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赴苏联友好访问,恰逢斯大林70大寿之际,因此此次行程也融入了庆祝斯大林寿辰的意义。
为彰显两国人民友好关系,毛主席在随车运输的苹果、萝卜等物品中,特意加入了茅台酒。
毛主席回国时,斯大林赠以厚礼,含苏联最先进高级小轿车。众人皆笑言,以此车回馈毛主席之酒,实为划算。
尽管毛主席在国事访问时喜欢赠送本国白酒,但他日常生活中却极少饮用。
70年代后,毛主席健康状况日益下降,工作人员悄然准备,用高丽参泡制了两瓶白酒,以备不时之需,整个过程未让主席知晓。
众人拟让主席每晚饮少量滋补品,然无论旁人如何相劝,毛主席始终坚持,丝毫不沾滋补之物。
毛主席饮酒次数寥寥,其酒量几何,众人直至他参加大女儿李敏婚礼时饮酒,才亲眼见证其真实酒量。
【毛主席饮酒二三事】
俗话说烟酒常相伴,但毛主席爱烟却远酒,对酒始终保持距离,敬而远之。
毛主席不嗜酒,深知酒精之害,因此他一贯反对饮酒。
早年,毛主席在江西偶遇二弟毛泽覃,他曾参与武昌起义,在党内功勋显著。尽管同在革命队伍,但因工作繁忙,两人已多年未见。
平常人家兄弟久别重逢会痛饮,毛泽覃见大哥便提议小酌,但毛主席连连摆手拒绝。
饮酒易误事,请自行斟酌。
毛主席在党内工作中,常劝诫同事:能饮酒者应适度,不宜过量;不能饮者,最好避免饮酒。
毛主席认为喝酒会妨碍革命事业,因此他极为自律,日常生活中始终坚持不饮酒的原则。
白酒在国人生活中还扮演应酬必需品的角色,故毛主席在各类公事应酬场合中,也难免会饮用几杯白酒。
1945年8月,毛主席接受蒋介石邀请,前往重庆进行和平谈判。
白天,毛主席与蒋介石在谈判中针锋相对,各不相让。夜晚,蒋介石多次举杯向毛主席敬酒,毛主席则礼貌回敬,仅浅尝辄止。
酒遇知己饮不尽,毛主席遇庆典或知己,亦会欣然浅酌,享受片刻欢愉。
1947年孟良崮战役中,蒋介石调遣众多精锐,尤为突出的是经美军训练、装备全美机械的王牌74师。
这支王牌部队在孟良崮被我军重创,整师覆灭,余众被华东野战军俘虏。此役令蒋介石不敢再单独派遣精锐,极大地振奋了我军士气。
毛主席闻胜利讯,大喜,即刻唤炊事员寻酒共庆,彰显其真性情。
遇酒桌拼酒者,睿智之人会巧妙周旋,既避免对方难堪,又使自己不醉,实现“曲线救国”之效。
1949年,苏共政治局委员米高扬访延安,毛主席陪同。宴会上,米高扬欲与毛主席畅饮,但毛主席因公务繁重不能醉酒。直接拒绝恐失热情,故处理得颇为微妙。
于是,毛主席心生一计,对米高扬说道:
中国有句俗语,谓享美食饮佳酿,佳酿即白酒。湖南人喜饮烈酒配辣椒,一杯酒当两杯饮。今饮酒定规,一人一杯酒,对方食一椒,不胜者认输。
米高扬爽快答应,未料毛主席虽不擅饮酒却嗜辣。米高扬勉强吃完一个辣椒,已满头大汗,而毛主席则越吃越有精神。
后来,毛泽东斟满一杯酒,在即将饮下之际对米高扬言道:
我饮尽这杯饮品后,建议你也品尝一个辣椒。
米高扬连忙摆手,要求自行饮酒,而毛主席则享用辣椒。晚宴结束时,米高扬已醉得不省人事。
毛主席平日对酒无甚兴趣,但特殊场合会多喝两杯。大女儿李敏婚礼上,他主动向众人展示了自己的酒量。
毛主席对大女儿李敏疼爱有加,始终如一,关怀备至。
李敏童年长于苏联,再见父亲时已13岁。多年后,她与儿女回忆初见父亲情景,记忆依旧清晰,仿佛昨日之事。
【毛主席与李敏】
新中国成立前夕,王稼祥夫妇遵主席之命,将年仅13岁、仅通俄语的李敏自苏联带回中国,随后抵达北平,彼时李敏尚不会讲中文。
经他人转述,她明确此行目的是寻父。赴北平途中,她用俄文致信毛主席,信中提及:
众人皆言毛主席乃吾父,然我未尝谋面。究我是否您之女,望书信明示,以便早日得见。
毛主席收信后,即刻寻俄文译者协助解读。阅毕,心怀酸楚兼喜悦,随即给女儿复信。信成,即令改为加急电报发出,尽显慈父盼女之情。
毛主席接李敏至身边,常向人提及家中有个懂俄文的“洋娃娃”。他十分关注其学业,常抽空教她念诗、读书、认字,致其回国后迅速学会中文表达与书写。
北平解放后,她入读八一学校,结识了青年孔令华。因志向一致,两人迅速成为挚友,彼此间无话不谈。
李敏与孔令华虽入不同大学,但仍书信不断,联系未断。随着时间推移,两人感情日渐深厚,最终发展为恋人关系。
毛主席闻女恋爱,召李敏问详情。李敏答仅知其名,余皆不知。毛主席遂追问更多信息。
你未知其父亲身份及工作地点,却与他成为朋友,请问你们交友的基础是什么?
李敏直截了当地说:
我与他交友仅基于个人情谊,他父母职业与此无关。
鉴于女儿在苏联成长,可能对国内情况不熟悉,伟人进一步说明:
若计划结婚,双方家长即儿女的亲家,理应进行沟通询问。
李敏颔首铭记父言,数日之后,她满怀激情地寻至毛主席,告知曰:
小孔的父亲名为孔从洲。
毛主席稍做思考,忆起孔从洲原为国民党38军副军长,后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组织将他的家属自陕西迁至陕北。解放后,次子孔令华因学校迁京并与八一学校合并,遂成为李敏同学。
清楚状况后,毛主席放心将女儿交给孔令华。因两人均上大学,他们决定暑假办婚礼。毛主席闻讯甚喜,表示将亲自参加并主持婚礼。
【朴素的婚礼】
毛主席如天下所有为子女操心的父母,于李敏婚礼前便着手考虑宾客名单及婚礼流程等细节事宜。
1959年8月28日,李敏与孔令华的婚礼如期举行,但在毛主席的影响下,他们选择低调办理,未进行大规模庆典。
仅邀30位亲友,设3桌宴席,菜品为普通鸡鸭鹅及素菜,婚礼规模简约至极,连部分工作人员都私下议论其朴素程度。
此婚礼朴素至极,堪比寻常百姓家儿女成婚,未有奢华之风。
毛主席在女儿婚礼当天非常高兴,如同慈爱老父亲般,郑重举杯向李敏与孔令华致以祝福。
大家应彼此借鉴,携手促进各自成长,实现共同进步。
他专程对女婿孔令华说道,言辞中带着幽默:
无须忧虑亦无忧,两人情意相契合,心心相印共白头。
众人敬酒时,毛主席对敬酒者一一回应,展现酒量,不经意间一瓶葡萄酒已尽,而他依旧精神焕发。
婚宴结束后,毛主席送别宾客,并特意邀请亲家孔从洲至书房,进行深入交流。
伟人的表兄王季范老先生陪同,交谈中,王老先生惊闻毛主席亲家出自原国民党杨虎城部队,颇感意外。
他原以为能成伟人亲家,至少应为红军高级将领,但毛主席却称赞孔从洲西安事变中的功劳,誉其为统一战线工作的典范。
毛主席无门第之见,尊重儿女选择。在其女婚事上,展现出他生活中的一面,令人钦佩。
身为共和国领袖,他亦如世间众多慈父,对子女满怀深情,疼爱有加。
周总理在党中央中饮酒能力出众,以“千杯不醉”著称,与毛主席不喜饮酒形成对比,且围绕他喝酒有诸多趣事流传。
【千杯不醉的周总理】
红军长征时,周总理展现酒量,用超1两的杯连饮25杯高度白酒。
周总理凭其千杯不醉的能力,在1945年毛主席赴重庆与老蒋谈判时,陪同并化解了酒桌上的困境。
晚宴时,老蒋及其随行频向毛主席敬酒,周总理紧随毛主席身旁,不离左右,并叮嘱警卫员务必确保安全。
请勿聚集于我身旁,务必确保毛主席的安全得到妥善保护。
众人向毛主席举杯致意时,周总理总后退半步,留出空间供众人寒暄祝福。
对方举杯时,周总理快步侧身,接过毛主席酒杯饮尽后归还。随后,众人依次敬酒,周总理连续不断地回敬,一杯接一杯。
晚宴后,周总理饮下至少3斤白酒,却面不改色,举止从容。次日,重庆报纸报道此事,直言其海量与镇定。
周恩来以其卓越领导,对国民党造成了重大打击,展现了非凡的影响力,使国民党在较量中处于下风。
周总理酒量出众,鲜有对手,他常以饮酒为契机,对下属进行工作指导。
许世友将军以“对瓶吹”闻名,常凭其海量,令周遭众人醉倒不省人事。
周总理闻讯后,私下约他对酌,少言多饮,各尽两瓶。许世友已显醉态,步履蹒跚;周总理却愈发清醒,挥手示意,欲再启一瓶。
许世友艰难地张嘴,声音模糊地恳求宽恕。
确实无法再饮,我已无法再咽下丝毫。
周总理闻言大笑,随即扶许世友至沙发坐下,说道:
你日后每次饮酒限量三杯,共计六两。
自此,许世友严守周总理的三杯六两规矩,深感敬佩。周总理不仅海量,酒品亦极佳,他彻底折服。
公开宴席中,周总理不劝酒,不勉强人饮酒。若提及“干杯”,他必饮尽杯中酒,绝不敷衍,以身作则。
周总理生活中的唯一乐趣是饭后喝两杯以放松,尤爱与陈毅、乔冠华共饮,三人对酒互敬,简单下酒菜仅为一碟花生米。
尽管偶有过量,众人却从不喧哗,更无失态之举。醉后的周总理依旧风度翩翩,神采依旧。后因工作繁重及健康原因,他逐渐戒酒。
周总理后续出席外交活动时,仅举杯示意不再饮酒,并坦诚说明缘由,此举同样获得了广泛赞誉。
【结语】
无论是毛主席从不饮酒,还是周总理因工作需适度饮酒却严令工作人员勿因酒失职,从一杯酒中,我们皆可窥见老革命家的高度自律。