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在古代历史上,安史之乱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究其原因,不仅和唐朝皇室不信任武将存在一定的关系,也是因为叛军战斗力相对较强。其中,就以下六位来说,都是叛军的猛将。那么,问题来了,他们分别是什么下场?
一、安守忠
安守忠是安禄山的得力干将,他与史思明一起参与了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的战争。在和唐朝大军的作战中,安守忠与史思明一样屡立战功,一度占据了唐朝的许多城市。而且,安守忠计谋频出,曾击败郭子仪、王思礼等名将。
不过,因为叛军内部的激烈斗争,这给了唐朝反扑的机会。所以,安守忠最终被唐军击败,并投降了唐朝。他被唐政府任命为右金吾大将军,并赐予铁券,成为唐朝的大臣。
二、李归仁
李归仁,名祥。安史之乱爆发后,李归仁统领叛军精锐“曳落河”,屡立战功,被安禄山封为北平王。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害后,李归仁率部众转投范阳节度使史思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四月,史思明称帝,李归仁受封大将军。
同年十二月,李归仁奉史思明之命率骑兵五千攻陕州,被唐将卫伯玉击败。李归仁转攻永宁、沙栅,又被唐将李忠臣击败。李归仁的结局正史上没有记载,估计死于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的内讧中(史朝义杀死其父史思明)。
三、田乾真
田乾真,小名阿浩,唐朝中期的名将。作为安禄山的部将,田乾真文武双全,是安禄山叛军中有名的骁将,也即很受安禄山器重。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在范阳叛乱,揭开了安史之乱的大幕,田乾真随同叛军南下,攻取洛阳,之后,田乾真又跟随崔乾佑攻取潼关、长安。
至德二年(757年)9月,郭子仪率大军反攻长安,与叛军大战于城西。由于唐军将领李嗣业、王难得、仆固怀恩的奋战,叛军先胜后败,精锐尽丧。但由于广平王优柔寡断,没有乘胜追击,使田乾真等人安然逃出长安。值得注意的是,田乾真逃出长安后,正史中再无记载,估计或是其对叛军丧失信心,趁机脱逃,或是在逃往陕郡途中被百姓杀死。
四、蔡希德
蔡希德,安史之乱时史思明手下部将。安禄山叛乱时,蔡希德随史思明攻击太原。当安禄山之子安庆绪诛杀安禄山后,史思明返回范阳,蔡希德则留在太原城外继续攻击。得知这一消息后,困守太原的李光弼抓住史思明撤退的战机,率领敢死队出城攻击蔡希德。因为缺乏斗争等原因,燕军大败,几近全军覆没,蔡希德仅以身免。
蔡希德颇有才略,部下皆精锐之士,但他为人梗直,安庆绪到邺郡后,不理事务,只知道享乐,蔡希德遂直言劝阻,引起安庆绪的极大不满。另一叛将张通儒趁机进谗。到了公元758年9月,安庆绪杀蔡希德于邺郡。蔡希德死后,部下数千人离军而逃,诸将也因此怨恨而不再卖力。
五、张孝忠
张孝忠是唐朝中期藩镇、将领,鸿胪卿张谧之子。张孝忠身材魁伟,勇武过人,原本是安禄山的部将,安史之乱平定后,张孝忠归顺朝廷,成为成德节度使李宝臣部将。此后,张孝忠累封至易州刺史、太子宾客兼御史中丞,封范阳郡王,781年(建中二年),李宝臣去世,其子李惟岳举兵谋叛,张孝忠选择支持朝廷,在平叛后先后担任成德节度使、义武节度使等重要官职。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因为忠于唐朝朝廷,张孝忠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之后,张孝忠拒绝与朱滔、王武俊等人合作,并在唐德宗遭遇奉天之难时派兵勤王,贞元七年(791年),张孝忠病逝,终年62岁。在此基础上,张孝忠被朝廷追赠魏州大都督,追封上谷郡王,赐谥贞武。
六、崔乾佑
崔乾佑出身博陵崔氏破落之家。骁勇善战,进入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幕府。崔乾佑参与发动安史之乱,带兵攻取洛阳,大败名将封常清。之后,崔乾佑又发动灵宝之战、潼关之战,打败并俘虏名将哥舒翰。攻取长安城和河东郡,屡建功勋。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崔乾佑让唐朝一方损失惨重。当然,崔乾佑大战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于河东郡,在这场战役中,崔乾佑还是吃到了败仗,并投奔安庆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崔乾佑赢得邺城之战的胜利,不久之后,史思明发动兵变,崔乾佑随同安禄山之子安庆绪一同被杀。
安守忠还投降唐朝?看了第一个就是错的,啥公众号都能发了?反手就是一个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