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军队历史上的汤姆逊冲锋枪

荣迪看历史 2023-06-11 00:58:06

(人民军队中的枪杆子之四)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军事舞台上,单就冲锋枪来说,花机关演了前半场,斯登式和M3演了后半场,但有一支冲锋枪则演了全场,那就是本文所要介绍的汤姆逊冲锋枪。

若干影视中的穿帮

前几年热映的电影《八月一日》中,有一个镜头,是一名起义军官手持一支美式汤姆逊冲锋枪,在与敌激烈枪战。

图001

这是一处穿帮的镜头。

早在1922年,孙中山就从美国购入了刚刚问世不久的汤姆逊M1921冲锋枪,共30支,全部配备其卫士大队。陈炯明叛变向总统府发难时,卫士大队奋起自卫,该枪曾发挥了巨大的威力,给叛军以很大杀伤。这也是有据可查的冲锋枪在中国最早的战例。有一部文献短片,孙中山开完国民党一大步出会场,孙身边几名卫士肩扛的便是此枪。

南昌起义之前,汤姆逊冲锋枪有过三个型号,即M1921、M1923和M1927,但M1923和M1927只是过渡品,没能进入量产,因而在1927年之前,进入到中国的只有一个型号,即M1921。

M1921和后来各种型号的汤姆逊冲锋枪相比,从外观上看,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它采用的是类似手枪柄那样的前握把,而不是电影中出现的汤姆逊冲锋枪那种长条形前护木。

图002

同样的穿帮,也出现在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表现黄埔军校的那场戏中。

汤姆逊冲锋枪采用长条形前护木,是1928年以后的事了。针对M1921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1928年,该枪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汤姆逊冲锋枪被命名为M1928。M1928的基本型也是手枪形前握把,后来的微改型M1928A1则变成了长条形前护木。

由于汤姆逊的早期型号工艺过于复杂,成本太高,到了二战时期,便有了简化版的M1和M1A1。与早期的M1921、M1928相比,从外观上看,其最大的不同,是拉机柄由枪的正上方改到了右侧,并取消了枪口防跳器。

图003

上为汤姆逊不同型号的图片。请注意,这只是较具代表性的几个型号,如果再细说,则还有很多,而且每一型的微改也有很多。这里不详述。

汤姆逊的早期型号M1921和M1928使用20、30发弹匣和50、100发弹鼓供弹,后期型号M1和M1A1只能使用20、30发弹匣供弹。

图004

这是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的剧照。请注意,剧中这支汤姆逊冲锋枪的弹匣不是直的,是弧形的。似这种采用弧形弹匣的汤姆逊冲锋枪,在近期拍摄的《大西南剿匪记》《解放》《中国远征军》等剧中,都有出现。

这种弧形弹匣的冲锋枪却既不是早期的M1921、M1928,也不是后期的M1、M1A1,而是基于汤姆逊冲锋枪的改型。

建国后不久,我军开始正规化建设,枪械也全部制式化,包括汤姆逊冲锋枪在内的大量旧杂式枪械逐渐移交给民兵使用。因该枪发射的11.43毫米手枪弹不是我国制式,战争年代缴获的子弹打一颗少一颗,有些地区开始出现有枪无弹的情况,而当时大办民兵师又需要这些旧杂式枪械,于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全国各地的兵工厂开始自行改造旧杂式枪械,以使用当时国产制式的五一式7.62X25毫米手枪弹。1973年3月,总参、总后在郑州召开关于旧枪改制现场会,肯定了这一做法。从此,各省军区、军分区普遍进行了对旧杂式枪械的改制。为了节约,在改制过程中,将许多不堪用的旧枪中堪用的零部件废物利用,进行拼装,于是就出现了如影片中那种M1928的机匣、M1的枪管与护木、五四式的弹匣的四不像冲锋枪。

几帧老照片的判读

图005

这是几帧红军抗日先锋军的老照片。

照片中可见,红军战士手中,出现了密集的汤姆逊冲锋枪。

红军中,曾有大量使用花机关的文字记载,这是因为花机关在旧中国的二三十年代特别普及,国民党中央军和各路杂牌军中,多有购买和仿制,所以红军在战争中曾有大量缴获。但汤姆逊冲锋枪在中国的情况与花机关并不相同,在那个时期并不多见。

那为什么红军抗日先锋军中有如此密集的汤姆逊冲锋枪呢?

这就要说一说旧中国山西仿制汤姆逊冲锋枪的情况了。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山西省的兵工曾经很有成就,这其中就包括汤姆逊冲锋枪的仿制。其早在1926年就有出品,次年更是建成专门的冲锋枪厂大规模生产。从1926年到1930年,是山西兵工出品最盛的几年,汤姆逊冲锋枪的月产量曾高达900支之多。中原大战阎军战败后,冲锋枪厂名义上撤销,改为机械厂生产民生器具,但一直到抗战初太原沦陷时止,该机械厂每月生产的冲锋枪也始终保持在200支以上。

从二十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抗战爆发,晋绥军中的冲锋枪装备一直居于全国乃至全世界首位。在晋绥军参与北伐战争和军阀混战的许多战役中,如涿州之战、中原大战等,都有大量使用冲锋枪的纪录。从中原大战津浦路战场蒋军的战报看,马鸿逵部曾缴获冲锋枪200余支,蒋光鼐部则缴获400余支,金汉鼎部缴获更多达680余支,而他们当面的晋军,都不过一两个师之众,可见当年晋绥军装备的冲锋枪比例之大。

图006

1936年11月,在国民党绥远省主席兼35军军长傅作义指挥下,曾发起主动向日伪进攻的百灵庙之战并取得胜利。傅将军在战前拟制的《百灵庙战斗指导意见》和稍后撰写的《敌反攻百灵庙及解决王英伪军全部战记》两文中,有几处说到轻机枪,比如前文中“第二营景营长彥清,率第六、第七两连之各一部,全带轻机枪”和后文中“汽车两队,载官兵四十人,多带轻机枪”等。初看颇令人费解。因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轻机枪还很少,比重机枪还少,晋绥军也一样,傅作义部属晋绥军,应该没有那么多的轻机枪。所以我猜,傅文中所说的轻机枪极有可能说的是汤姆逊冲锋枪,而并非后来意义上的轻机枪。因为新旧军语的不同,把冲锋枪说成机枪,是当年的普遍现象。

介绍完了晋绥军冲锋枪的生产与装备情况,再回到那几帧老照片上来。红军抗日先锋军中大量的汤姆逊冲锋枪,极有可能是缴获自晋绥军的战利品。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及开辟抗日通道,1936年1月底,红一方面军使用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番号,从陕甘苏区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发起东征战役。整个战役历时117天,其中在山西境内作战75天,击溃了阎锡山晋绥军31个团,歼敌13000多人,俘敌团长以下官兵4000多人,缴获各种枪4000多支,火炮3门,电台1部,扩红7000余人,组织地方游击队30多支。这其中的4000多支各种枪中,应该就包括了相当数量的汤姆逊冲锋枪。

当然,这也只是猜测,尚未找到可以印证的文字资料。不过红军抗日先锋军中那么密集的汤姆逊冲锋枪,也实在找不到其他更合理的解读了。

和德式伯格曼系列冲锋枪(花机关)在中国的仿制遍地开花不同,因为汤姆逊冲锋枪的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在整个旧中国,只有两家曾经批量生产。晋绥军以外,第二家是川军的刘湘部队。刘湘川军于1930年开始仿制,至1938年,共计出品4700余支。这些出品,全部用于装备刘湘部川军的嫡系部队。据曾参加土城之役的刘部老兵回忆,其主力郭勋祺旅每个步兵连有三个班全部配备的仿汤姆逊冲锋枪,达到每个排一个班。红军在此役中吃亏,与川军刘湘部队强大的近战火力配系应该不无关系。

除了山西和四川,广东、大沽、巩县等兵工厂也曾仿制汤姆逊冲锋枪成功,但均未投入量产。

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汤姆逊冲锋枪在红军和白军中的使用相对花机关来说,为数是不多的。因为这玩意儿买起来太贵,制造起来又太复杂。但少有不代表没有,据詹才芳将军回忆,1932年红四方面军苏家埠战役中,守敌王藩庆部一个手提机枪排投诚。用投诚的敌排长的话说,“这些好枪,都是新装备的美国货……”如果不是詹将军记忆有误,美国的手提机枪,那自然只能是汤姆逊冲锋枪。

抗战时期,一直到美援到来之前,是冲锋枪在中国表现最低落的时期,唯独晋绥军例外。在很多晋绥军参加的战役中,如绥远抗战、忻口抗战、太原保卫战等,都有汤姆逊冲锋枪活跃的身影。

山西造冲锋枪也曾装备到我人民军队,著名的山西工人抗日武装工卫旅,就是利用合法渠道向阎锡山要了步枪2500支和仿汤姆逊冲锋枪500支,并以此起家发展壮大的。

图007

五一大扫荡后,我冀中七分区率先组建武工队,武工队二十多人,就装备了晋造冲锋枪12支。1943年5月,该武工队在定县程旺村的一次反包围战斗中,密集的冲锋枪弹使鬼子误认为是机枪在射击,因而减缓攻势,我武工队则趁机成功突围。

据冀南广宗县县长兼县大队长孙云英回忆,1940年仲秋,县大队与伪警备大队在城东的卫伏城遭遇。县大队不是我军主力,没有自动武器,伪警备大队也不是敌军精锐,也没有自动武器,双方久战难分胜负。正僵持间,我386旅因执行任务而掉队的一名排长和两名战士追赶部队途经于此,遂主动参战。三名正规八路持有两支在当时当地尚不多见的冲锋枪,在排长带领下,以勇猛而又娴熟的作战技能对敌猛烈射击,冲锋枪炽盛的火力对敌形成有效的压制和震慑,一下子扭转了战局,并很快促成了伪警备大队的投降。

冀中九分区武工队队长周修义的回忆录中,也多次出现冲锋枪的使用记录。

孙与周的回忆虽然没有写明冲锋枪的型号,但根据其他史料推断,抗战的四十年代出现在冀南和冀中的冲锋枪,最可能的就是晋造汤姆逊。

运输大队长的贡献

1942年开始,美援逐渐来到中国。在美军顾问的帮助下,国民党军组建了三种类型的美械部队,即驻印军、远征军和卅四编制的甲种军,分别称作X部队、Y部队和阿尔法部队。其中阿尔法部队是由X部队加上Y部队,另又补充若干部队所组成。至1945年8月,接受美械组成的阿尔法部队共有13个军39个师。按编制,该阿尔法部队每师编制汤姆逊冲锋枪1055支。

国民党军的编制数与实力数往往有差距,阿尔法部队也同样。但这个差距主要体现在兵员和重装备上,轻武器基本是编制多少就有多少,少也少不到哪里去。比如新一军广州受降时,全军3个师实有汤姆逊冲锋枪4097支,就与编制数差不多。

截至1945年4月底,国民政府通过租借法案从美国获得的“四五手提机枪”已达44145支。这“四五手提机枪”,即全部是汤姆逊冲锋枪。

抗战胜利以后,美援武器仍然源源不断地供应国民党军队,用于打内战。这其中,汤姆逊冲锋枪的输入也在不断增加。比如1949年3月,美援的7个军又3个师的装备中,就有“四五口径机枪交货实数12975枝”。此时的“四五口径机枪”,既包括汤姆逊冲锋枪,也包括M3冲锋枪,但以前者居多。

到了国民党在大陆灭亡前的一两年,汤姆逊冲锋枪在很多部队中,已经远远超过抗战时的驻印军。以并非国民党军嫡系的傅作义部311师为例,到北平和平解放前,全师每个步兵连的汤姆逊冲锋枪达到40余支,警卫营、搜索营的配备更多。

美式轻武器在国民党军中另外一个比较集中的单位,是军统武装交通警察总队。这个交通警察,不要按今天的概念从字面上去理解。它不是警察,它是一支军统武装部队。是由军委会别动军、忠义救国军、中美特种技术训练班、交通巡查部队和原汪伪税警总团等单位组成。总共18个总队,每个总队约4000人。总队下辖4个步兵大队和迫击炮、平射炮、通信、特务四个中队。每个步兵大队下辖3 个步兵中队和一个机枪中队。汤姆逊冲锋枪的配备,是每个步兵中队、特务中队各30支,机枪中队、迫击炮中队、平射炮中队和通信中队各20支。

美国顾问曾对国民党军队哀叹,说我们援助你们的装备,都到了共产党军队的手里。没错,要说蒋介石有什么事做得称职的话,那就是他这个运输大队长的差事了。

解放战争初期,由于国民党军自动轻武器的优势,近战中曾给我军以很大的不利,但随着战争的进程,这些美国枪很快便转移到我军手中。鲁南战役聚歼敌快速纵队战斗中,著名夺车英雄叶照田,带领6名战士冲入溃退中的敌人车队,跟随车队一同溃逃的敌步兵一名排长用汤姆逊冲锋枪向叶射击,未及开火,便被眼疾手快的叶照田击毙,其手中的汤姆逊也被叶缴获。此时一名敌连长又举起二十响打来,没打中叶照田,反被叶用刚刚缴获的汤姆逊一个短点射打倒,又缴获一支二十响。随后又一名敌排副端起汤姆逊欲向叶开火,仍然被叶先敌开火击毙,第二支汤姆逊也被叶缴获。敌军官被接连击毙,该步兵连群龙无首,纷纷逃散或缴枪投降。泥泞中的敌汽车队没有了步兵的掩护,亦只好乖乖当了俘虏。

在同一次战斗中,另一战斗英雄,某部通信班长阮兆仁,曾创下一个班缴获汤姆逊冲锋枪25支的纪录。

小仗是如此,大仗当然更是如此。许多战役中,都有汤姆逊冲锋枪的大量缴获。豫东战役中,仅歼击区寿年的第7兵团部,就缴获300余支。孟良崮战役中,缴获1210支。上海战役中,缴获3415支。拿着美国枪打内战的张灵甫、邱清泉等国民党军骨干将领,都是被我人民解放军用缴获的汤姆逊击毙的。

图008

在反映孟良崮战役的长篇小说《红日》中,排长杨军伤愈归队,发现部队变了,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班、排长身上全是汤姆式枪”。老电影《南征北战》中,也用画面语言表达了同样的情形,即影片开头时,李进、王春等战士们的手中枪,几乎清一色的三八大盖,影片结尾时,则大多变成了汤姆逊。到了全国解放前夕,解放战争初期那种“背上十斤半,来把排长干”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这时不仅排长背上了“十斤半”,班长、副班长甚至战斗小组长也较多地背上了“十斤半”。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童阿男一入伍便挎上了汤姆逊冲锋枪,就是当年真实的写照。

据解放初期的统计,在三年多的解放战争中,我军共缴获国民党军的冲锋枪达120017支。这其中,汤姆逊冲锋枪占了三分之一以上。

图009

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就是拿着这些缴获的武器跨过鸭绿江的。其中最先过江的第39军,装备冲锋枪3058支。这其中,自然包括了大量的汤姆逊冲锋枪。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军开始正规化建设,包括汤姆逊冲锋枪在内的旧杂式枪械逐渐退出我军的装备行列,但在民兵手中,则一直使用到七十年代末期。

0 阅读:11

荣迪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