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甄 瑶
编辑|李国政
出品|帮宁工作室(gbngzs)
当前整体汽车市场处于什么阶段?未来新能源汽车空间有多大?新形势下品牌战略与营销手段如何出新?中国品牌向上如何破局……
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是以电动化和智能化引领的产品技术突破,深刻改变了当前汽车产业。前途光明,但荆棘丛生,在新汽车时代的大门,有无数的不解和难点羁绊着众多车企。
“今天很多产品、技术、营销等方面全新的认识、做法,都是因为变革而来。”寰球汽车集团董事长兼CEO吴迎秋表示,这种变革还将持续往深去处、往广处去。
4月2日,2023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之汽车市场与消费分论坛,以“科技引领消费变革”为主题,直指当前汽车行业及车企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政策不能立马大幅度调减。”针对新能源汽车国补终止和政府支持力度减弱,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表示,市场驱动力将对电动车未来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电动车市场持续健康运行,仍需要适当力度的政策支持。
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一路狂飙,但在2023年增速突然放缓,2月份甚至出现罕见负增长。未来新能源市场到底几许,众多车企非常关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表示:“新能源汽车增长,既有新增效应,也有替代效应。”他预测,2年后(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在1700万辆左右,到2030年市场占有率会突破90%,约3200万辆左右。
“从世界来看,新能源汽车目前已经占到15%的比例,加上混合动力,总体占到20%,二八分的格局已经建立。”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纯电动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一面是前景广阔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新能源市场,一面是群雄逐鹿、淘汰不断加剧的新老造车企业。在埃安、赛力斯、极氪、深蓝、比亚迪等车企与会代表看来,新能源赛道马太效应显现、中国品牌向上、如何破局等是当前行业最关注的问题。
论坛上,大家的共识是,2023年,头部品牌聚集效应将更加明显,在未来5年内,新能源赛道马太效应会越发显现;豪华和电动正在新时代交织,这是中国品牌向上的一个新机遇;未来的竞争绝对不仅是科技的竞争,应该是科技+成本、产品+生态的竞争。
▍分化加剧
蜂拥而至、爆发式增长、内卷加剧,这些是对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最准确的形容。
127.6万辆、326.6万辆、624.8万辆;2.2%、156%、91.3%——这两组数据分别代表2020-2022年销量和同比增长情况,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增长最有力的注脚。
“未来5年,我们认为渗透率会超过50%,达到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的临界点,到那时候,新能源汽车将进入巨变时代。”赛力斯集团CTO、赛力斯汽车(轮值)总裁许林认为,回溯过去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
他提出,第一阶段是2020年前,更多靠政策驱动,渗透率比较缓慢,未超过5%。第二阶段是2020-2022年,短短两年,新能源汽车在政策和市场的驱动下,市占率已经超过25%。第三阶段是2023年以后,政策退坡,完全进入市场驱动态势。
这与王青的预测大致相似——2022年,我国汽车销量为2688万辆,民用汽车保有量和千人汽车拥有量分别达到3.1亿辆和221辆,汽车市场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
但具体到新能源汽车市场,则正处于快速替代燃油车阶段。王青预测,如果以2040年新能源市场占有率达到100%来预测,那么,2025年占有率可能接近甚至超过60%,销量会到1700万辆左右。到2030年,新能源市场占有率会突破90%,大概是在3200万辆左右。
将预测再延伸。“如果欧洲2035年完全实现禁售化石能源为主要原料的汽车,那么,中国可能在2040年前后,再增长部分会实现新能源汽车对燃油汽车的替代。”王青说。
前景广阔的背后是竞争。展望2023年及未来5年,多位与会代表认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格局或将出现分化,“头部效应”显现。
“未来5年,新能源汽车赛道马太效应越发明显,市场分化仍将不断加剧,最后将聚拢在头部3~5家。”广汽埃安副总经理席忠民透过几组数据,论证这个观点。
他表示,从今年1-3月纯电TOP5品牌在纯电市场的销量占比可以看到,1月纯电TOP5品牌占比64.1%,2月占比67.3%,3月前3周已经达到68.7%,估计整个3月会超过70%。
席忠民的观点基本得到许林认同。
“从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TOP15品牌来看,合资企业寥寥无几,国际品牌仅有特斯拉,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占近80%份额。”许林表示,以广汽埃安、长安新能源、奇瑞新能源为代表的传统车企开始觉醒,从销量和增长率来看,传统车企崛起的步伐明显快于新势力品牌。
“未来将进一步考验新能源企业的生存能力。”他说。
▍破局向上
随着新能源智能汽车时代的到来,一些中国品牌加快品牌向上之路,颇有“长缨在手,应缚苍龙”的气魄。
就此,极氪智能科技副总裁赵昱辉、比亚迪品牌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徐长明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随着市占率大幅度攀升,中国品牌已经在本土市场已然崛起。
从全球范围来看,就品牌而言,德国有奔驰、宝马、大众,美国有通用、福特、特斯拉,日本有丰田、本田、日产。中国呢?李云飞认为,一汽、长安、上汽、吉利、长城、比亚迪等都会成为世界级的汽车品牌。
“我们要抓住机遇窗口期,打造世界级汽车品牌,因为我们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李云飞表示,中国品牌已经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具备了完整的产业链,无论是电机、电池、电控,还是IGBT抑或整车制造,中国品牌具备实力。
在徐长明看来,中国品牌的突破可归纳为两个指标:一是份额,二是价格。
在价格角度,合资品牌2019-2022年年度均价分别为15.4万元、15.4万元、15.9万元和16.6万元,中国品牌年度均价分别为10.5万元、10.8万元、12.2万元和14万元。虽然这些年合资品牌年度均价相对较高,但中国品牌涨幅更大,2022年已接近合资品牌均价的84%。
具体到品牌,2022年,蔚来已与奔驰均价相当,奔驰均价为48.1万元,蔚来均价为47.5万元;理想则以均价37.8万元,超过奥迪,和宝马接近;比亚迪均价为17.6万元,已经超过本田的17.5万元,追赶丰田18.5万元的均价。
“电动车快速发展,正在促进中国品牌汽车竞争力从量变向质变转化。”徐长明表示。
在中国品牌销量和平均售价都不断向上的当下,与会代表自然探讨起中国品牌高端化。
“豪华和电动正在新时代交织,这是中国品牌向上的一个新机遇。”在赵昱辉看来,豪华汽车是另外一个相对高速增长的细分市场。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豪华车市场总体销量为309万辆,同比增长6%,但传统豪华车占比却整体下降4%,而新能源豪华车市场同比增加49%。
曾经,BBA定义了汽车豪华,现在,这些光环随着科技快速增长和激烈的产品竞争慢慢黯淡。其背后,就是电动化、智能化、用户体验已成为消费者重新定义豪华的新标准。
“豪华车市场的未来,必将属于高端智能电动车,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具有这样的优势,具有重新定义新式豪华的机会。”
赵昱辉认为,当下的窗口期是非常好的一次机遇,中国品牌应当厚积薄发,通过技术和服务双重升级,占领市场制高点,“这是百年汽车以来,我们可能面临的最大的一次机会。”
▍价值为王
逐步变革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展开大浪淘沙的竞争。什么样的企业才能真正走出来?中国品牌向上的引领车企实力几何?
席忠民认为,归根到底是综合实力竞争,包含5个维度:
其一是研发维度,要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高效的产品线还有快速迭代的能力。其二是智造,要有快速工厂的布局、大规模的生产、短周期的交付和低成本。其三是产业链,要掌握核心可控的自主产业链,实现产业链的稳定可控。
其四是营销能力、强大的用户运营和服务能力。其五是组织体制,包括准确的战略远见,创新高效的体制机制,丰富的人才储备,当然还有资本的支撑。
“主要从平台竞争力和智能化打造这两个方面加强提升。”在许林看来,平台竞争力来自于平台的高价值和高通用性,因为这样可以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制造、维护的成本,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而智能化打造,主要是对智能座舱、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用户特性的打造,这几个方面决定了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下半场竞争的胜负。
与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同步前进的,是新能源基于智能化、驾控感、人性化服务为核心的品牌高端化。
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品牌向上突破?
极氪的答案很简单,也很直接,因为是它的品牌实践:第一,从最难的地方做起;第二,从高端豪华做起;第三,从差异化做起。“引领全球消费,中国豪华品牌要敢打价值战。”赵昱辉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品牌向上突破。
李云飞则从4个方面给出答案。其一,要有文化自信。例如,王朝车型的命名,源自于中国朝代的名称;另外,木兰荟、云辇都源自于历史人物、帝王座驾;高端品牌仰望的logo源自于甲骨文。
其二,技术初心。比亚迪过去几年陆续推出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E平台3.0、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易四方等,都是为了用户安心。
其三,抓住机遇。比亚迪启动多品牌策略,王朝和海洋定位舒适,腾势定位豪华,仰望定位极致,专业个性化品牌预计于6月发布。
其四,品牌全维度提升。包括LOGO优化、新一代产品体系优化,以及销售、服务优化等。
“直面解决电动化痛点,用智能化赋能的产品,实现从尝鲜大众向普及大众转移。”深蓝汽车CEO邓承浩认为,车企应该直面用户焦虑、解决其痛点、油电同价、科技平权,这也是深蓝在下游发展中的重点。
虽然新时代带来新机遇,但也有与会代表表示,当前新能源汽车仍面临多重困难。
比如,我国汽车芯片对外依存度高达95%,其中计算和控制类芯片自给率不足1%,功率和存储芯片自给率仅为8%左右。作为汽车大国,对战略金属矿产的对外依存度都很高;公共和快充体系跟不上;居民小区电路扩容跟不上等结构性矛盾突出……
尽管已跨入全新的时代,但中国汽车品牌仍需砥砺前行,走向高端,迈向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