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民政部官网披露的《2024年4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而在2023年,这一数字为768.0万对,相较而言,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减少了157.4万对,下降了约20.5%。全国结婚登记数在经历2023年的止跌回升后,再度下探,创下了198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结婚登记数缘何持续下降?
2013年,全国结婚登记量曾达到1346.9万对的高峰,随后便开始了漫长的下降之路,2019年跌破1000万对大关,2021年跌破800万对大关,2022年降至683.5万对,跌破700万对大关,尽管2023年因疫情后的“补偿性结婚潮”有所回升,但2024年又迅速回落。如此明显的下降趋势,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
从人口结构来看,适婚年龄人口的减少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出生人口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适婚人群规模。与此同时,年轻人的婚恋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如今的90后、00后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生活品质,单身主义逐渐盛行。有调查显示,超40%的年轻人认为“婚姻非必选项”,他们不再将结婚当作人生的必然选择,而是更愿意等待那个真正契合的人,或者专注于自身的发展。
经济压力也是横亘在年轻人结婚道路上的一座大山。彩礼、婚房、育儿等一系列支出,让许多年轻人直呼“结不起”。部分三四线城市彩礼可达30万元,而一线城市的房价更是动辄数百万元,这些物质条件成为了结婚的高成本门槛,让不少年轻人对婚姻望而却步。
结婚登记数下降带来的影响
结婚登记数据的下降,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人口层面,由于中国婚内生育占比超95%,2024年结婚数的锐减,直接预示着2025年出生人口将进一步减少,很可能跌破800万,这无疑会加剧人口老龄化的程度,2025年育龄女性(15-49岁)较2020年减少1600万,未来劳动力短缺与养老压力将成为长期挑战。
房地产市场也受到波及。结婚往往与购房紧密相连,结婚登记数的下降意味着购房需求的减少,尤其是学区房市场,随着新生儿的减少,其逻辑基础正在崩塌,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价可能会出现“鹤岗化”,即房价持续走低。不过,一线城市由于人口持续流入,如2023年深圳净增12.8万人,仍具备一定的保值潜力,但三四线城市库存高企、需求萎缩的局面或难以逆转。
教育体系同样面临变革。如果2024年新生儿下降趋势延续,预计2030年后小学入学人数或缩减30%,乡村学校合并潮可能会加速。高校也将面临生源不足的压力,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如缩减师范类招生,向终身教育与职业培训方向转型。
社会各界如何破局?
面对结婚登记数下降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社会各界也在积极探索解决之道。政策层面,各地可以推广“低彩礼”试点,限制婚丧嫁娶的铺张浪费,减轻年轻人的结婚负担;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探索“租购同权”,缓解住房焦虑。同时,扩大育儿补贴、延长产假、完善托育服务,降低生育成本。
产业方面,房地产行业需要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运营”,发展养老地产、长租公寓等新业态,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教育领域则要推动小班制教学、优化师资配置,高校向应用型、国际化转型。
观念引导也至关重要。媒体应摒弃“催婚”叙事,倡导多元生活方式,让年轻人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节奏;企业可以推出灵活工作制,帮助员工更好地平衡职场与家庭需求。
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据的变化,不仅是一组简单的数字,更是社会转型的一个缩影,它反映出当下年轻人在经济、观念等多方面的现状。未来,需要通过政策、产业、观念等多维度的系统性改革,重塑婚育友好环境,让婚姻回归到它原本温暖、美好的样子,也让社会在人口结构变化的大背景下,依然能够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