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开展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其对农民收入有何影响?

资讯钱一步 2023-11-11 15:21:58

开展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村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等多重任务。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出现新的要求

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开展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当前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存在的短板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农村的发展。

针对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存在的短板问题,国家出台多个文件进一步促进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从交通运输、信息化、农田水利、能源等层面加快补齐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推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2017-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在此基础上,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也对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提高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性

2020年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的意见》提出扩大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投资。

也就是说在提高总体投资水平的基础上,还要提高投资效益,优先向短板突出、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地区和项目投资,避免出现重复投资和无效投资的情况,实现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从基本保障向优质、有效供给方向转变。

二是拓展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可得性和功能性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推进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

将解决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与乡村发展、农民增收相结合,切实让农民获益。

三是保障农民权益

《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还提出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不能“违背农民意愿”,因此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充分与农民的实际需求和直接利益相匹配。

通过征求农民的意见、保障农民的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方式,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维护农民切身利益。

综上所述,开展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村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等多重任务。

所以在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和推行以工代赈政策的背景下,我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影响的时空效应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分别构建基准模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和空间效应模型,分析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影响的总体效应、长期效应、短期效应以及空间效应。

结果表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存在正向促进作用。

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长期效应,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影响的长期参数为2.549,在1%水平显著。

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存在显著的短期效应,但短期效应较小,说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与农民收入之间的短期波动关系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程度较小。

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空间效应。具体来看,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可以直接促进本地区农民增收,经济地理相邻地区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也可以正向促进本地区农民增收。

同时,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大于直接效应,说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在促进地区间商品和要素的流动方面发挥了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作用。

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异质性

基于微观调研数据,首先分别从乡村网络基础设施、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入手,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类别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异质性。

其次,通过构建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不同农民群体收入影响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差异。

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最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次之;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最小。

同时,提高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可得性、适度超前建设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提高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质量以及提高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与农民的需求匹配程度均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

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在不同收入水平上的分布存在差异。

在中等收入水平上,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促进农民增收的效应最高;在较高收入水平上,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促进农民增收的效应次之;在较低收入水平上,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促进农民增收的效应最小。

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影响的中介和门槛效应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首先构建以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过程中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中介作用;

其次,通过构建以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的门槛效应模型,分析在不同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下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影响的非线性特征。

结果表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中介和门槛效应。

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中介效应来看,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显著促进了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同时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显著促进了农民增收,从而实现了乡村公共基础设施通过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进而实现农民增收的链条。

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门槛效应来看,当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低于0.093时,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较小。当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高于0.093时,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显著增加。

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影响的调节效应

基于微观调研数据,首先构建以农民参与为调节变量的调节效应模型,分析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影响过程中农民参与发挥的作用。

其次,构建以农民配置能力为调节变量的调节效应模型,分析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影响过程中农民配置能力发挥的作用。

结果表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农民参与水平和农民配置能力的调节效应。

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农民参与水平的调节效应来看,随着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农民参与水平的提高,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逐渐增强。

由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农民参与水平均能正向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该调节效应体现为农民参与水平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发生协同作用,强化了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效应。

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农民配置能力的调节效应来看,随着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农民配置能力的提高,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逐渐增强。

由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农民配置能力均能正向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该调节效应体现为农民配置能力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发生协同作用,强化了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效应。

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成为农民增收的重大阻碍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三农”领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乡村建设行动正式启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

虽然当前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巨大成就,但也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仍存在缺口,呈现出供给不足、供需不平衡、管理效率偏低的现状。

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短板阻碍了农村经济增长,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生产、农民非农就业以及乡村产业发展,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推进,限制了农民收入的上升空间。

在农业生产增收渠道上,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存在短板不利于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满足农业生产排灌需求的重要保障,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当前农村的输水网络体系尚未形成,防汛抗旱能力较弱,农业生产安全保障较低,阻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在非农就业增收渠道上,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存在短板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如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导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流动成本增加,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获取就业信息,减少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机会。

在乡村产业增收渠道上,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滞后,尤其是道路、水电、网络等配套设施的不足,严重制约着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如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对乡村道路和网络基础设施的需求较高,这是因为农村地区产品的流通贸易需要完善的道路条件,产品和服务的推广及营销需要完善的网络条件。

然而道路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导致乡村缺乏与外界便捷的交通及信息联系,缺乏与城市经济的同步性,阻碍了农村商品和服务的交易渠道,强化了乡村的封闭性,不利于乡村产业发展。

由此可见,完善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是保障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需要加快补齐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

0 阅读:30

资讯钱一步

简介:分享财经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