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苏丹武装部队的士兵踏入总统府的那一刻,喀土穆的天空依旧弥漫着呛人的硝烟。这座曾经象征国家权力的建筑,在经历近两年的炮火洗礼后,墙体斑驳,弹痕密布,成为苏丹内战残酷拉锯的缩影。
从“象鼻之城”到焦土战场自2023年4月冲突爆发以来,苏丹快速支援部队(RSF)与政府军围绕首都的控制权展开血腥争夺。今年3月21日,政府军宣布全面收复总统府,并在次日继续推进,夺回中央银行总部、情报局大楼等战略要地。军事分析人士指出,RSF正从市中心撤离,其撤离路线上的伤亡人数已达数百人。尽管RSF声称“战斗尚未结束”,但喀土穆市中心的失守,无疑标志着其在首都的势力版图已濒临瓦解。
这场军事博弈的背后,是两支武装力量的宿怨。政府军作为国家正规部队,历史可追溯至苏丹独立初期;而RSF的前身则是前总统巴希尔为镇压达尔富尔冲突组建的民兵武装。2019年,两方联手推翻巴希尔政权,却因权力分配矛盾迅速反目。如今,RSF仍牢牢控制达尔富尔地区,政府军短期内难以彻底剿灭其势力。
千万人流离失所:一场被世界遗忘的饥荒战火不仅撕裂了政权,更摧毁了普通人的生存根基。战前拥有1100万人口的喀土穆,如今半数居民逃亡。联合国数据显示,苏丹全国已有1285万人流离失所,其中370万涌入埃及、乍得等邻国。农田荒芜、粮仓被毁,470万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陷入严重营养不良,饥饿迫使人们以花生壳充饥。联合国官员痛心疾首:“这是当代最严重的危机之一,但整个世界选择了遗忘。”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问题专家赵军指出,苏丹内战的惨烈程度不亚于也门或加沙,却因无关大国地缘利益而鲜有关注。国际社会的调停屡屡失败,短暂停火协议形同虚纸。随着政府军宣布筹建“战时政府”、RSF在控制区酝酿“过渡宪法”,观察家担忧这个非洲面积第三大国或将走向分裂。
黎明之后,仍是漫漫长夜?尽管政府军重掌总统府提振了士气,但军事胜利无法掩盖国家裂痕。RSF在达尔富尔的根基未受动摇,外部势力若持续介入,战事恐陷入更持久的消耗。喀土穆街头残破的楼宇间,流民蜷缩在临时帐篷里,他们的命运与这个国家的未来一样,仍在硝烟中飘摇。当世界目光聚焦俄乌、巴以之时,苏丹的苦难提醒着我们:有些战争没有赢家,只有被碾碎的无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