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想要看看扬州城留存的历史,要从文昌路走一遍。“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是有心人的总结。哪想到,有那么多年代表扬州繁华市中心的广陵路,几乎三两天走一趟的广陵路,却是补充了文昌路后面的历史。
一条广陵路,半部近代史。文昌路上的历史,有唐塔、宋井等如同散落的明珠,串联起盛世扬州的繁华,蕃釐观失踪的琼花及其传说,讲述着烽火扬州路的苦难,广陵路上有什么?
建筑。建筑就是凝固的历史。这条路上,第一百货、工商银行、人民邮政、苏北电影院等,都是新中国扬州的第一号。这些民国风格的建筑,以其特有的形象,至今伫立在老街上。经过改造,又呈现出崭新的“国风”。
历史是延续的。在民国之前很早时候的清中期,富豪钱氏充分利用中国古典园林小中见大的特点,精心设计了一个居于闹市却安静的“二分明月楼”。像个园一样的命运,二分明月楼建成时间不长,便易手到贾姓盐商手里。如今,钱氏也好,贾姓也好,都在岁月的长河里消失得不见踪影,唯有二分明月楼以一种特有的风采,证明着扬州清代造园技术的精湛。
广陵小学,多少扬州人记忆中抹不去的美好。一代代幼稚小童,走进这里,学文化学知识,稚嫩的小脸随着年级增加,逐渐成熟。五年、六年后走出校门,俨然是自信满满的少年。
广陵小学还在。校址做了改造。曾经以为,学校的改造,能做出什么“道场”?没想到今天的设计者,没有拘泥于近边二分明月楼的格局,而是创造性地提出“新古典”概念,将老广陵小学,改造成“有盐”主题的新中式古典风。
有盐?是的。这条路的繁盛,与扬州盐商分不开。从二分明月楼穿过去,就是丁家湾,四岸公所体面的雕花门楼还在。四岸公所为湘、鄂、赣、皖四省盐务协调机构。该建筑坐北朝南,过去有东、中、西三路建筑。现在还有门楼及主屋楠木厅存留。无数次在丁家湾路口,观赏临街的水磨砖雕门楼,和两边吊脚箩底砖砌成的八字墙。伫立遥想它辉煌的过去。
顺着丁家湾往前走,隐藏在巷子里的一座座院子,都有过金碧辉煌的过去,都是一座座盐商的府第。走出丁家湾,是南河下。这就更加了不得了。“家住南河下,专吃白二大”,这里是清代扬州会馆一条街。
最豪华的湖南会馆,与四岸公所一样,留了一座大大的门楼。里面的小桥流水与亭台楼阁,如今不知道是怎样的光景。与湖南会馆一体的建筑,是扬州“棣园”。“棣园十三景”据说冠绝扬城。只是棣园没了踪影。解放后,这里先是某部队院校的速成中学,后来成了军工单位的研究所。残留的棣园、怡园等,只剩牌子。
南河下,除了湖南会馆,还有湖北、陕西、山西、江西等会馆,还有已经恢复的汪鲁门。与汪鲁门比邻的,是引市街。每每走到这里都会疑惑,“引市”是什么市?看了《金瓶梅》后知道了,是盐引。想想一下吧,买卖盐引,会有一条当时最宽的街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富甲一方的扬州城,成了清代最富有最繁华的城市。瘦西湖中,留了太多与盐商与乾隆帝相关的故事,无不彰显当时扬州的豪横。有钱,自然有发言权。“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金钩只钓龙”!万岁钓龙,盐商钓万岁!
历史的故事,总是令人发思古之幽情。今天,行走在广陵路,逛进改造一新的“新古典”“有盐”风情街,会对“有颜”,说一声“真好”!
古代近代现代,联通起绵延不绝的未来。扬州人对历史、文化和自然的敬畏之心,自古有之。
更新改造后的这一片街巷、建筑、绿化等,以简约清晰的装修风格与和谐统一的空间结构,让第一次走进去游玩的人,眼前一亮。颜值妥妥地亮瞎双眼啊。
这就是行将完成的“广陵有盐”文化街区。广陵路更多的变化,还在期待中。因为很多建筑,还在围挡里,没有撩开神秘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