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灵感】天才与疯子,迷狂只是产生灵感的某种形式而不是必然形式

书画艺术之窗 2024-07-12 14:46:05

在《斐德罗篇》中“迷狂说”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柏拉图将神灵凭附的迷狂分为四种,预言的、教仪的、诗歌的、真理的。其中真理的迷狂是最好的一种,“但是这样一个人既漠视凡人所重视的,聚精会神来观照凡是神明的,就不免被众人看成疯狂,他们不知道他其实是由神凭附着的。”“有这种迷狂的人见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因而恢复羽翼,而且新生羽翼,急于高飞远举,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像一个鸟儿一样,昂首向高处凝望,把下界一切置之度外,因此被人指为迷狂。”

《斐德罗篇》的主题是谈论爱情的,柏拉图认为是人对于真理的迷狂产生了对于美的迷狂,对于美的迷狂又产生了对于爱情的迷狂。人们认识真理的过程就是认识事物背后的“理念”,认识“理念”的过程就是回忆灵魂所曾见到过的真实界,而在回忆的过程中便会产生迷狂,所以在这里,柏拉图实际上是将他的“理念论”、“回忆说”和“迷狂说”三者融为了一体。

除此之外,对比《伊安篇》和《斐德罗篇》中的“迷狂说”,还会发现有两处微妙的变化,一是在《伊安篇》中只说迷狂的原因是神灵凭附,未作进一步展开,故带有某些神秘主义因素。《斐德罗篇》虽然也说是神灵凭附,但实际上具体解释了所谓的神灵凭附就是发现了更多的真理。二是《伊安篇》中的迷狂侧重于创作者本人失去自控,《斐德罗篇》中的迷狂则侧重于在他人和外界的眼中看起来的疯狂。

这种变化的本质是对于迷狂和灵感的进一步区分,在《伊安篇》中柏拉图还认为要想获得灵感必须处于迷狂中,但既然灵感就是认识到新的真理,而认识新的真理并不必然要伴随迷狂,所以迷狂只是产生灵感的某种表现形式而不是必然的形式。柏拉图又将技艺和灵感对立起来,但技艺之中同样包含有真理的成分,书画家没有掌握基本的技法,仅凭灵感是无法进行创作的。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本文为《东西方美学参证》系列文章之三十二

【书画中的清奇】不经意间的轻灵超越,什么时候最易产生灵感

【书画中的形容】最高层面的真实只能用本真心灵去感悟和把握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