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明白这3种自我状态和4个人生坐标,或许你也就能活得通透了

晶姐札记 2025-04-07 22:12:12

如果你最近感到焦虑,甚至陷入负面情绪无法自拔,不妨看看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的经典作品《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是一本已经畅销了20多年的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

书中借用英国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创作的经典童话《柳林风声》的人物原型,讲述蛤蟆先生通过10次心理咨询,在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引导下,勇敢探索内心世界,逐渐走出抑郁的困境。

蛤蟆先生表面看似乐观开朗,实则却是自卑软弱。为了讨好别人,他一直都在努力扮演着开心果的角色。

即便遭遇朋友的冒犯嘲讽,蛤蟆先生也丝毫不敢反驳。为了维持友谊,他不惜贬低自己,甚至还苦苦哀求对方。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和蛤蟆先生一样,总在无意识配合他人来伤害自己?

你是否也处于“适应型儿童状态”和“挑剔型父母状态”,同样深陷“我不好,你好”的人生坐标之中无法自拔?

三种状态

书中提到三位一体的自我状态,分别是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这个三位一体也代表了人格的结构。

“儿童自我状态”包括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构成了自然型儿童的基本情感。

有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被迫顺从取悦父母,逐渐发展出了一套应对父母的生存策略,自我状态也就由自然型儿童转变为适应型儿童。

“父母自我状态”包含我们从父母的言行举止中学到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处于这种状态的人通常喜欢一味挑剔批评别人。

“成人自我状态”指的是我们可以理性而非情绪化行事,就像苍鹭说的,「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

正如阿德勒所说的那样:“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蛤蟆的祖父创建了家族酿酒厂,蛤蟆先生作为富三代,虽然已经继承家族产业,但却郁郁寡欢。

回想自己孤独的童年,他觉得并没有从严苛的父亲和懦弱的母亲那里得到关爱,即便父母已经不在人世,蛤蟆先生内心愤怒的情绪也依旧没有消散。

曾经对于父亲的严厉批评,他总是逆来顺受,不断压抑自己的情绪,无法表达真实的想法。

如今面对父亲的朋友老獾的强势指责,他依旧唯唯诺诺,屡次为了取悦对方而委屈自己。这无疑是被童年经历驯化所产生的应激反应和惯性思维。

蛤蟆先生渐渐以为自己真的如同别人评价的那般差劲,他甚至用父亲严苛的标准对自我进行批判和惩罚,就这样长期处于适应型儿童模式和父母自我状态。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虽然父母对我们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心理咨询师苍鹭的话,让蛤蟆先生意识到应该停止自我批判,学会好好爱自己。

如何面对原生家庭的创伤,是难以避免的人生课题。许多人产生精神内耗的根源,正是无法接纳自己。

人生坐标

苍鹭画的象限图包含以下四种人生坐标:

1.我好;你也好。

2.我好;你不好。

3.我不好;你好。

4.我不好;你也不好。

有多少人和蛤蟆先生一样,面对别人的否定和指责,陷入「我不好,你好」的人生坐标?

低自尊的人比较缺乏自信,往往觉得自己无能甚至低人一等,用苍鹭的话来说就是「处在这个坐标上的人会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所以他们会玩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

相比完全悲观绝望的人生坐标「我不好,你也不好」,在「我好,你不好」人生坐标的人则是带有强烈攻击性的施虐者,他们永远都处于“挑剔型父母状态”,动不动就指责惩罚别人。

即便偶尔会像“养育型父母”那样,说出诸如「我比你更心痛」或者「我是为你好」之类的话语,也绝非出于真情实感。

有意思的是他们从来都不会陷入抑郁的心理状态,如同书中所说的那样:

“因为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最理想的状态便是处于「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既保持自己作为个体的独立性,又具备与别人协同合作的共生性。

某种程度上,别人采取怎样的态度对待你,其实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

书里有这样一个情节:老獾认为抑郁的蛤蟆已经不适合继续做校董,便擅自做主命令蛤蟆写信辞职,要求把校董的位置让给他。

蛤蟆起初依旧选择忍气吞声,甚至产生自我怀疑,觉得已经无法胜任校董的职位。在接受了心理咨询之后,蛤蟆并未像以前那样妥协,而是给獾写了纸条表示拒绝对方让自己辞职的提议。

正如书里所说的那样,「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有的人选择记住伤心的往事,却恰恰忽略了美好的时光。

当蛤蟆先生结束心理咨询,选择「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能够轻松和朋友们在庆祝宴会上谈笑风生,他也就此迎来了新生,拥有了一颗强大的内心。

写在最后

适应型儿童状态的行为模式,往往会延续到成年时期。倘若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那么就容易把人生变成一个「自证预言」。

平时动不动就精神内耗的人,显然无法掌握人生的主动权。他们未能进入“成人自我状态”,没有选择「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

书中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当一个人意识到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并且自愿做出改变,才能够拥有走出困境的勇气和决心。

每个人都会经历痛苦的至暗时刻,唯有自渡才是拯救人生的解药。

0 阅读:1

晶姐札记

简介:专注影视的细节和深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