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富不过三代,但中国这个家族却强盛不衰400年,子孙至今仍在

百年机动站 2023-11-26 07:23:04
前言: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富饶的大家族,但是起起伏伏的落寞家族也有无数,在这其中能够坚持三代而且还有更长时间的富饶家族,却是很少,这些家族大都经历无数的变迁,但依旧秉持初心,屹立不倒。今天就来给大家讲一下其中一个这样的大家族——康氏家族。

这个家族为何能够强盛四百年之久,却依旧屹立不倒呢?

他们家族的子孙又是为何至今还仍然建在秉持初心呢?

事件缘由:

康氏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年间。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山西大移民从洪武三年开始,到永乐十五年结束,期间共47年,历经18次,迁往全国30余省市。

根据史料《明实录》记载永乐年间山西布政司奏“平阳、大同所属二府州县岁旱民饥,命验口发粟赈之。”在宣德三年、六年、七年、八年、十年均出现“民食草子自给,逃移户多,租税无从办纳”的情况。

期间明朝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收到的成效都十分有限,山西的流民问题还是愈演愈烈。

康氏家族的故事由康守信和他母亲在河南洛阳开启。他们也是从山西逃荒而来,康氏先祖就这样随着人群来到了河南巩县境内。

崭露头角:

他们这些外来者,一时之间并不适应周围的环境,但是康家先祖却看上了这个机会,他拿出自己所有的钱财开了个简易的小饭店,用以解决大家的温饱问题。

这种创业的艰辛和诚信待人的初心,一直是康氏家族精神的核心。在康家老祖看来,做生意讲得就是诚信,不管生意大小,经营绝不可欺瞒顾客。

康家先祖带着自己的孩子,将诚信教给自己的儿子,并且言传身教,他们竟逐渐在本地打出了名气。

康守信之前,康氏族人从来没有为官从政的,直到康守信之后的第六代子孙康绍敬,才考取了功名,当时他担任的也是一个肥缺,负责的是水路交通,税务,盐业等业务,靠着自己的关系,让自己的家族生意也不断的壮大了起来。

康家并没有止步于经营旅店。他们逐渐扩大了业务范围,投资了各种产业。这包括农业、贸易、工业和地产等多个领域。他们的商业帝国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当地一个重要的商业势力。

到了清朝时期,康家里的生意已经做得非常大了,涉及的产业非常多,就连清政府的军需用品都是由当时康氏族人生产的,期间也是一直秉承祖训,诚信经营,吸引了无数南北商客,让他们的名号也越传越广。

之后又靠造船、买卖土地发财,拥有了良田数千顷,财富无以计数。在历史的洪流中,康氏家族也曾遭遇多次社会变革和动荡。康家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慈禧太后西逃,路过康家族人的地方。

在康家住了一天,同时康家慷慨的给了慈禧太后一百万两银子,作为差旅费,也因此慈禧太后给康家人,赐了个“康百万”的封号。因此为了表示感激,慈禧太后允许康家在其领地上建立了“康百万庄园”。这也是这座当时号称“中国第一庄园”的由来。

康百万庄园:

康百万庄园又名河洛康家,是康氏家族先祖康绍敬建造的府邸,小小的“康家店”变成了一座占地240余亩、包含19部分的庞大庄园。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集农、官、商于一体的庄园。

庄园内有33个院落,53座楼房,1300多间房舍和73孔窑洞。庭院建筑为豫西地区典型的两进式四合院,兼具园林艺术和宫廷艺术特色。

分为寨上主宅区、寨下住宅区、南大院、祠堂区、作坊区、菜园区、龙窝沟、金谷寨、张沟等明代楼院、栈房区等几十种部分不同功能的清代建筑,辅以碑楼、牌坊、花园等辅助建筑。从而形成了一个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功能齐全的大庄园。

康百万庄园400余年,一步步发展壮大,必有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上风上水的辅助。庄园建在洛水与黄河交汇的区域内,风水得水为上,喝形“金龟探水”,庄园建在龟背上,龟头方向建东门楼,吸纳洛水,财源滚滚而来,加上建筑符合杨公风水理气,故而催富。

在风水助力的基础之上,康家凭借最初的家风文化不断辛勤努力,最终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大天地。

作为全国三大庄园之一的“康百万庄园”,从明清时期至民国时期连着巨富了十二代。

上自六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富甲豫、鲁、陕三省,船行洛、黄、运、沂、泾、渭六河,良田双千顷,财富无以计数。

因为他们对慈禧的接待,让慈禧见识到了康家的财力雄厚,慈禧在日后便以各种名义要求他们支援国家,使家族的收入,支撑不起支出,慢慢的开始走向没落。再加上当时时局的影响,到达民国中期时。康家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辉煌。

民国时期,康氏家族虽已不复往日荣光,但仍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和精神遗产。新中国成立后,康家庄园被改作他用,但最终在政府的修复和保护下,成为一处历史文化景区,供后人参观学习。

而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康家十九代后人王国权(原名康午生)还先后担任过河北省书记、大使等职位,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巨大的贡献:

王国权小时候家里就不怎么景气了,但是他却十分的喜爱读书,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1930年,他以总分第三名的成绩考取河南大学预科。一贫如洗的家人到处借钱才凑够学费,将王国权送入了大学校门。

王国权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河南大学,他聚精会神地聆听着老师的教诲,尽可能多地阅读各种新书籍。

在大学期间他与河南大学同学彭寿松、宋一涵等人在开封组织了“西北研究会”,探索如何进行抗日爱国民主运动。他积极寻找进步组织,参加了“社联”“反帝大同盟”,开始在党的指导下进行工作。

后因躲避国民党追捕,东渡日本。1936年从日本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奔赴延安,途中为保安全,化名王国权。

从1937年起,王国权先后担任晋察冀北岳区一分区地委书记、中共承德市委书记、辽西省委副书记、热河省委书记兼省长等等我党职位。

抗日战争结束后,王国权身为热东军分区的政委,积极参与领导了全区的军事斗争。从1946年秋季到1947年夏季,军分区部队不断发动进攻,逐个拔除敌占据点,取得节节胜利,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的战略反攻。

随着军事斗争的不断胜利,土地改革运动也在不断深入,并掀起新高潮。 他亲自领导地委所在地的建昌县要路沟、碱厂、喇嘛洞几个区的70多个村搞土地改革试点,贯彻了土地法大纲。这期间,王国权与热东百万贫苦农民同呼吸,共命运,完成了天翻地覆的土地改革运动。

王国权在热东工作期间,十分重视教育工作。他积极倡导创办了热辽中学,设中学班、师范班和地干班。组织学员在艰苦条件下,边学习政治、文化,边参加政治斗争,培养了一批师资和地方干部。

同时在全区推行了新民主主义教育制度,农村普遍办起了小学,使大批贫苦农民子弟能上学念书。在他的重视下,全区的文教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此外王国权还十分重视民族工作。热东地区内的一部分地区是蒙古族聚居区,热东地委非常热情地支持党领导下的民族自治运动。地委又派得力干部到旗支队和旗政府工作,加强了对蒙古族干部的培养。

他亲赴喀左地区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听取蒙古族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地委于1947年12月1日发出了《关于调整喀喇沁左旗各级组织及区划的决定》,做出得到蒙汉民众拥护的建立蒙古族自治旗政府的决定。这就是现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前身。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王国权奉调转到外交战线工作。1957年任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7年后转任驻波兰特命全权大使。

在任驻波兰大使期间,作为中美大使级淡判中的中方首席代表与美国大使谈判了3年之久。在谈判中他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国际关系的准则,为中美建交做出了贡献。  

到了1971年8月,在中日没有建交的情况下,王国权作为周总理特使前往日本,参加松村谦三先生的葬礼并出席日中友协(正统)团结胜利全国大会。

在日本朝野引起了巨大震动,日本和各国新闻界高度评价王国权特使的日本之行,称其为“继中国乒乓球队访日后刮起的又一场‘王旋风’”。

此后,田中角荣、三木武夫、中曾根康弘等日本领导人相继访华,揭开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序幕,为中日邦交正常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8年王国权调任国家民政部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83年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族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外交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一直工作到了1988年4月才正式离职离休。

改革开放以后,康氏族人所建立的商号“怀山堂”,顺应国家号召,建立了集团公司,发展至今。

就像康家挂的一块留余匾“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谦虚谨慎,读书教子,勤俭持家,多行善事,以诚为本,财从道取等等,都是康家世代交给后人的兴盛秘诀。

结语:

从康氏家族兴起到最后不复往日荣光等等事件,都可以看出康家人能够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确实有他们的过人之处,有些机遇是他们争取出来的。康氏家族的经历,提醒着人们珍惜家族的智慧传承,同样也意识到历史的变迁会给家族带来的挑战。

康家在危机中表现出了无比的胆识与慷慨,热心公益事业,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支持。康家也真正的认识到了,真正的家族财富并非金银财宝,而是那份赢得社会尊重的声望。

参考资料:

《元史.顺帝本纪》

《明太祖实录》

《明史•成祖本纪》等

0 阅读: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