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否认包产到户的优越性,我们村的真实情况告诉你

四渡河扫地僧 2024-12-04 14:52:26

现在关于大集体和单着干的问题,网络上讨论还比较多,争论也比较大。至于哪一个更优越,其实谁都看得出来。

毛主席有一句话说的好,解放前单了几千年,农民都是饥不果腹,从来没有改变。

但是到了毛主席时代,人民通过集体的力量,彻底改变这一状况。但有些人把创业期的艰苦奋斗给固化了,也就是说始终认为毛主席时代总是永远一成不变,都是物资匮乏。这显然是不对的。

社会始终是向前发展,毛主席时代把地基打好了,后面自然是由我们这一代人来建设高楼,所以说没有毛主席时代就没有今天,这是不可否认的。

那么,这前后时代一个是集体,一个是单着干,那么单着干又有什么优越性的呢?下面所说的都是我们村的一些事情,就可以看出来单着干到底有多好。

我出生于80年代,从我记忆起,我就看到我们村的禾场上都是一台一台的脱粒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还有两台拖拉机,都烂了,但这就表示着我们村在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进行半机械化。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很多人拿今天的机械化跟那时代的机械化来比较,意思是认为那时代的机械化简陋。这只能说明这样的人认知有问题。要知道现在的APP都在不断升级呢,作为那时代的农业机械化自然也会跟着社会进步而改变升级。农村开始机械化,这说明国家已经在农业上开始布局,对农民来说肯定减轻负担。这是一种社会进步。

但是后来开始单了,开始分田地,当时的分田模式我们那儿是按劳力来分的,也就是说未成年的孩子是没田地的,而且在外地做工在农村生活的人是没有田地的。

所以这样一来,就造成两个大人四个五个孩子的家庭分的田地少,因为大部分家庭孩子都没有成人,不是劳动力也就分不到田地。

在分田地的过程中,又有一种现象,也就是说既然已经不是私有制了,那么干部私心出来了,分田地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考虑自己要得好田地,然后跟自己关系好的也是分好的。其他的人分的自然差一点,偏远一点。

而且每家分田地不是一整块,都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这对于耕种的时候就造成把这块田地犁好就得挑着农具牵着牛去另一个地方干活,浪费了不少时间。

同时一块田本来集体的时候是一整块,但既然单了,就不可能给一家,于是只好分开,这一分开就要隔开几家的田地,就多做几条田埂,这么多田埂加起来,实际上浪费了不少土地。

但是这个田和田之间的田埂可能又容易产生矛盾。比如张三李四的田紧挨着,李四爱占便宜,每次都会把田埂越挖越窄,然后就导致张三不高兴,于是就起矛盾,起纷争。

这样的现象我就看到很多,以前和和气气的村民之间都不再和气了,为了一点小便宜就争吵,有时候你田地在别人后面,他不让你过水,那才急死人。

种田过程中以前没有的问题都出来了,就比如用牛,生产队的牛也按几家共用一头牛的给分了,这就是后来的共牛。一般分牛都是一个房头几家人共用一头牛,如果你是单户,也就是没有堂兄弟那样的人家,你不可能得一头牛,就把你跟买肉一样搭一块肥肉给你,所以就把你搭给那些大房头的家庭一起共用一头牛。

实际上说是共用,但单户特别吃亏,放牛的天数比别人多,用牛的次数比别人少。大房头的几家人他们人多势众,用起牛来就没有你的份,等他们用好了你才用得上。如果有钱还可以请别人干,但那时候都紧巴巴的哪里有钱请人。

而很多家庭是那种老的老小的小,而还有的家庭有病人残疾的就最惨了,以前生产队的时候互帮互助,有规划有安排,小孩根本不用下田干活,最多做些拾牛粪割牛草之类的轻松活。但现在单了,就没人帮你了,各人干各人的。一家如果劳力少做不过来,就不得不带着小孩一起做,全家齐上阵,不积极也不行,那真是辛苦,从头到尾大事小事都得亲力亲为。

而那种家里有病人的就不用说了,身体不好做不动庄稼,你就没收成,没吃的,又没人管你了,曾经就有这种特别困难的家庭就饿没了。

更惨的是灾荒,那时候我们那儿很多四川和安徽的人来我们那里讨饭,他们说家乡发洪水,遭了荒大家都逃难去了,没人管。这就是单了干的自负盈亏,如果集体的话就国家调控,不至于落得这样。

至于说一下子吃饱饭,这个就很明显了,把本来交工的变成自己的,而且那时候国家不收储备粮了,自然有结余的粮食,所以让我们有一种粮食很多的感觉,实际上都是差不多。

而且还有很多家庭跟以前一样,一天需要吃一两包红薯之类的杂粮来凑合,不然珍惜粮食是不够的。

这基本就是我们那儿的情况,没多大区别,但社会是发展的,慢慢也就好了起来,这是必然的。

1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