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诸侯纷纷崛起,经过长期的混战与兼并,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曹魏占据北方广大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兵强马壮;东吴据有江东,凭借长江天险,根基稳固,水军强大;而蜀汉则偏安于益州一隅。
蜀汉在刘备的苦心经营下,虽有一定的实力,但在刘备去世后,却陷入了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于东吴,精锐部队损失殆尽,使得蜀汉的军事力量遭受重创。此役不仅让蜀汉失去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资,更重要的是,它严重打击了蜀汉军民的士气和信心。
同时,国内的一些地方势力也开始蠢蠢欲动,南中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雍闿、高定、朱褒等人纷纷响应,他们杀死当地官员,企图脱离蜀汉的统治 ,这使得蜀汉的后方陷入了混乱,严重威胁到了政权的稳定。
外部形势同样不容乐观,曹魏一直将蜀汉视为心腹大患,时刻准备着南下进攻,以实现统一大业;东吴虽与蜀汉有联盟关系,但在刘备去世后,孙权对联盟的态度变得摇摆不定,其在边境地区的军事部署也让蜀汉感到不安。在这种情况下,蜀汉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摆脱困境,成为摆在诸葛亮面前的首要问题。
因此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论述了北伐的重要性。“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合理合法的正统诉求,也迫使蜀汉要做出决策。
出师背景:蜀汉的艰难处境在《出师表》的开篇,诸葛亮便沉痛地指出:“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句话深刻地描绘了蜀汉当时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也为后文阐述北伐的重要性埋下了伏笔。
蜀汉政权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刘备集团本是外来势力,入蜀后与益州本土势力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益州本土势力在刘备统治下,虽表面臣服,但在一些政策上与刘备集团存在分歧,他们渴望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荆州集团作为刘备的核心力量,掌握着蜀汉的重要权力,然而随着荆州的丢失,荆州集团的势力受到了削弱,其与益州本土势力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显。例如,在官员选拔任用方面,荆州集团的人士占据了较多的重要职位,这使得益州本土的人才晋升渠道相对狭窄,引起了本土势力的不满。
此外,在经济政策上,为了支持战争和维持政权运转,蜀汉对益州百姓的赋税征收较重,这也加剧了本土势力与刘备集团之间的矛盾,他们对蜀汉政权的忠诚度有所下降。
外部的压力更是如泰山压顶。曹魏占据着中原地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和军事实力都远超蜀汉。曹魏拥有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能够为军队提供充足的物资和精良的装备。其军队数量庞大,且兵源素质较高,军事制度也相对完善。
在军事战略上,曹魏一直对蜀汉采取积极的防御态势,不断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部署,对蜀汉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威慑。东吴占据江东,凭借长江天险,实力也不容小觑。虽然吴蜀曾有联盟,但这种联盟关系并不稳固,双方在荆州等地的利益纷争一直存在。
孙权在刘备去世后,对联盟的态度变得更加谨慎,甚至在蜀汉南中叛乱时,暗中支持叛军,企图削弱蜀汉的势力。蜀汉处于魏、吴两大势力的夹缝之中,生存空间受到极大的压缩。
诸葛亮很清楚,蜀汉若想生存和发展,必须采取积极的行动。北伐,成为了他扭转局势的关键战略选择。北伐不仅可以转移国内矛盾,将各方势力的注意力集中到对外战争上,增强内部的凝聚力;还可以通过战争,扩大蜀汉的领土和影响力,提升自身的实力,以应对来自外部的威胁。
兴复汉室:政治正统的诉求(一)继承先帝遗志刘备一生以复兴汉室为己任,他自称为汉室宗亲,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始终高举着兴复汉室的大旗,试图延续汉朝的统治。从早年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到后来与曹操、孙权等诸侯逐鹿天下,刘备的每一步行动都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
在他心中,汉朝虽已衰落,但依然是天下正统,而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行为,是对汉室的篡逆,是他必须讨伐的对象。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这一举动不仅是他个人政治生涯的巅峰,更是他对复兴汉室理想的进一步践行。他以汉朝的继承者自居,试图凝聚天下有志之士的力量,共同对抗曹魏,恢复汉室的荣光 。
诸葛亮深受刘备的知遇之恩,在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便为其制定了 “隆中对” 的战略规划,其中明确提出要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以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
此后,诸葛亮一直追随刘备,为其出谋划策,辅佐他建立蜀汉政权。刘备临终前,将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对他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份托付,不仅是对诸葛亮才能的信任,更是对他完成兴复汉室大业的期望。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先帝的遗志和蜀汉的未来,北伐中原、兴复汉室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对先帝的忠诚和对遗志的坚守,成为他坚持北伐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他看来,只有通过北伐,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才能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也才能不辜负先帝对他的信任和重托。
蜀汉政权自建立之初,便以汉朝的正统继承者自居。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下,蜀汉认为曹魏是篡汉的逆贼,而东吴则是割据一方的势力,只有自己才是汉朝正统的延续。这种正统观念,不仅是蜀汉政权的政治基石,也是其凝聚人心、团结内部的重要思想武器。
如果蜀汉偏安一隅,不进行北伐,那么其作为汉朝正统继承者的合法性将受到严重质疑。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中,正统地位至关重要,它关乎着一个政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只有积极北伐,试图恢复汉室的统治,才能证明蜀汉政权的正统性,赢得天下人心的支持。正如诸葛亮所说:“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蜀汉若不北伐,就等同于承认了曹魏的正统地位,这对于以兴复汉室为目标的蜀汉政权来说,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北伐也是为了凝聚蜀汉内部的人心。蜀汉政权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政治势力,如荆州派、益州派等,他们之间存在着利益分歧和矛盾。通过北伐,能够将这些不同的势力团结在兴复汉室的旗帜下,使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北伐的过程中,大家能够暂时放下内部的矛盾,一致对外,从而增强蜀汉政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例如,在诸葛亮北伐期间,蜀汉的文武官员们纷纷响应,积极参与到北伐的行动中,他们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战略考量:以攻为守的智慧(一)敌强我弱的现实在三国时期,曹魏占据着北方的广大地区,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实力雄厚。据《三国志》记载,曹魏的户数在景元四年(263 年)约有 66 万户,人口 443 万左右 ,而蜀汉在炎兴元年(263 年)灭亡时,户数仅 28 万,人口 94 万 。从人口数量上就可以看出,曹魏的人力资源远远超过蜀汉,这意味着曹魏能够拥有更庞大的军队和更充足的劳动力来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为战争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笔者另一篇文章有论述这方面的对比。戳此链接→三国为何最终是魏国完成统一,全因他人口最多。
诸葛亮非常清楚的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曹魏的实力会不断增强,而蜀汉与曹魏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如果蜀汉只是被动防守,偏安一隅,那么最终必然会被曹魏吞并。在这种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主动北伐,以攻为守,成为了诸葛亮为蜀汉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选择。通过北伐,可以打乱曹魏的发展节奏,消耗其人力、物力和财力,延缓其强大的速度,同时也为蜀汉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和时间。
曹魏虽然实力强大,但在当时也面临着诸多困境,这为蜀汉的北伐提供了一定的时机。曹魏在东西两面都有战事,处于疲于应对的状态。在东面,曹魏与东吴之间长期对峙,双方在江淮地区频繁发生战争。东吴凭借长江天险和强大的水军,给曹魏的进攻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曹魏多次发动对东吴的进攻,如赤壁之战、濡须之战等,但都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反而耗费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资。在西面,曹魏与蜀汉的边境地区也时常爆发冲突,曹魏需要在关陇地区部署大量的军队来防御蜀汉的进攻。
诸葛亮认为,此时正是北伐的好时机,符合兵法中趁敌人疲劳时进攻的原则。在《后出师表》中,他指出:“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意思是说,现在敌人在西边刚经历战事疲惫不堪,又要在东边应对东吴的威胁,按照兵法,趁着敌人疲劳的时候发动进攻,这正是进军的好时机。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魏刚刚经历了魏文帝曹丕的去世,魏明帝曹叡新即位,政权处于新旧交替的不稳定时期。同时,曹魏在关陇地区的防御相对薄弱,对蜀汉的进攻准备不足。诸葛亮抓住这个时机,率领大军北伐,一时间曹魏朝野震动。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纷纷响应蜀汉,使得诸葛亮在北伐初期取得了较大的战果。虽然这次北伐最终因为马谡失街亭而失败,但也充分说明了诸葛亮善于把握时机,以攻为守的战略智慧。
此外,诸葛亮还考虑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曹魏可能会逐渐解决东西两面的威胁,从而集中力量对付蜀汉。如果等到那时,蜀汉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因此,他必须抓住当前曹魏疲于应对的时机,主动出击,通过北伐来削弱曹魏的实力,为蜀汉创造有利的战略态势。
人才困境:时不我待的危机蜀汉在人才培养和储备方面,面临着严峻的困境,这也是诸葛亮强调北伐重要性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刘备创业初期,蜀汉曾拥有一批杰出的人才,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武将,他们勇猛善战,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诸葛亮、庞统、法正等谋士,智谋超群,为刘备出谋划策,规划战略蓝图 。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老一辈的人才逐渐凋零。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因东吴的偷袭和曹魏的夹击,兵败被杀,荆州也随之丢失,这不仅使蜀汉失去了一员大将和重要的战略要地,也让蜀汉的军事力量遭受了重大打击;张飞则在刘备伐吴前夕,被部下所杀,其勇猛的形象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就此消逝;赵云、马超、黄忠等也相继离世,他们的离去,让蜀汉的武将阵营实力大减 。
在谋士方面,庞统在落凤坡被乱箭射死,法正也英年早逝,他们的早逝,让诸葛亮失去了重要的智囊伙伴,在决策和战略规划上,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老一辈人才的离去,使得蜀汉的人才储备出现了严重的断层。而年轻一代的人才,却未能及时成长起来,填补空缺。蜀汉地处益州,地势相对封闭,与外界的交流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同时,连年的战争,使得许多有潜力的年轻人才,在战争中过早地牺牲,无法得到充分的历练和成长。
诸葛亮深知,人才是国家兴衰的关键。如果不及时北伐,随着时间的推移,蜀汉的人才将会越来越匮乏,等到老一辈人才全部离世,而年轻一代又无法担当重任时,蜀汉将面临无人可用的绝境。在这种情况下,蜀汉将失去与曹魏对抗的能力,最终只能坐以待毙,被曹魏吞并。因此,北伐不仅是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也是为了在人才凋零之前,抓住最后的机会,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
写在最后:北伐的深远意义《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北伐重要性的阐述,犹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从多个维度展现了其对蜀汉命运的深刻洞察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北伐,无论是从政治诉求,实现汉室中兴,还是诸葛亮自己,都是一个必须要走的道路。只是蜀汉国力远远不如曹魏,比东吴也逊色了不少。在国力的较量下,人才的对比下,都是以卵击石。但如果不走这一步,只是苟延残喘,日薄西山般等死。强者(思想上)不如奋力一搏,兴许能拼出一条血路,但终究抵不过历史大势,连天命都不在蜀汉这边。岂不哀叹。
但诸葛亮的所作所为依然值得每个奋斗者敬仰和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