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真的全是汉唐的功劳,和清朝没有一点关系

吹牛说史 2025-02-13 14:46:58

新疆不仅自然风光令人叹为观止,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它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多种文明在此交汇融合。然而,在探讨新疆版图形成的历史进程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新疆版图的形成全是汉唐的功劳,和清朝没有一点关系。这种观点真的正确吗? 就让我们一起探寻新疆版图形成的真相。

新疆的溯源:汉唐的西域开拓

(一)汉朝: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彼时,匈奴雄踞北方,对汉朝边境构成了巨大威胁。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汉武帝毅然决定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 138 年,张骞肩负着使命,踏上了充满未知与艰险的西行之路。他穿越茫茫沙漠,翻过皑皑雪山,一路上历经磨难,曾被匈奴俘虏,在匈奴的囚禁下度过了漫长的十年,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终于,他寻得机会逃脱,继续西行,历经千辛万苦,抵达了大月氏。虽然最终未能达成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的初衷,但张骞的这次出使,却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汉朝对西域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

公元前 119 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他的目的是联合乌孙,共同对抗匈奴。张骞的使团带着大量的丝绸、金银等财物,浩浩荡荡地前往乌孙。在乌孙,张骞受到了隆重的接待,他向乌孙国王详细介绍了汉朝的强大和富饶,表达了汉朝希望与乌孙结盟的意愿。虽然最终因为乌孙国内部的原因,结盟未能成功,但张骞在乌孙期间,还派遣副使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进一步扩大了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 。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不仅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还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汉朝与西域之间的使者、商人往来不断,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了更好地管理西域地区,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公元前 60 年,汉宣帝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任命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汉朝在西域行使主权,推行政令,管理屯田,西域各国的国王及主要官员都由汉王朝赐予印绶,接受汉朝的领导。

图· 汉朝西域长史府

(二)唐朝:安西与北庭都护府的辉煌

时光流转,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唐朝。唐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朝代之一,以其强大的国力、开放的胸怀和包容的文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在西域地区,唐朝同样展现出了非凡的影响力和统治力。

唐朝初期,东突厥和西突厥势力强大,对唐朝的边境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决心消除这一隐患。

公元 629 年,唐太宗任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率领大军出击东突厥。李靖不负众望,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果敢的决策,率领三千精锐骑兵,趁夜突袭定襄,一举击败东突厥,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汗国灭亡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解除了唐朝北方的威胁,也为唐朝进一步经营西域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元 657 年,唐高宗派苏定方等将领率军进攻西突厥。苏定方在征讨西突厥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智慧和指挥才能。他巧妙地运用战术,在曳咥河(今新疆额尔齐斯河)大破西突厥主力,西突厥可汗沙钵罗逃至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后被石国人擒获,送交唐朝。至此,西突厥汗国灭亡,唐朝完全统一了西域 。

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唐朝在西域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公元 640 年,唐朝在高昌设立安西都护府,治所在西州交河(今新疆吐鲁番西交河古城址)。安西都护府管辖范围包括天山以南直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辽阔地区。

为了更好地控制西域,唐朝在安西都护府下设立了龟兹、疏勒、于阗、碎叶(后以焉耆代碎叶)四军镇,史称 “安西四镇”。这四个军镇分布在西域的重要战略位置,成为唐朝控制西域的重要军事据点 。(碎叶镇于今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是唐朝诗人李白的出生地。)

随着西域局势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天山以北地区的管理,公元 702 年,武则天在庭州设立北庭都护府,取代金山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北庭都护府设立后,唐朝在西域的统治更加稳固,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北庭都护府下辖金满、轮台、蒲类三县,以及瀚海、天山、伊吾三军,同时还管理着十六个羁縻州,对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管理 。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作为唐朝设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军事权利。唐朝政府通过任命各级官吏,统率边防守军,推行中央政令,将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在西域地区得以施行。这不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巩固了西北边防,还促进了中西交通的发展,加强了西域和中原以至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唐朝的统治下,西域地区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丝绸之路也迎来了最为辉煌的时期。各国的商队、使者、僧人往来不绝,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共同创造了灿烂的西域文明 。

漫长的 “失与得”:西域的千年变迁(一)唐朝之后的漫长游离

然而,唐朝的辉煌并未永远延续。安史之乱的爆发,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彻底改变了唐朝的命运,也让西域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政府为了平定叛乱,不得不将大量的军队从西域调回中原。据记载,当时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精锐部队几乎全部被征调,使得西域的防御力量变得极为薄弱。吐蕃趁机崛起,迅速向西域扩张。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吐蕃先后攻占了河西、陇右等地,切断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使得西域成为了一座孤立无援的孤城。

在吐蕃的进攻下,西域的唐朝守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他们坚守着每一座城池,与吐蕃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然而,由于寡不敌众,且得不到中原的支援,西域的唐朝守军最终还是难以抵挡吐蕃的进攻。

公元 790 年,北庭都护府被吐蕃攻陷,标志着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彻底瓦解。此后,西域陷入了长达数百年的动荡之中,先后被吐蕃、回鹘、喀喇汗王朝等多个政权统治。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陷入了分裂和战乱,各个政权自顾不暇,根本无力顾及西域。西域地区的各个政权也趁机独立,形成了多个割据势力。这些割据势力之间相互攻伐,战乱不断,使得西域的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宋朝时期,虽然中原地区实现了统一,但宋朝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应对北方的辽、金等政权上,对西域的关注度相对较低。此时的西域,主要由回鹘人建立的高昌回鹘、喀喇汗王朝等政权统治。这些政权与宋朝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但宋朝并没有对西域行使实际的统治权。

元朝时期,西域地区被纳入了元朝的版图。元朝在西域设立了别失八里、哈剌火州等行省,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然而,元朝的统治时间相对较短,随着元朝的灭亡,明朝建立,西域地区再次与中原地区分离。

明朝时期,由于北方蒙古势力的威胁,明朝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防御北方边境上,对西域的经营相对较少。明朝在西域设立了哈密卫等军事据点,试图维持对西域的影响力,但由于实力有限,明朝对西域的控制非常薄弱。此后,西域地区逐渐被蒙古诸部和其他势力所控制,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日益减少。

(二)清朝:西域回归的关键力量

在历经了漫长的游离之后,西域终于在清朝时期迎来了回归的曙光。清朝时期,中国的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拓展,而西域地区的回归,无疑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准噶尔之患与清朝的应对

清朝初期,西域地区主要由准噶尔汗国统治。准噶尔汗国是一个强大的游牧政权,其疆域包括了今天的新疆、中亚等地。准噶尔汗国的统治者野心勃勃,他们不仅试图统一蒙古各部,还妄图向东扩张,威胁清朝的边疆安全。

从康熙时期开始,清朝就与准噶尔汗国展开了长期的战争。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准噶尔汗国的噶尔丹率军进攻喀尔喀蒙古,康熙帝御驾亲征,在乌兰布通击败了噶尔丹。此后,康熙帝又多次派兵征讨准噶尔汗国,有效地遏制了其扩张的势头。

雍正时期,清朝继续对准噶尔汗国采取军事行动。雍正九年(1731 年),清军在和通泊之战中遭遇惨败,但随后在光显寺之战中取得了胜利,迫使准噶尔汗国与清朝签订了和约,双方划定了边界。

乾隆时期,准噶尔汗国发生内乱,清朝趁机出兵。乾隆二十年(1755 年),清军在阿睦尔撒纳的引导下,迅速攻占了伊犁,准噶尔汗国灭亡。然而,阿睦尔撒纳随后发动叛乱,企图分裂新疆。乾隆皇帝果断派兵平叛,经过两年的艰苦战斗,终于彻底平定了阿睦尔撒纳之乱,巩固了清朝在新疆的统治。

在这场长达近 70 年的战争中,清朝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据统计,清朝为了平定准噶尔之乱,消耗白银近亿两,出动部队何止百万。这场战争不仅展现了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也为后来新疆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众多将领在这场战争中崭露头角,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卓越战功被载入史册。如兆惠,他在平叛过程中表现出色,多次带领清军取得关键胜利。在面对敌军的重重包围时,他毫不畏惧,身先士卒,激励着士兵们的士气,最终成功突围并取得胜利。还有岳钟琪,他凭借着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出色的指挥才能,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为平定准噶尔之乱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将领们的封狼居胥之举,成为了清朝军事史上的光辉篇章。

准噶尔汗国灭亡后,清朝在新疆的统治并不稳固。大小和卓兄弟趁机发动叛乱,妄图建立一个独立的政权。大小和卓是伊斯兰教白山派的首领,他们在新疆地区拥有一定的势力和影响力。

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大小和卓杀死了清朝派往新疆的使者,公开宣布叛乱。他们聚集了大量的兵力,攻占了南疆的许多城市,对清朝在新疆的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乾隆皇帝得知消息后,立即下令派兵平叛。他任命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率领大军前往新疆。然而,雅尔哈善在作战中指挥不力,导致清军在库车之战中失利。乾隆皇帝大怒,将雅尔哈善撤职查办,改派兆惠为定边将军,继续进剿大小和卓。

兆惠率领清军一路西进,在叶尔羌与大小和卓的叛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由于清军兵力不足,兆惠被叛军围困在黑水营达三个月之久。在这三个月里,清军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他们不仅要抵御叛军的进攻,还要忍受饥饿和疾病的折磨。然而,清军将士们始终坚守阵地,不屈不挠。最终,在富德等将领的救援下,兆惠成功突围,与援军会合。

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清军经过充分准备后,再次向大小和卓发动进攻。兆惠和富德分别率领两路大军,从阿克苏和和阗出发,向喀什噶尔和叶尔羌进军。在清军的强大攻势下,大小和卓的叛军节节败退。最终,大小和卓弃城而逃,翻越葱岭西遁。清军乘胜追击,在巴达克山将大小和卓擒杀,彻底平定了大小和卓之乱。

平定大小和卓之乱,是清朝巩固在新疆统治的关键一战。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消除了新疆地区的分裂势力,也使得清朝在新疆的统治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此后,清朝在新疆设立了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各地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新疆的管理和控制。

乾隆皇帝在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后,将这片土地命名为 “新疆”,取 “故土新归” 之意。这一命名,不仅体现了乾隆皇帝对这片土地的重视,也寓意着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历经沧桑后重新回归祖国怀抱的故土。

为了加强对新疆的管理,清朝在新疆设立了伊犁将军,作为新疆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各地的军队,负责维护地方治安和边疆安全。同时,清朝还在新疆推行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如实行郡县制、设立州县等,加强了对新疆的行政管理。此外,清朝还鼓励内地民众前往新疆屯田,促进了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在清朝的有效管辖下,新疆地区的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不仅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还为边疆的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商业贸易也日益繁荣,新疆与内地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各种商品在两地之间流通,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文化方面,中原文化与新疆本地文化相互交融,共同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新疆的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共同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写在最后:清朝的关键意义

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朝在新疆版图确定上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具有关键意义。在清朝之前,中原政权对西域的统治虽然有过辉煌的时期,如汉朝和唐朝,但统治时间相对较短,总计约 450 年。

而且,自唐朝安史之乱后,中原王朝失去了对西域的有效统治,长达上千年之久。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西域地区先后被吐蕃、回鹘、喀喇汗王朝、蒙古诸部等多个非中原政权统治,这些政权的统治方式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使得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逐渐减弱。

清朝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清朝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和政治措施,成功地将新疆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并进行了有效的管辖和治理。清朝对新疆的统治,不仅加强了新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还为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果没有清朝的努力,西域很可能会在近代列强的侵略下,成为 “斯坦” 的一部分,那么 “自古以来” 的说法就可能缺乏依据,中国的领土完整也将受到严重威胁。

当然清朝末期时候,新疆也是岌岌可危,在左宗棠“抬棺出征”的豪情壮志下,赶跑了沙俄的侵略势力。新疆的领土完整经历了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艰苦奋斗,才换来了和平新疆。铭记历史,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左公千古!
4 阅读:409
评论列表
  • 2025-02-16 23:24

    傻子文章

  • 2025-02-19 08:40

    脑子有毛病,你怎么不说宋朝该去把西域和西夏要回来。领土只能是当代继承,这是现实和逻辑。

  • 2025-02-15 22:15

    汉唐对新疆控制最强的时候也就比大清收复新疆前强一点,跟大清巅峰那一百年根本没法比,因为只有大清真正控制了伊犁河谷这块中亚地区最精华的土地。

    奥斯卡小金人 回复:
    你说的对对对

吹牛说史

简介:吹牛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