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一首《沁园春》轰动全国,蒋介石问秘书:这真是毛泽东写的?

四渡河扫地僧 2025-02-21 17:30:43

1945年,毛主席到重庆谈判的时候,他写的《沁园春·雪》头一回公开亮相,这在重庆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就像“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那样。

蒋介石哪能就此甘心?接着就下令宣传部开会,告知全国那些有名的作家、教授、诗人,只要是会吟诗作词的,都得来写《沁园春·雪》的和词,非得把毛主席比下去不可。

但就现在的传世情况来讲,蒋介石显然是没有成功的。1984年,台南神学院的教授在《狗头·狗头·狗头税》这本书里,提到当年因《沁园春·雪》而起的文化大战时,一点都不客气地讲:“国民党的人虽然多,可他们就会杀人、抓人、贪污,就算是那些文人,也不过是写党八股的迂腐、酸溜溜的奴才文官和奴才学者罢了。到了关键的时候,连一首像毛泽东写的那种《沁园春》都写不出来!”

嗨,当年在重庆到底出啥事了?

【一词惊起千重浪】

1945年8月28日,应蒋介石之邀,毛主席从延安抵达重庆。9月6日上午,在重庆小龙坎大石坝,毛主席把自己写的《沁园春·雪》手书送给了他的书法老师孙俍工。到了中午,于右任邀请毛主席到自家吃饭,吃饭的时候,他们畅快地聊起这首词,不过没有书面上的交流,就当是送给老朋友收藏了。

下午,在重庆沙坪坝津南村10号,毛主席见到了老朋友柳亚子。毛主席和柳亚子都是文人,两人一见面就特别投缘,都有很深的感触。

19年前,柳亚子就在广州和毛主席认识了。现在故人又见面了,柳亚子大笔一挥,写下“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这么经典的一句,还让毛主席也写一首。

毛主席和故人重逢,不写首词有点说不过去。可他工作实在太忙了,于是就打算把以前写的《沁园春·雪》送给柳亚子。接着,毛主席拿起笔,在印着“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字样的信纸上,亲手抄了一遍《沁园春·雪》送给柳亚子,还附上一句:“刚到陕北的时候,看到下大雪,写过一首词。”

毛主席的词和附言,在他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对柳亚子来说,那可太不一般了。柳亚子很震惊地跟朋友讲:“这词写得多么豪迈,大概也就毛润之能写得出来吧!”于是在这个时候,柳亚子就已经有了把这首词发表出来的念头了。

11月上旬的时候,柳亚子,他通过在报社工作的朋友,把自己写的《沁园春·雪》的和词登到报纸上了。可他只说这是和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写的和词,大家根本没见到原词,心里就都犯嘀咕了,这原词跑哪儿去了?

原词还没看到,和词就先在报纸上发表了。这时候,人们的心情可复杂了,能看出来大家对毛主席诗词特别期盼,想看的话,也就只有柳亚子手里的那份手稿了。

一直到11月14日,经过吴光祖还有作家张恨水的手,《新民报》的副刊第一次完整发表了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这首词,一下子就引起了轰动。

这首词文采超棒,气势超猛,特别惊人,就跟一颗炸弹似的,在重庆文化界引起了震动。

其实,这首词可不是头一回在重庆露面,毛主席跟于右任在宴会上就提到过它,于右任还说这词“气吞千古”。可当时大众并不知道这首词,那为啥它一发表就引起那么大的轰动?

毛主席把这首词抄给柳亚子到底是啥时候,说法可不少。不过能确定的是,毛主席的这首词当年在重庆那可是超级火,这一点没跑儿。

我觉得,毛主席的这首词能引起轰动,就两个原因呗。

第一:重庆的民众特别震惊,毛泽东竟然能写出这样的词。

你得明白,打井冈山那时候起,蒋介石就一次次地调集大批军队,想着把红军给“剿灭”。他还到处散布谣言,净说共产党的坏话,污蔑毛主席是“土匪头子”。所以,重庆的老百姓一直都不太相信蒋介石说的那些话。

现在,《沁园春·雪》发表了,这就正好能说明这个事儿。你想,这么气势恢宏、有气吞山河之势的诗词竟然是毛泽东写的。诗里那种满满的底气,还有豪迈的感觉,这足以表明蒋介石诋毁共产党那就是故意这么干的。

重庆的老百姓都特别吃惊,共产党的领导人咋就这么有才气,这么有胆识,蒋介石你能行吗?

这是其一,其二,就是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它让无数国人内心受到极大震动,体会到共产党战士这么多年一路走来是多么不容易。

【这首千古名词是如何写出来的?】

毛主席在给柳亚子的信里提到,“初到陕北,看到大雪,填了一首词。”经考证,这“一首词”就是《沁园春·雪》。

1936年2月上旬的一天,毛主席带着抗日先锋部队东渡黄河,当路过陕西清涧县袁家沟的时候,碰上了一场特别难得一遇的大雪。整个西北高原都被冰雪给盖住了。毛主席站在高山顶上,瞧着这雄伟壮观、一片银白的大好山河,回想起这十年来所经历的坎坷和困难,一下子就有了写这首词的灵感。

咱们先再来好好感受一下整首词:

嘿,你知道北方的景色吗?那可老壮观了!千里大地都被冰给封住了,万里的天空中雪花飘个不停。往长城的里里外外瞅瞅,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再看看黄河的上游下游,一下子都没了那种奔腾的劲头,不再滔滔流淌。那山就像银色的蛇在舞动,高原像白象在奔跑,就好像要跟老天比个高低似的。等到天晴的时候,再看那被阳光照着的大地,就像美丽的女子穿上了红装又裹着素衣,那叫一个格外迷人!

咱这江山,那可老漂亮,好多英雄豪杰都被它迷得不要不要的。想想以前,秦始皇、汉武帝,他们在文化方面有点不足;唐太宗、宋太祖,文学风采也差了那么一点儿。还有成吉思汗,那可是一代英雄,可他就知道拉弓射大雕。不过这些都过去了,要说真正厉害的、有风度的人物,还得看现在!

据记载,当年毛主席首次把这首词拿给孙俍工看的时候,孙俍工一开始是从书法方面来评价的。他讲道:“润之成天忙打仗,事情多得不得了,还能有空练书法,这可太不容易了。”接着,他又认认真真把词从头到尾读了一遍,然后感慨地说:“这书法和诗词相互映衬,气势宏大得能吞下山河,还自己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真的很了不起!”

柳亚子对这首词的评价那可真是绝了,他是这么说的:“毛润之写的《沁园春·雪》这阕词,我觉得那是千古绝唱。就算是苏东坡、辛弃疾,跟这比起来也得甘拜下风,更别说南唐的小令和南宋的慢词了。”

就是说,毛主席的这首词那可堪称千古绝唱。哪怕是宋代的大词人苏东坡、辛弃疾之类的,在这首词面前也得排在后面。这样的评价,真的是把这首词抬到顶儿尖儿上了。

那么,这首词到底有啥魔力?首先得清楚,在毛主席写这首词之前,红军都经历了些啥。

自1927年青年毛泽东发起秋收起义起,特别是他领着农民队伍登上井冈山之后,蒋介石就接二连三地调派几十万的大军来围攻井冈山。毛主席率领红军一次次打胜仗,那可是付出了相当多的心血。

一直到1934年的时候,国民党步步紧逼,红军就调整战略,开始进行战略转移,两万五千里长征就这么开始了。长征途中,又是爬雪山,又是过草地的,也不知道有多少战士牺牲了。

这里面的苦难,那真的是言语都没法描述了。也许从毛主席的《七律·长征》那首诗里能体会到。就像诗里说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句就把战士们的艰苦给说出来了。

没错,毛主席带着红军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奇迹。不管是毛主席也好,还是全体战士们也罢,这十年那可是历经九死一生。

现在,苦日子总算熬到头!红军战士们可是历经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最后成功在陕北会师,一下子就把战场的新局面给打开了,这可真是应了那句“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主席正是有了这种无尽的感慨,才把满心的泪水和喜悦都写进了这首词里。

要知道,毛主席的这首词,前半截写的全是景色,后半截可就开始写古代帝王了。毛主席一落笔就用了个“惜”字,这“惜”,就是可惜的意思。

就是说,太可惜了。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里,这五位帝王虽然都是一代雄主,可他们“文采方面差了点儿”,说直白些,就是只有政治手段,没什么文学才华。

这也表明,毛主席评判古代帝王有个重要标准,那就是看有没有文采。常言说,文能驭武嘛,这再次展现出毛主席的一种自信风采。

想当年,毛主席当过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部长,蒋介石,是黄埔军校的校长。这两人,一个擅长笔杆子,一个手握枪杆子。这么多年来,毛主席不但带着红军打了好多胜仗,还写了不少战略方面的文章,红军战士都特别钦佩。

后来,蒋介石看到这首词的时候就惊到了,直说毛泽东这首词有帝王气象。紧接着,立马召集人去攻击这首词。

那时候在重庆,正好是重庆谈判的关键当口。对蒋介石而言,这首词弄得满城皆知,这肯定对他没好处,于是他就搞了一系列动作。

【蒋介石心服口服】

毛主席的诗词在重庆引起轩然大波之后,刊载《沁园春·雪》的报纸也按部就班地摆在了蒋介石的办公桌上。

蒋介石看了之后惊得不行,脑袋发昏发热的。宋美龄看到他这样就去安慰,说不就是一首词罢了。蒋介石摇着头讲:“这词里的气势可太大。”

接着,他很快就把自己的御用笔杆子陈布雷叫来了。

陈布雷能当上蒋介石的“高级文秘”,这和他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写的那些超棒的文章有很大关系。那时候,他在上海写各种各样的评论,一下子就出了名,混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就连孙中山先生都夸过他办的报纸。

国共两党合作北伐的时候,蒋介石特别看重陈布雷的才能,就派邵力子去请陈布雷,想让他到自己身边来工作。

好多年来,陈布雷给蒋介石写了不少评论,像《西安半月记》就是他替蒋介石编写的,这很典型。他的文学才能那是明摆着的。

现在,蒋介石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放到跟前儿,还让陈布雷也写一首和词。蒋介石要求,这词儿一定得比毛泽东写的还好,得把毛泽东给比下去。

陈布雷那可是相当有才的,算得上顶级文胆。可就对着毛泽东的这首词,他老半天都不敢动笔。蒋介石就问他了:“照你的经验看,这词真的是毛泽东写的?”他回答说:“这词,气韵特别高雅,词藻还很明丽。我早就晓得毛泽东打小就熟读古典文学,这词应该就是他写的没错。”

没办法了,蒋介石立刻通知国民党宣传部开紧急会议,让全国各地的党部,把那些会写诗词的作家、教授、文化学者、诗人啥的,全都找来写《沁园春·雪》的和词,非得把这首词给比下去不可。

就这么着,《沁园春·雪》在重庆掀起了轩然大波,到处都能看到《沁园春·雪》。在蒋介石的安排下,国民党那些文人搜肠刮肚,七拼八凑的,可到最后,还是没能弄出一首能拿得出手的诗词来。

就在这个时候,那些支持毛主席的文人雅士们,都一股脑儿地在报纸上刊登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和词,全来给毛主席助威,这么一来,一场文化大战就这么开始。

据记载,王若飞把重庆发表的好多《沁园春·雪》的和词还有文章都找出来,寄到延安去,给毛主席看。

这年12月底,毛主席看了这些诗词以后,就给自己的老朋友、教育家黄齐声写了封信。信里是这么说的:“若飞给寄来不少诗词,给您也看看。国民党那些骂人的东西,就跟乌鸦瞎叫、蝉瞎嚷嚷似的,能把人笑喷。”

很明显嘛,毛主席写的诗词那都是真情实感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可国民党那边有些诗词,是故意冲着来的,字里行间都透着嫉妒,火药味十足。

想当年血雨腥风,多少忠贤都弯下了腰,真是可笑。好在有众多紧急的檄文,唤起人们的豪气;一声声警醒的话语,把惊慌和骚动都扫除干净。那无双的谋略,绝妙的匠心,是要把山河重新打造!从今往后,就瞧着这人间的盛世,一年又一年。

这首词里到处都在颂扬毛主席,最后一句对中国革命的前景那是充满了极大的信心。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蒋介石只能灰溜溜地结束这场文化方面的较量了。他瞅着报纸上的一首首诗词,结果,不但没能把毛主席的诗词给比下去,反倒让《沁园春·雪》原词显得更加气势恢宏了。

重庆谈判进行了43天,最后两边签了《双十协定》,这里面有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可没过多久,蒋介石就公然把《双十协定》给撕毁了,还发动了内战。

邪是压不过正的。毛主席带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打了三大战役,这就把国民党军的主力差不多都给消灭了。到了1949年4月,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把南京给解放了,蒋介石的统治也就彻底完蛋了。

【总结】

你知道吗?早在创作某首词的十年之前,毛主席就写过《沁园春》了,就是《沁园春·长沙》。那时候毛主席还年轻,就能写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种超棒的名句,真的特别有才气。

又过了十年,毛主席在历经大起大落之后又创作了一首《沁园春》,这展现出无产阶级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而最后那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不但夸赞了当下的革命英雄,还把自己那伟大的抱负和胸怀给抒发出来了。

有人讲,毛主席写的诗词里,不但饱含他的情怀,还有着那种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这种气势,谁都模仿不了。

没错,瞧瞧词里的那些景象,像长城、黄河、山脉、高原,另外还有对古代帝王将相的评判。把古往今来、国内国外的诗人都看个遍,能有这样的文笔,还具备这种气势的,除了毛主席,再也找不出其他人。

《沁园春·雪》无疑是一部伟大的作品。经典诗词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对后来人永远有很强的启发意义。甚至每次读它的时候,心里都能感受到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

其实,《沁园春·雪》背后的故事可不少。毛主席这首词才100多字,当时却能引起那么大的轰动,这恰恰就体现出毛主席的才华和伟大。

毛主席讲过,他不过是个平凡人罢了。可处在变革的年代,毛主席凭借深邃的目光与非凡的智慧,实现了自我蜕变,带着中国人民走向胜利,于是我们就有了这样一位伟大的领袖。

现在,时光匆匆流逝,毛主席已经离开了我们,可毛主席的精神会一直鼓舞着我们不断向前。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