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当了吴大帝,为什么他哥哥孙策的后代会过得那么惨?

明月扶摇 2023-04-23 11:19:18

以客观公正著称的晋朝史官陈寿曾在自己写的《三国志》里低调而又微妙地表现出了对孙权的不满,在三国志中,曹操和刘备去世时,都被他冠以天子专用的崩殂,而孙权则仅仅称之为诸侯所使用的薨。并且还曾把孙权比作勾践,勾践这个人我们知道,能共患难而不能同富贵,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孙权做出这样的评价,就意味着孙权他哥哥孙策的子孙后代应该过得不怎么样。

从孙权一生得经历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孙权这个人的性格,他是一个天生的权谋者,他不是战场上的将军,他就是一个诡谲的政客,是统御术的高手。他没有复兴天下的信仰,他只有不断根据利益灵活变动自己的底线,既能装孙子,翻脸的时候也毫不留情。

在刚接手东吴政权的时候,他立足未稳,重用以张昭、周瑜和鲁肃为首的江东的外来势力,但是因为张昭、周瑜这些人是孙策的嫡系,所以他对这些大臣是又用又防,等打赢赤壁之战后,孙权稳定了东吴局势,他就开始翻脸了。张昭也算是大功臣,但孙权一辈子都不肯让张昭当东吴宰相。对鲁肃好的时候,一见面就同榻而眠,听取了榻上策,鲁肃死后,因为鲁肃主张孙刘联盟,孙权还常常挑他的刺,说风凉话。把曹操打退之后不久,周瑜就死了,但是孙权怎么犒劳周瑜的后代?他把周瑜的儿子贬为平民,还不让周瑜的孙子辈后代周护当将军。

孙权他是一个冷酷的政客,他晚年东吴本土派的势力逐渐膨胀,为了打压臣子日益膨胀的权力,为了巩固吴国的基业,在太子孙登死后,他顺势策划了二宫并阙。什么是二宫并阙?也就是晚年孙权立孙和为太子的同时,又同时厚待自己的另一个儿子孙霸,就这样导致吴国当时分为两派,一派是以东吴四大姓陆、顾、朱、张为首的太子派,另一派则是以步骘、吕岱、全琮等为首,支持鲁王孙霸的鲁王派。最终长达八年的二宫并阙的结果便是为他打赢夷陵之战保卫吴国江山的大功臣陆逊被逼死,太子孙和被废,鲁王孙霸被赐死,参与这件事的所有大臣都被给予重罚,东吴的朝堂进行了一轮大洗,国力遭受到了重创。这事儿表面上看上去是孙权犯糊涂昏庸了,可实际上的情况,却是孙权拿自己的两个儿子作为代价来稳固自己的孙氏江山。可能刚开始孙权还不至于那两个儿子来牺牲,可是事态的发展往往是人所不能把控的,最终导致了这个结果。只能说对于孙权,在权力面前,亲情它还不够份,孙权他事事优先看到的是如何保住自己手中的权力。

孙权对于自己的两个儿子和大批功臣都能下这么狠的手,更何况他哥哥孙策的后代了。前面说过孙权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政客,是一个天生的权谋者。即便孙权接棒的产业江东五郡之地,即吴郡、丹阳郡、会稽郡、豫章郡和庐陵郡,是他哥哥孙策浴血沙场拼杀来的。可是当孙权做了皇帝之后,只是追封孙策一个长沙桓王,而且就连这个长沙桓王的爵位还不准世袭,没给孙策追封皇帝位也罢,但是用桓这个谥号就有点过分了,桓这个谥号,其实是个中谥,但是当时主流社会都认同大汉王朝衰败的罪魁祸首就是汉桓帝,而孙权给自己的哥哥孙策追谥桓的用意也很明显,一是让孙策的后人失去继位的法统权,二是抹除哥哥的贡献和影响,证明自己才是吴国的开拓者。

二宫并阙也是同样的道理,权利对于孙权来说是不能分享的。再有为了杜绝孙策一系夺权的任何可能,他还把孙策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亲侄子孙绍已封的吴侯爵位改封成上虞侯,把吴侯的爵位封给他自己的亲孙子,这可做得太绝了。连后世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禽兽王朝北齐的高洋都知道给自己的哥哥高澄加封个文襄帝的谥号,即使他哥给他戴了帽子;五代十国的太监王朝南汉国的刘䶮也知道给自己的哥哥刘隐加封襄皇帝的谥号,可以说无论高洋还是刘䶮这两个皇帝的性格其实都挺残暴的,但最起码他们还懂得感恩,明白自己的江山都是自己的亲哥奠基的,最起码舍得一个皇帝号。

总的来说,孙权其实是一个权力欲望很重的一个人,权力就是他的生命,他死死地握住权力,防止任何人从他手里抢走,直到生命地最后一刻。基于这个考量,孙权一生的高开低走,半生清明半生昏就有了很好的解释,年轻的时候,孙权不得不妥协,年纪大了,他再也不愿意做孙子了,所以他的晚年才会大行杀戮,他要用杀戮来找回自己早年因妥协而失去的尊严和权威。因为感受到权力的流失的可能性,所以才会策划二宫并阙来清洗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人,才会对自己有大恩的哥哥孙策一脉严防死守行苛刻手段,即使这个人是他的侄子,是他的儿子,是他最亲近的人。

0 阅读: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