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从凤凰出来,我来到乾州古城,乾州古城位于吉首的万溶江畔,是一座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乾州古城座落在十里盆地之中,四面环山,峰峦叠翠,万溶江穿城而过,绿水绕州,三陆横陈,状如乾卦,这便是古城名称的由来。

沈从文在《湘西》中描述乾州古城写到:“乾州,地方虽不大,小小石头城却整齐干净,且出了近三十年来历史上有名姓的人物……”古代有乾州而无吉首,秦汉时期乾州就是重要商埠码头,是湘西四大古城之一。

乾州,古苗语名为“吉后”,意思是听得到水响的地方,走进乾州古城,眼前就是非常别致的三门开古城门,这是古城的南门叫通济门,它是一座月城有三座城楼,开三道城门,一座主楼,两边是耳楼,布局成“品”字形,主楼与耳楼间距搭配,高矮错落有致。

中国古代城门楼月城建筑一般是两座城楼及直通相对的两道城门,而三门开成为古城建筑史上的绝品,是一个独具匠心的设计,是居民生活、商贸交通、军事防御的需要与特定地形完美结合的建筑典范,成为闻名遐迩的标志性建筑。

三门开左侧是一条古巷,走进古巷两边为明清时期的建筑群,从这里步入胡家塘,胡家塘是一个荷塘,这座荷塘在湘西不是最大,但却最为著名。

一塘碧水,四周环以石径,中为横堤,垂柳依依。一座弯弯的“清风桥”,将池塘分为大塘和小塘,左侧小塘中有一口“安澜井”,井深不见底,是池塘水源地,相传与万溶江相连。

这里历史悠久,唐宋时期就已存在,由大塘和小塘组成,占地面积2800平米,荷塘周边为明清时期的老宅,白墙灰瓦,朴素得让人心生敬意,老宅沧桑无语,却散发着幽幽清香。

这个时节,荷塘已是一塘枯荷,塘畔杨柳新绿,生机勃勃,一缕阳光从房顶上泻漏下来,照射在蒙尘的壁板上,整个空间弥漫着一种悠悠静谧。“半塘枯荷一壶茶,青山深处故人家;本是清明采茶时,偷的浮生半日暇”,这是赞美胡家塘的诗。

从胡家塘走进乾州古城的寻常巷陌,这里有翦伯赞寓居,翦伯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副校长,“文革”期间服毒自杀,他的散文《内蒙访古》编入中学课本,所以印象很深。

这条街上有抗击八国联军、保卫大沽口、以身殉职的天津总兵罗荣光故居,还有光绪年间,不顾年迈,在家乡募兵到闽、台抗法的陕甘总督杨岳斌的故居。

我来到乾州的文庙,这座文庙堪称湘西建筑群体之最,保存的非常完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乾州文庙始建于清雍正年间,抗日战争时期,文庙的窗户改成了欧式,作为著名的“书院码头”。

那时,文庙与万寿宫、衡宝会馆同为国立八中初女部,朱镕基和劳安夹裹在万名逃难人群中,来到国立八中就学并相识。2001年3月,朱镕基偕夫人故地重游,患难时的客居之地仍魂牵梦绕,他挥笔写下“湘西一梦六十年,故地依稀别有天”的诗句。

走出文庙,来到万溶江上,乾州古城呈狭长的梳子形,“梳齿长边”的城墙沿万溶江边而建,城外是一条绵延数里的商业街,临万溶江一面是一排排架在河岸青岩壁上的吊脚楼。

走过万溶江上的石墩来到江畔,几位当地妇女正在江畔上捶洗衣服,江水清澈,看到这幅情景,有一种亲切感。这座古城,城中十里河道,城外十里边墙,古巷幽静若素,老宅风韵犹存,像从时光深处走来,有一种闲适的味道。

听说作家王跃文又来乾州古城了,住在胡家塘的半亩方塘,他是乾州的常客,我读过他的《国画》、《祸色》、《西州月》、《官场春秋》等小说,我也去胡家塘走走,不知能否有幸与之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