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刘墉这个名字,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毕竟他的名字被同时代的纪晓岚、和珅给掩盖了,不过,当他说出“刘罗锅”这个外号的时候,不少人都会觉得好笑。就像大多数人都不认识纪昀一样,一听到纪晓岚这个名字,都会兴奋的不得了。
刘墉生于山东诸城,安徽砀山。清代书法家为官者,刘墉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官僚家庭,属于一个显赫的家族。其曾祖刘必显为顺治举人,外公刘棨为四川布政,其父刘统勋为清王朝著名大臣,为文正,后为丞相。因此,他自幼便在浓郁的读书气氛中长大,受到了很好的文化和思想方面的熏陶,这些都为他日后参加科举,进入官场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一直到他三十一岁的时候,才通过父亲的帮助,在科举考试中获得了“二甲”的优异成绩,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在散馆中任编辑,很快就被任命为“侍读”,刘墉没有辜负父辈的期望,进入了自己的家庭,在宦海中度过了自己的人生。
这里没有详细的描述刘墉的性格,但他的成长与他所受的教育,却是有着直接的关系,哪怕其中有“拼爹”的成分,但他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刘墉在进入官场之前,是一个有野心,有才华的人。本来一帆风顺的刘墉,在求学路上走得比别人更快,可是这一次,他的父亲刘统勋犯了错,被关进了大牢,他也被罚了。最后,刘统勋和他的儿子都被释放了,而刘墉则被贬为翰林的编修者。
刘墉于同一年被发配到外地任职,在当地任职20多年,这20年当中按部就班,势必要做出成绩的,高升那也是必然之,于是晋升到太原县令。到了第十四年,因为自己家父的原因,再次做回自己的江宁的县令,机会来之不得,自己也特别的珍惜,在地方上深得民心。20年来,他无怨无悔地奉献着,有些还受到乾隆的嘉奖。而这个小小的插曲,也让我们看到了刘墉作为一个有骨气的人,不甘落后,敢于拼搏的优秀品质。在之后的数年里,他的从官之路上,也是不平坦的。不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一时平凡不代表一直平凡,乾隆四十七年,受当时当地平民百姓的拥护,那年,他被派到京,担任左丞相。但是,没有人知道,在事业的关键时刻,他的另一个性格也会暴露出来。
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刘墉并没有像电视剧里的那样,去对付那个嚣张跋扈的和珅,而是和其他大臣们一样,不问世事的样子,最多的就是在言语上讨好一下,大不了就是装作没有参与其中。不过这也不能怪刘墉,以前的人不能用现代人的眼睛去看,那时候的跟风未必就是坏事,他很聪明的躲着和珅,为以后的战斗做准备。因此,这个时候的刘墉,从根本上来说,依旧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好官员,受到了人民的喜爱。
不过,或许是做惯了地方官员,刘墉被调到了中央,犯下了不少错误,首先,他透露了皇上和他的对话,被申饬。其后又因县衙中出现贿赂案件而遭到弹劾;然后,他没有改正自己手下的失误,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再然后,他在县试中的表现也太差了,以至于批改试卷的速度慢了下来。任命有才能的戴世仪为县令;甚至还被皇上骂了一顿,说他从来都不是一个勤勤恳恳的人。因此,这个时候的刘墉,就像是换了一个人一样,在后世留下了一个错误不断、无能的平庸之辈的印象。
但是,仅仅是这段时间的失误并不足以掩盖他曾经的光辉,而且,在他晚年的时候,他也找回了面子,特别是在与年轻了三十多岁的和珅的争斗中,虽然已经八十多岁,但刘墉依然表现出了对权力的敬畏,他查出了和珅一伙人的二十多条罪名,并上报了朝廷。但客观地说,乾隆是“龙驭上宾”,固然驾鹤西去,这个时候他自己也被任命参与到和珅的案件当中,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如今已是八十多岁的刘墉,自然是个老谋深算之辈,如果不是和珅被罢免,如果不是皇帝陛下下令,刘墉还真不一定敢站出来做这件事。
和珅被斩杀,为清廷扫清了后顾之忧,也为百姓缓解了负担。与此同时,刘墉也被冠上了“刘罗锅”的名头,那时候他已经八十多岁了,年纪大了,佝偻着腰,皇上喜欢叫他驼子,也是从那以后,刘罗锅的名头就响了起来。还有人说,刘墉因为长时间的埋头写字,所以才会出现佝偻的情况,但不管怎么说,刘墉小时候并没有佝偻的迹象,也没有刘罗锅的名字,在和珅事件发生五年后,刘墉以85岁高龄在自己家里病逝,被封为“皇储”,谥“文清”。他一生的功绩值得上这个称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纵观刘墉的人生,我们可以看出,他在刚回到京的时候,并没有尽到自己所能做到的最好,但从“功”的角度来看,比起他的错误,我们更能从他的优点中看出他的不平庸,所以,那些被他照顾过的民众,才会想起他清廉、秉公办事的好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