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三国》或者看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都知道诸葛家族,他们非常有意思的事,就是分别投身三个不同的国家。
他们宛如一盘精心布局的棋局,家族中的佼佼者分别投身魏、蜀、吴三个阵营 ,在乱世中各展其才,演绎着家族的传奇,当时就有 “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 的说法 。
《世说新语》中更是以 “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来形容诸葛三兄弟在不同阵营的地位与成就 。
其中,“龙” 指的是诸葛亮,他在蜀汉官至丞相,权倾朝野,以智慧和忠诚成为了蜀汉的中流砥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精神更是千古传颂;
“虎” 是诸葛瑾,在东吴官拜大将军,深得孙权信任,为东吴的稳定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狗” 则是诸葛诞,在曹魏官至司空,手握重权,是曹魏政权中的重要人物 。
为何诸葛家族会这么布局?背后有什么值得考量和让我们深思的地方呢?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 ,早年父母双亡,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便在隆中隐居,过着躬耕陇亩的生活 。但他心怀大志,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关注着天下局势 。建安十二年(207 年),刘备在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下,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 。
诸葛亮为刘备献上了著名的《隆中对》,分析天下形势,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进而统一中原的战略构想 。这一战略规划为刘备指明了方向,也成为了蜀汉政权的基本国策 。
此后,诸葛亮辅佐刘备,在赤壁之战中与东吴联合,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刘备称帝后,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受托孤重任,辅佐后主刘禅 。
他秉持着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精神,对内严明法纪,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对外坚持联吴抗魏,先后五次北伐中原,试图实现兴复汉室的大业 。尽管北伐最终未能成功,但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却成为了千古佳话 。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智慧以及高尚品德,不仅在蜀汉备受尊崇,也为后世所敬仰 。
正如杜甫在《蜀相》中所写:“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诸葛瑾,字子瑜,是诸葛亮的兄长 。他早年因中原战乱,避居江东,经孙权姐夫弘咨推荐,成为孙权的幕僚 。诸葛瑾为人温厚诚信,善于揣摩孙权的心思,因此深受孙权的信任和器重 。
他与孙权的关系极为亲密,孙权曾说:“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 。” 诸葛瑾在东吴主要负责外交和出谋划策等工作 。
建安二十年(215 年),他奉命出使蜀汉,与诸葛亮在公事上多有交流,但私下里却不谈私事,尽显公私分明 。在荆州问题上,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促成了吴蜀以湘水为界瓜分荆州的协议 。在军事方面,诸葛瑾虽领兵作战的能力并不突出,甚至可以说战绩不佳,多次出征都未能取得显著胜利 。但他在东吴的地位却不断上升,先后担任绥南将军、南郡太守、左将军、大将军等重要职务 。
这一方面得益于他与孙权的深厚关系,另一方面也与他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协调各方矛盾有关 。他在朝中威望颇高,能够团结各方势力,为东吴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 。
诸葛诞,字公休,是诸葛亮和诸葛瑾的族弟 。他在曹魏政权中任职,初为尚书郎,后历任御史中丞、尚书等职 。诸葛诞与夏侯玄、邓飏等人交好,在朝中形成了一股势力 。
然而,随着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掌控了曹魏政权,诸葛诞的处境也变得微妙起来 。他眼见夏侯玄等人被司马懿诛杀,心中不免感到恐惧和不安 。为了自保,他开始在淮南地区广纳贤才,豢养死士,积蓄力量 。
后来,诸葛诞因不满司马昭的专权,于甘露二年(257 年)在寿春起兵反叛 。他联合东吴,征集了淮南将士和一年的粮食据守寿春,试图对抗司马昭 。司马昭亲率大军前来讨伐,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
这场叛乱持续了一年多,最终诸葛诞因粮草耗尽,城破被杀,还被诛灭三族 。尽管诸葛诞的叛乱以失败告终,但他在曹魏政权中的影响力以及他为了维护曹魏政权而做出的反抗,都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
家族命运的转折(一)蜀汉诸葛氏的衰落诸葛亮为蜀汉政权可谓是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而,在他去世后,蜀汉政权逐渐走向衰落,诸葛家族在蜀汉的命运也随之急转直下 。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自幼聪慧,深得刘禅喜爱 。
他继承了诸葛亮的爵位,官至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 。但诸葛瞻虽然在政治上拥有较高的地位,却并没有展现出与他父亲相媲美的才能 。在蜀汉后期,朝政日益腐败,黄皓专权,诸葛瞻虽对此不满,却无力阻止 。
公元 263 年,魏国派邓艾、钟会等人率军伐蜀 。诸葛瞻奉命率军抵御邓艾,在绵竹与邓艾展开激战 。面对邓艾的劝降,诸葛瞻严词拒绝,决心以死报国 。然而,由于他缺乏实战经验,指挥不力,最终蜀军战败,诸葛瞻和他的儿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沙场 。
诸葛瞻的死,不仅标志着诸葛亮家族在蜀汉的核心人物的陨落,也象征着蜀汉政权在军事上的重大失利 。
此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诸葛家族在蜀汉的根基也随之彻底崩塌 。尽管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在西晋时期担任了郿县县令等官职,但已无法重现当年的辉煌 。
(二)东吴诸葛氏的覆灭在东吴,诸葛瑾家族起初备受孙权的信任和重用 。诸葛瑾本人官至大将军,在东吴的政治和军事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的儿子诸葛恪更是年少成名,以才思敏捷、能言善辩著称 ,深受孙权的赏识 。
孙权临终前,任命诸葛恪为托孤大臣,辅佐幼主孙亮 。诸葛恪掌权初期,确实展现出了一定的才能和抱负 。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减轻百姓的赋税和劳役,赢得了民心 。在军事上,他也取得了东兴大捷,击败了曹魏的进攻,威望达到了顶点 。
然而,随着权力的增大,诸葛恪逐渐变得刚愎自用、独断专行 。他不顾众人的反对,执意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导致东吴军队在新城之战中惨败,损失惨重 。
这场失败让诸葛恪的威望一落千丈,百姓对他的不满也日益加剧 。与此同时,他在朝中的专权也引起了其他大臣的不满和嫉妒 。宗室孙峻趁机联合吴主孙亮,设计将诸葛恪诱入宫中,将其诛杀,并夷灭三族 。
诸葛恪的死,使得诸葛瑾家族在东吴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曾经显赫一时的诸葛氏在东吴瞬间土崩瓦解,其家族成员或被杀,或逃亡,从此在东吴的政治舞台上销声匿迹 。
诸葛诞在曹魏政权中曾担任征东大将军,镇守淮南,手握重兵 。他在淮南地区拥有较高的威望,并且豢养了数千死士,以增强自己的实力 。
然而,随着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司马氏逐渐掌握了曹魏政权的实际权力 。诸葛诞对司马氏的专权深感不满,同时也担心自己会成为司马氏的下一个目标 。
为了自保,他于公元 257 年在寿春起兵反叛 。他联合东吴,试图借助东吴的力量对抗司马氏 。司马昭得知诸葛诞反叛后,亲自率领大军前往镇压 。双方在寿春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攻防战 。
这场战争持续了一年多,最终诸葛诞因粮草耗尽,城破被杀 。他的家族也被诛灭三族 。诸葛诞的叛乱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反抗精神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曹魏政权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
他的死,也标志着诸葛家族在曹魏的势力彻底覆灭 。不过,诸葛诞的幼子诸葛靓因为在吴国为人质而幸免于难 。吴国灭亡后,诸葛靓回到了家乡,他终身不肯面向洛阳方向而坐,以表示对司马氏的仇恨 。
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是福是祸?诸葛家族将家族成员分散到魏、蜀、吴三个阵营,这种策略在乱世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种做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家族的风险 。在那个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任何一个势力都有可能面临灭亡的危险 。
如果诸葛家族成员都集中在一个阵营,一旦这个阵营失败,整个家族可能就会遭受灭顶之灾 。而分属三国,使得无论哪个国家最终胜出,诸葛家族都有可能延续下去 。
虽然诸葛瑾家族在东吴和诸葛诞家族在曹魏都遭遇了灭顶之灾,但诸葛亮家族在蜀汉的血脉得以延续,其孙子诸葛京在西晋时期还担任了官职 。
这种策略也为家族成员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同的阵营有着不同的政治环境、用人标准和发展需求,诸葛家族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才能和志向选择适合自己的阵营 。
诸葛亮在蜀汉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成为一代名相;诸葛瑾在东吴凭借自己的温厚诚信和外交才能,深受孙权信任,官至大将军;诸葛诞在曹魏则凭借自己的军事能力和在淮南地区的影响力,成为手握重兵的将领 。
然而,这种策略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 。家族成员分属不同阵营,在政治立场上往往会产生冲突 。
当三国之间发生战争或政治斗争时,诸葛家族成员可能会陷入两难的境地 。他们既要忠诚于自己所效力的主公,又难以割舍家族亲情 。
就比如,在吴蜀荆州之争中,诸葛瑾作为东吴的使者与蜀汉谈判,而他的弟弟诸葛亮则是蜀汉的丞相 。这种情况下,他们在公事上是对手,在私交上却是兄弟,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可想而知 。一旦家族成员在各自阵营中失势或犯错,就可能导致整个家族受到牵连 。
诸葛恪在东吴独断专行、北伐失败后被诛杀并夷灭三族,使得诸葛瑾家族在东吴几乎灭绝 。诸葛诞在曹魏起兵反叛失败后,也被诛灭三族 。这种残酷的政治斗争,让诸葛家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
写在最后可以说在三国乱世中,战争频仍的时期,正是由于诸葛家族的分属不同阵容的特点,也是让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点。历史上很多家族都不会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虽然说一荣俱荣,但也一损俱损,更何况在古代站错队和不站队都是错的,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全家被灭,甚至夷灭三族。也正因为此,诸葛家族的选择在当时是个聪明的选择。历史就是这么让人着迷,看完诸葛家族的故事让人深感人生之渺茫,英雄也有迟暮的时候,没有长虹的家族,唯有跟上时代趋势,趋利避害,才可能让家族得以保存实力。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