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猛将元行钦的末路:他真的误会了曾经的养父李嗣源吗?

川蜀牧老阎历史 2024-05-07 19:19:02

按史书记载,在邺都兵变中,被叛军劫持过的后唐大将也是庄宗养兄李嗣源眼看自己说不清楚了,干脆真的反了,先去夺取汴州。

——如果光看这些史书记载,很容易觉得李嗣源本无反心,是被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李绍荣这个白眼狼儿子没事找事疑心生暗鬼硬生生逼反的。

但是,如果把李嗣源看成野心家,认为李嗣源的真实目的是兼并李绍荣的军队,事情就又不一样了。

希望各位看官现在暂时把这种可能性放在心里,继续看下去。

李绍荣手下已经出现了叛徒,行营寨主陶玘率部归顺李嗣源。

李绍荣回到洛阳,庄宗驾幸耀店慰劳,他向庄宗指出赶紧控制汴州,可以说是和李嗣源所见略同了,只是这对父子如今已经分属不同阵营。

庄宗同意了,并且派李绍荣率骑军沿黄河东行,并再次试图派李嗣源的长子也是自己的养子李继璟去召李嗣源好好谈谈,但李继璟途中再次遇到李绍荣,而这次,李绍荣没再买谁的面子。

庄宗到了荥泽东,命汴州本地人龙骧指挥使姚彦温率三千骑为前军,结果姚彦温率八百骑叛投李嗣源,说:“京师危迫,主上为元行钦所惑,事势已离,不可复事矣。”李嗣源责姚彦温不忠,夺其兵。

因为汴州已被李嗣源捷足先登,庄宗白跑一趟,沮丧地回师洛阳,对李绍荣等诸将说:“你们侍奉我以来,同患难共富贵;现在我到了这个地步,你们没有一个计策来救我吗?”李绍荣率诸将百余人垂泣取刀断发誓死效忠,上下悲号,被认为不祥。

宰相、枢密使等请庄宗夺取汜水岸,以待庄宗嫡长子魏王李继岌的灭蜀大军回援。庄宗同意了,改弟弟李存霸为太原留守、李存渥为河中节度使;但还没离开洛阳,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就地兵变。这位同时认郭崇韬为叔父,郭崇韬的女婿李存乂为义父,也不怕乱了辈分。先前,这对翁婿都死在了庄宗手里。

这就是兴教门之变,庄宗被流矢所杀,李绍荣先和刘皇后与李存渥引七百骑从出师子门逃出京城,再离开他们,投奔李存霸,途中随从士兵逃散,只剩数骑,才到平陆县界,就为百姓所擒,县令裴进打断他的腿,槛车送到洛阳;另一说他被解送虢州,被刺史石潭断其腿槛送洛阳。

当时李嗣源已控制洛阳,称监国,责骂他:“我何负于你,你却杀我儿子!”

李绍荣瞋目直视李嗣源,答:“先帝何负于你?”

于是李嗣源将李绍荣斩首,将其名字也追改回元行钦。洛阳市人皆为之流涕——故事发展到现在,谁还能看出这两个人曾经是一对父子?

宋朝史学家欧阳修在所著《新五代史》评道:“呜呼!死之所以可贵,是因为死者有义,不求得生。所以说:主君在时同在,主君亡时同亡者,是社稷之臣。明宗在魏州(即邺都)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唯独元行钦坚称他已经反了,又杀其子李从璟,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足以嘉奖,但当庄宗驾崩,他不能自杀,反而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擒杀。他的言辞虽然不屈,但死并非他的意愿,他的死哪里可贵了!”

李嗣源终究登上帝位,即后唐明宗,诏削夺元行钦的在位官爵,籍没田宅。李从璟就是李继璟后来被明宗追改的名字。

而在明宗上位的背后,李继岌班师无路绝望自杀,李存霸、李存渥、刘皇后等也在劫难逃。

明宗都让哪些人在路上“欢迎”李继岌班师呢?陕州留后是明宗的女婿石敬瑭——原来的节度使康延孝参与灭蜀,作死既遂了,客观上先一步阻碍了李继岌如期班师;河中留后是明宗的继子李从珂——原来的节度使李存霸和李存渥都跑路了;同州匡国军留后是在庄宗年间并不得志,只做到郑州防御使,后来却深受明宗重用的王思同,而原本在任的节度使李存敬作为老人却被李嗣源派去的亲信李冲杀了全家,各位看官细品。

王思同还有一层身份,刘仁恭的外孙,即刘守光的外甥。之前王思同奉庄宗命去杀许州忠武军节度使朱令锡,但是整个邺都兵变根本不见王思同为庄宗出力,兴教门之变后第一时间把庄宗死讯捅给明宗的恐怕就是他。

类似的,孟州河阳节度使李绍奇也曾在激战中救过庄宗,也曾奉命去杀李继麟的家人,但邺都兵变中,他的辖区明明挨着洛阳,却不见他有所作为再救庄宗一次。其实他就是当初在晋燕之战中曾和李绍荣单挑的夏鲁奇。

一路上存心拒绝李继岌顺利班师的,是李嗣源的亲信;不接纳李存渥、刘皇后投奔的,是北京巡检李彦超,已故名将李存审之子。小说中李克用有十三太保,李嗣源排第一,庄宗排第三,李存审排第九。

李存霸的情况稍微复杂一些。本来他也投奔了李彦超,穿僧袍,表示自己只想活命。后唐的北京是太原,名义上的长官是太原尹北京留守张宪。

张宪忠于庄宗。最初赵在礼不仅予以善待他在魏州的家人,还派人带信策反他,他斩杀使者,把书信给了庄宗。

他也不愿加害庄宗的弟弟,李彦超也犹豫不决,但手下将士却急于立功而发难,于是张宪出奔,李存霸被害。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李嗣源的养子李从温正担任北京副留守、北都指挥使,各位看官觉得他会帮谁呢?

史书还有李存霸图谋杀掉张宪、李彦超,占据太原继续抵抗李嗣源的版本,就看各位看官信不信了。

明宗登基后,以弃城为由赐死张宪,而李彦超则就地转正,并恢复原本的符姓。

讽刺的是,张宪是邺都兵变前不久调任的,如果不是宦官吹风,这时候他还在邺都留守的原职上,以他的能力,叛军恐怕根本没机会夺取邺都,从而只能落草为寇,李嗣源也就没有机会,庄宗等人也不会死了!

而元行钦在邺都兵变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就看各位看官愿意相信李嗣源是小白兔,还是大灰狼了。

小编这里再向各位看官挑明一件事,按《资治通鉴》的叙事顺序,赵在礼刚被推为魏博留后,就去策反张宪了。赵在礼是什么地位什么资历,谁给他的胆子去策反曾被郭崇韬推荐为宰相备选的张宪?他又哪来的底气认为张宪有可能被他策反?

但如果这根本不是赵在礼的主意,打的也根本不是赵在礼的名义,而是来自一位更显赫的大佬,是不是就合理多了呢?

相比于王思同、李绍奇,李绍荣可曾因为曾是李嗣源的养子就有所摇摆?

所以,无论主观意图还是客观效果,能力不足归能力不足,元行钦也就是李绍荣到底做了哪件坑害庄宗,导致庄宗处境恶化的事?即使把好心办坏事也算上?

没有!一件都没有!

至于杀李继璟,那可能的确是杀错了,但当时庄宗一方已经没有太高的容错条件,在囚徒困境下,他如何相信李嗣源的儿子会不给亲生父亲传递情报?

至于明宗后来如何发落郭从谦、李绍钦等人,本文不表。

在元行钦部下管马厩的李承福后来成为后晋重臣;而后晋的开国之君,正是明宗的女婿石敬瑭。

后唐变后晋,源自明宗立储不明造成的身后乱象。

而如果明宗的长子当时还在,也许这些也都不会发生了。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