君,所以司马家不管谁做皇帝都没有威信,哪怎么办呢,只能靠世家。所以士族开始做大做强。

  • 2023-04-30 15:25

    晋就是一个垃圾朝代

    明月扶摇 回复:
    门阀控制下的国家罢了,可以说都算不上一个国家,是士族联盟统治的工具。所以胡人来了,当时很多人都帮胡人建立起了政体军事架构,要不凭借那些连小学文化水平不到的人怎么可能建立起一个国家的架构了。
  • 2023-05-09 15:49

    司马昭也想,没来得及被司马炎害死了!司马昭有换储的想法

  • 2023-05-11 10:23

    司马昭用邓艾钟会攻打蜀国不就是为了称公到王,司马昭封王没多久就挂了,拿什么称帝

    爱情钥匙 回复:
    不挂他也不能称帝,当街杀皇帝这种事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